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作者:宿夜花

文:宿夜花

电影《湘女萧萧》作为第四代导演谢飞的代表作,对传统女性命运的揭露、对封建陋习糟粕摧残人性的鞭挞,是具有很强的批判性的。

相较《湘女萧萧》,谢飞导演更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本命年》(姜文主演)、获金熊奖的《香魂女》(斯琴高娃陈宝国主演)。值得注意的是,《湘女萧萧》中的女性命运关怀,可以与《香魂女》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反抗失败后,成长为另一位童养媳的婆婆,她放弃了对知识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从封建礼法、陋习、糟粕的受害者与殉道者,变成甘之如饴、不再反抗的维护者与传承者,被压迫者与施害者的身份与角色的置换、女性残酷命运的延续与循环,仿若无法摆脱的宿命轮回。

封建陋习的顽固性与糟粕思想的同化力,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话语暴力,它无形之中禁锢每一个人的思想,使其屈服、麻木并放弃反叛与抗争。那一闪而过的人性之光,在这种泯灭天性的畸形礼法规训之下转瞬即逝,所有的美好理想、诗性憧憬均成幻影。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01

“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在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中,纵然不乏对封建礼法吞噬人性的鞭挞、对愚昧荒蛮的童养媳制度的斥责,但“湘西世界”这一空间意象,更多寄托着一种顺应人性、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世界——是未经工业时代与现代都市物质文明侵染的“田园”世界,富有理想色彩,带有一定的抒情性与幻想性。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他亲历了工业文明对人性异化、侵染。纯粹、美好、诗性、空灵的田园文化,是一种原始生命之美、自然人性之光的彰显。“湘西”这一原始、封闭的乡土空间,在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互渗中,底层的水手、童养媳、士兵等任何形式的生命,他们的生平遭际与命运忧虑,都成了作者“生命意识”的载体。深受其影响的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及其代表作《悲情城市》中静观生命、悲悯万物的电影美学,可以看作是对其“生命现象”关怀的延承。

相较之下,第四代导演的“寻根”情结,是带有一种批判与反思传统糟粕、思考民族命运的社会责任感。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因此,电影《湘女萧萧》作为第四代导演谢飞的代表作,与同期另一位第四代导演翘楚——黄健中的《良家妇女》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是带有强烈讽世性的民族寓言——小农经济、封建礼法、宗族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摧残、对自然人欲的压迫、对美好人性的泯灭。

影片的镜头语言朴素、简练。一方面,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大全景,水稻梯田、耕牛水车,再现湘西世界的空灵、浩渺、纯净、质朴;另一方面,古朴、厚重的深院高檐包裹下幽暗、逼仄的压抑空间,令人难以喘息,成了历史积聚下的群体意志的体现,压迫、监禁着个体的自由生活。

02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影片将重心聚焦在萧萧(饰演者娜仁花因此提名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悲剧命运之上,并通过巧秀娘、花狗等主要人物形象,凸显畸形的婚配制度对一个群体命运的摧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叙事手段,而是注重视听语言的情感张力,融声、画、情于一体。

巧秀娘与萧萧,同命不同运,童养媳的身份使得她们的命运,形成了一种参照与互补。共同成为“湘西”这一与现代文明半隔绝的乡土世界其道德伦理约束、驯化的对象。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萧萧从天真无邪、懵懂无知、不谙世事的“自然之女”,开始对残酷现实有了“觉察”、对自我处境有了自发审视,相似处境的巧秀娘的命运遭际对她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哭丧”时的悲惨、凄厉、肃穆,让萧萧直观地感知到守寡女性的荒凉世界;“戴孝”期的沉默寡欲、形容枯槁,让她看清了“三从四德”、“女性贞操观”是如何毁掉一个天真少女本该具有的生气与活力。

让萧萧从内心感到绝望的,是巧秀娘“事情败露”后的“沉潭”,这让她担忧自己与花狗的命运。乌漆墨黑的夜晚、一望无际的深潭、冷漠暴戾的众人,如此富有仪式感与神圣感的庄严场面,成了威慑个体的“集体暴力”,也是封建礼法强迫个人意志、使之屈从的手段。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如果说现代教育的理性之光——“五四文化”女大学生的自由精神,对萧萧来说,尚且是个触不可及的遥远的梦;那么最直接却又是最深刻唤醒萧萧的,是人的本能——生存意志、爱情的欲望。

萧萧与夫家的长工花狗之间的爱情,虽然有悖伦理纲常却合符人性人情,因此却具有顺应自然、生命的正义性。萧萧的“青春韶华”,花狗的“强健壮硕”,彼此之间的情感张力,是不言而喻的。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正直妙龄的萧萧,面对乳臭未干的“弟弟”(丈夫),与夫家长工——孔武有力的花狗,这种对比之下显示出的“畸形”与“扭曲”,是具有很强的感官冲击力的。

萧萧与花狗清风朗月下的“自然之合”,与几年后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姜文与巩俐饰演的“我爷爷”和“我奶奶”高粱地中的“野合”段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极度寓言性与仪式感的场面,是对自然神话、原始生命力的尊崇,人性之光的自然散发、人类本能欲望的张扬,被赋予一种神性。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突如其来的雷雨,叽喳作响的石墨,湍急的水流,沉闷、焦虑、躁动的情绪,充斥在两个压抑的青春男女之间,那种挣脱锁链、冲破桎梏的潜在欲望,呼之欲出。

萧萧震撼、自我察觉、觉醒、反抗,到最终失败、麻木、接受、认同封建礼法的过程,是一个传统女性的无奈,面对遥远的现代文明与启蒙精神,困顿于乡土礼法之内的女性,是无奈且无力的。

03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贯穿全片的“石磨”,是农耕文明下的一个符号,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造就了封建礼法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它以各种形式蔓生、壮大、无孔不入,吞噬着每一个个体的命运。

萧萧对命运的抗争,以失败告终,于是她便接受了、麻木了。生下男孩的她,成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观念下包容的对象。这种极其荒诞的命运,给她的精神带来了转变。她转向认同这种封建礼法,并自觉维护这种畸形的民俗糟粕。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封建制度绵延数千年,已经形成足够封闭、稳定的价值体系,以经济方式、乡绅秩序、宗族制度、集体话语暴力等多种层面“禁锢”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使之成为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者。个体的本能反叛与情绪对抗,无济于事。

是故,结尾处,一个童养媳成了另一个童养媳的婆婆,少年牛儿赢取青年新娘,与当年春官赢取萧萧的场景,如出一辙,是悲哀又无奈的。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看似一切没什么不同,但终究时代在发展,一切又不尽相同。

萧萧的儿子牛儿叫嚷着“不要新娘”,成年后的丈夫春官在即将圆房之际,逃了出来。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春官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是经过理性之光、启蒙思想的浸染。五四文化的启蒙精神,无法跨越地理空间的隔绝,改变萧萧一群人的命运,却终究给了更多青年人抗争的可能,这种反抗并不只是出于感性层面的本能,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理性的宏观认知之上的。

文明取代原始,是一种必然,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鲜活的生命、美好的理想被碾碎。幸而,阻碍人性的陈规陋习与思想糟粕,终究会成为过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