天天看點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長期以來,中國的科幻學術研究工作一直在學術界處于邊緣地位。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是源于國内對科幻存在的“雙重定位論述”,即從科學事業的角度來說,科幻文學從屬于科學文藝,是科學普及的重要手段;從文學事業的角度來說,科幻文學從屬于兒童文學,能夠激發青少年對于科技和未來的向往。客觀地說,這種雙重定位在建國初期,對于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的萌芽和發展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的。然而,進入到改革開放新時期,随着大量國外尤其是歐美科幻作品的湧入,中國的科幻創作者看到了科幻創作更多的可能性,開始從創作實踐的角度,突破“雙重定位論述”的束縛。而在中國科幻“跨世紀20年”(1993年到2013年)期間,伴随着中國科幻創作者群體的新老交替,中國科幻創作在逐漸吸收國内外優秀科幻作品養分的同時,開始探索科幻創作的本土化道路,逐漸形成了科幻創作的“中國學派”。這使得當代中國科幻創作有了越來越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2015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摘得雨果獎,既有效地提高了中國科幻在國際科幻研究領域的能見度,也進一步引發了國内學術界對于科幻研究的興趣和熱情,進而為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2016年6月17至18 日,複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科幻文學工作坊”。本次會議基本聚齊了華語科幻創作的精英:大陸科幻小說界的“三巨頭”——劉慈欣、王晉康、韓松,台灣作家駱以軍、香港作家陳冠中,青年作家兼研究者賈立元(筆名:飛氘)、王瑤(筆名:夏笳)、李俊(筆名:寶樹)等人,以及老中青梯隊嚴整的科幻研究團隊,既有海外學者王德威、宋明炜、趙如漢等,也有國内專家吳岩、李廣益、任冬梅等。在二十餘場學術演講中,展示了當下科幻文學的熱潮及研究的深度。本次會議除了深入探究這一“現代性”特征外,還論及科幻小說的創意等問題。其中,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提出的科幻文學“幽暗意識”尤為發人深思,将其與五四文學以來一直占主流的“憂患意識”相對應,強調科幻文學的幽暗意識不僅指理性疆界之外的、不可知或是不可測的層面,同時也探溯和想象人性最幽微曲折的面向。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2016年12月3至4日,“烏托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本次活動也是世界範圍紀念《烏托邦》出版五百周年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來自中、美、日以及港台等地區的數十位學者參與了研讨。雨果獎、星雲獎“雙冠王”金·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美國《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前副主編維羅妮卡·霍林格(Veronica Hollinger)等海外嘉賓,以及戴錦華、孟慶樞、王建元、王逢振、舒偉等國内學者齊聚一堂,更有大量青年學者到場發言。與會專家分别圍繞“烏托邦與批判理論”、“在中國思考未來”等議題,展開熱烈地交流。特别是戴錦華教授的主題發言《科幻的魔方》,結合科幻電影和小說,從思想史角度走向烏托邦和科幻文學的理論縱深,引發了與會者的廣泛讨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由超星學術進行了實況轉播,在業内尚屬首例。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主題發言人:戴錦華教授

2018年5月30至31 日,由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田家炳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華語科幻”研讨會在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舉行。會議召集人為香港科技大學劉劍梅教授、美國維斯理學院宋明炜教授,特邀陳冠中、閻連科、韓松、駱以軍、董啟章、伊格言及陳楸帆七位作家參與本次研讨會。會議旨在探讨科幻小說在當代華語世界中的文化表達,以及科幻在文學寫作中開啟的新面向。本次會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特邀的在當代文壇占重要地位的七位作家組合舉行三場談話,議題分别為科幻、實驗文本、實與神;第二部分由王德威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其他學者的論題涵蓋環境、性别、文化差異、虛拟現實等,從多方位來評價科幻及其實驗文本在華語世界中的成就。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主題發言人:宋明炜教授

2018年9月8至9 日,“網際網路時代中日科幻文化高峰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來自國内外20餘所大學與科研院所及4家學術出版機構的百餘位科幻界人士彙聚一堂,以“科幻”為依托,圍繞“網際網路+科幻文化”的主題,思考網際網路時代文化發展新特征,把脈科幻發展方向,傳承科幻文化魅力,探讨科幻文化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獨特價值。開幕式上,國内著名學者孟慶樞教授與日本SF作家俱樂部第 18 任會長藤井太洋共同釋出“中日科幻長春宣言”。同時,論壇還為藤井太洋、津原泰水先生等5位日本作家、學者,以及王晉康、孟慶樞、金海峰、吳岩、姚海軍、尹傳紅、馬傳思等20 多位中國作家、學者頒發了“中日科幻文化交流大使”聘書。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2019 年 10 月 21 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國家社科基金 “日本當代科幻文學研究”課題組聯合舉辦,北京多點樂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新時代中日科幻文學及動漫的交流與譯介”專題論壇,在北外日本學研究中心會議廳召開。本次論壇誠邀中國科幻領軍人物王晉康先生,國内著名學者、比較文學與科幻文學研究專家孟慶樞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大冢英志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秦剛教授,以及其他高校的近 40 位學者共聚北京,就科幻相關議題開展探讨。論壇由孟慶樞教授和秦剛教授共同主持。孟慶樞教授在發言中指出,2019 年是中日科幻動漫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日本頂尖文學雜志《三田文學》春季号特别推出科幻文學特輯,并刊登王晉康科幻小說《天火》,标志着日本文學界把中國當代科幻看作世界優秀科幻不可或缺部分的标志。而此前,日本一批著名作家和學者在東京召開王晉康科幻作品專題研讨會,推動了中國科幻在日本的影響持續升溫。與此同時,劉慈欣的 《三體》在日本熱賣,日本《科幻雜志》推出《三體》評論和中國科幻作家特輯。日本學者大冢英志則圍繞着日大學幻及動漫發展史上的樞紐人物手塚治蟲為核心提出“阿童木的命題”。他認為,阿童木指代戰後被美國占領而發展停滞的日本。此後,日本的漫畫一直延續着這個主題,“想成長卻無法成長”的人物形象反複出現。由此看,在現代社會,中日科幻展現的社會沖突及文明的互通互聯能超越國界,讓科幻作品為他國讀者接受并形成共鳴,這正是王晉康和劉慈欣的作品在日本掀起浪潮的重要原因。在對話交流環節中,王晉康、大冢英志、賈立元、劉健、秦剛等人分享并探讨了科幻的現實及未來意義。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主題發言人:大冢英志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國的生産生活、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思想都受到了極大地沖擊。然而,疫情的到來,讓科幻與現實之間邊界變得日益模糊,科幻的現實意義陡然彰顯,進而讓學界更加關注科幻研究,中外科幻學術交流也因為新技術的運用而變得更加活絡。

疫情期間,借助ZOOM、騰訊會議等視訊會議軟體,中外科幻學術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當地時間2020年4月22日,中國科幻作家韓松、陳楸帆、王瑤(筆名:夏笳)通過線上方式參與了美國耶魯麥克米倫中心東亞研究委員會的“與中國科幻作家一起讨論科幻與全球媒體”活動。當地時間6月10日、17日、24日和7月2日,由伽利略意大利中心及意大利PISA孔子學院等機構主辦中國科幻網絡研讨會線上上舉行,陳楸帆、王瑤參加,韓松作為特邀嘉賓出席,會議圍繞中國科幻小說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科幻小說的意大利語翻譯、“重慶:從過去到未來最賽博朋克的中國城市”等專題展開學術演講和交流。當地時間2020年7月1日,柏林自由大學的弗雷德裡克·施耐德·維爾薩克進行了題為《婦女在社會中的作用:通過中國科幻文學管窺》的線上講座,多位中國科幻研究者參與講座。當地時間(美東時間)2020年8月16日,“遭遇現代類别:以推想小說重估現代中國曆史”研讨會線上舉行,由重慶大學李廣益副教授主持,王侃瑜、卡拉·希麗等做了學術演講。2020年8月27日,美國衛斯理學院宋明炜副教授通過浙江大學“當代海外漢學演講系列”平台,線上進行了題為《後人類:科幻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專題學術報告。當地時間2020年9月10至12日,倫敦科幻協會(LSFRC)2020年會“超越邊界:帝國、身體與科幻文學”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共有53位學者,在18個專題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科幻作家陳楸帆參與了其中一個圓桌會議的讨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作家及學者探讨了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多種藝術呈現方式,以及科幻作品如何展現出時代擔當等問題。而陳楸帆的科幻小說《荒潮》也成為了本次會議上的一個研讨焦點,彰顯了其作為中國科幻80後作家群體領軍人物的國際影響力。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中國科幻文學80後領軍者:陳楸帆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西安交大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著名科幻女作家夏笳

2020年9月26至27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指導,一般社團法人“日中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天津市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心象天地株式會社、《國際比較文學》雜志社、《科幻世界》雜志社等機關主辦的“後疫情時代中日SF高峰雲論壇——科幻與人類文明新希望”通過線上方式在中日兩國共同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日本中國友好協會常務理事永田哲二分别緻辭。國内著名學者孟慶樞、日本作家林讓治做了基礎發言。劉慈欣、王晉康、韓松、姚海軍、丁子承、藤井太洋、林久之、川端裕人、泊功、山本範子等中日兩國的著名科幻作家、編輯、評論家和學者都做了專題發言。秦剛、劉研、于長敏等學者圍繞着“後疫情時代共話中日疫情科幻文學”、“數字時代科幻文學的多元共生景觀”、“當代日大學幻文學研究”等專題展開學術研讨和交流。最後,由人民日報海外網日本融媒體中心主任呂娟做總結發言。

2015—2020重要的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

縱觀近五年來中外科幻學術交流活動的發展,可以看到,随着中國整體國際影響力的發展,中國科幻作為中國的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正在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關注。尤其是在國外學界,中國科幻正在成為認識和了解當代中國的一個新視角。在可以預見的範圍内,以“中國科幻”為主題的中外學術交流活動未來将越來越頻繁。而這種良性的互動,也将有力地促進中國科幻創作與學術研究的發展壯大。

摘自本人撰寫《2015—2020中外科幻交流發展報告》,出自《中國科幻發展報告2015—2020》,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