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别了,武器》于1929年问世,这是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它是一部以战争和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同时也是海明威的第一部战争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涌现出众多反战题材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同时也是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以战争与爱情为主题的悲剧作品,战争下的爱情无法从地狱走向真正的天堂</h1>
《永别了,武器》的英文名为《A Farewell to Arms》,其中的“arms”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有“武器”,意指战争之意,又有“怀抱”,意指爱情。通过英语释义,不难看出这部作品的主题:战争与爱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战争将导致爱情的悲剧性,而爱情的悲剧又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将战争与爱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小说以“一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以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亨利如何先后“告别”了“战争”和“爱情”,或者反过来说“战争”如何毁灭了“爱情”,战争不仅夺去了凯瑟琳及其婴儿的生命,夺去了亨利的爱情与幸福,同时也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和幸福。通过个人命运的写照,反衬出战争的毁灭性和摧残人性的本质。
《永别了,武器》电影 剧照
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并不是一个富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自我”的利己主义者。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会看到为了正义浴血奋战的英雄式的人物,相反,小说所展现的是小人物在战争中的人生洗礼。正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看不到那种极具历史特色的有着大思想的大人物,她的笔下流动的是一群生活在市井深处的小人物。相较而言,对小人物的书写,更能激起人们对时代的共鸣。
经历了真实战争的残酷,主人公亨利对于战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什么神圣、光荣、牺牲、徒劳之类的字眼,我一听到就害臊。我们听到过这些字眼,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的,站在几乎听不到的地方,只依稀听见几个大声吼出来的字眼;我们也读到过这些字眼,是从别人张贴在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的,如今观察了这么久,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事,那些光荣的事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那肉不再加工,而是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你根本听不进去,到头来就只有地名还有点尊严。有些数字也一样,还有某些日期,只有这些和地名你能说出来,也才有点意义。诸如光荣、荣誉、勇敢、神圣之类的抽象名词,若跟村名、路号、河名、部队番号和日期放在一起,那简直令人作呕。”(第27章)
从这一段话语中,我们能深刻的感觉到主人公内心对战争的悲观失望,浓厚的消极情绪。除此之外,还能读出一股被欺骗的味道。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创作原则,以上这段对战争的看法,写出来的仅是冰山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还在水下。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有人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前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的续作,发表于1926年的《太阳照常升起》,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绪。主人公巴恩斯在一战中负伤,失去了性能力。战争遗留的创伤对他战后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在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时刻感觉到被一种毁灭感所吞噬。
而《永别了,武器》则将战争的残酷性与杀伤力在现实的战争中直白的描写了出来,通过主人公亨利亲临战场,以及在战争中的个人经历,深刻的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主人公亨利心中曾经认为的神圣、光荣、牺牲、荣誉、勇敢等抽象名词,这是他们在参战前所听到最富诱惑力的字眼,而当他亲眼目睹了战场的血腥之后,他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于是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以致于听到这些字眼就感到害臊,甚至觉得这些字眼都比不上某些日期和地名真实。
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厌倦,决定了他的消极行为必然是逃避。他在小说中的轨迹先是负伤,然后在出院前又染上黄疸病,返回前线后又遇上战事失利,赶上了大撤退。在撤退时又遇上道路堵塞,他选择了离开大部队抄乡村小道行驶,之后又遭遇了因脱离部队而受到的惩罚,在即将被处决的时刻,求生的欲望迫使他再一次选择了逃离,他跳入了河水中死里逃生。
而爱情也是他逃避战争的一种方式,他在负伤时与护士凯瑟琳相爱,死里逃生后再次与凯瑟琳重逢。战争中弥足珍贵的爱情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同时也使他感受到了来自天堂的快乐。但在战争的阴影下,相对的快乐永远是短暂的。主人公亨利和女友凯瑟琳的确在瑞士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随着凯瑟琳死于难产,最终主人公亨利又被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
通过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轨迹,不难看出,主人公亨利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者,但同时又是一个消极的和平主义者。在他看来,任何信仰和理智上的思考都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都是虚妄的。只有个人的享受和幸福才是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东西。他不去思考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逃跑,从战场上逃跑,逃离社会,躲进自我的天地,这也最终注定了他的人生必然走向悲剧的终点。
小说在一种虚无与幻灭的气氛中结束,强烈地暗示着作品的基本思想,即战争就是灾难,战争就是死亡,战争下的爱情永远不可能从地狱走向真正的天堂。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之作</h1>
“迷惘的一代”,这个称谓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这个著名的论断公认的说法是,由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提出的。她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便把这句话作为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这一题词道出了战后一代年轻人的心态:战争使传统的精神信仰坍塌,当下纸醉金迷的生活所掩盖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以及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凉。
“迷惘的一代”成为一战后有共同创作倾向作家们的称谓,并成为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等作家为主要代表。所谓“迷惘”,是指这些作家所共有的对世事和前途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首先表现为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其次,由于在一战中深受战争宣传的欺骗之苦,使得他们对所有崇高的字眼弃之如敝履。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
迷惘的一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些作家,这个称谓只是他们人生某个阶段的代名词,事实上,“迷惘的一代”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数淹没于历史之中,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大多数人太符合“迷惘的一代”的“共性”,而最终被淘汰出局。相反,如海明威、多斯·帕索斯、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这些作家,他们不拘泥于“迷惘的一代”的束缚,在1930年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牢固而持久的位置。
对于海明威而言,《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他“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都不可避免的宣扬了一种消极遁世的思想,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不可克服的矛盾所在。
如果说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回避了人的命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在《永别了,武器》中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个问题提到了首位,在这部作品中,他着重解决的是“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矛头指向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可以说,这部作品标志着海明威的个人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18年 在米兰医院养伤的海明威
这部作品发表以后,之所以受到批评界和读者的一致欢迎,可能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这部小说被认为海明威半自传式的作品,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与他个人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而人们对于窥探别人的隐私总是保持着难以置信的热情。比如,主人公亨利与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同样的爱情故事在海明威身上也发生过。在一战期间,他负伤住在意大利米兰的一所医院,在疗养期间,他爱上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护士。因此,也可以说,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是以海明威的个人情感经历为原型的。再比如,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保琳在生孩子时难产,这又成为小说中凯瑟琳的结局提供了素材。
其次,这部小说出版时正值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巨增,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绪,与“迷惘的一代”创作思想不谋而合,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的消极遁世,以及对一切崇高的理想视如谎言,矛头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当时的美国政府。人们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真实的状态,正如小说中海明威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
我往火上添了一根木柴,这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涌出来,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再掉头朝木柴尾部跑。等尾部挤不下了,就纷纷坠入火中。有几只逃出来了,身体烧得又焦又扁,东奔西突地不知该往哪儿爬。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部爬去,挤在那没有着火的一端,最后全都跌入火中。(第41章)
写作中的海明威
再次,不得不提及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他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语言大师之一。海明威的语言洗练,句子结构简单。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又不乏通过动作、形象来表达人物情绪的动人刻画,尤其是他那独特的电报式的对话和简洁的内心独白。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曾形象的比喻,海明威像一个拿着板斧的人,将文学身上的乱毛剪得一干二净,还原了文学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第四,“冰山原则”的叙事艺术在这部作品中同样出彩。他的“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邃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比如:小说中最后一段的描写:
但是,我就是把她们(指护士)都赶出去,关了门,熄了灯,也丝毫没用。那就像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我走出去,离开了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第41章)
这一段写得是女主人公因难产而死,男主人公与其最后诀别。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没有看到煽情的字眼,如男主人公内心如何的悲痛,也没有任何场景的刻意渲染,甚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读者透过文字却感到有一股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潜流,催人泪下。对于主人公亨利而言,他的爱人死了,他的一切将化为乌有,他告别了战争,也告别了爱情。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潜在的表达,感情的潜在性随着故事的嘠然而止达到了高潮。作为战争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亨利万念俱灰,人生沦为一场幻灭。
综上所述,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和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作品的简要特点陈述,以及这部作品备受欢迎的原因分析,我们对这部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减少一些困惑,增加一些顿悟,从而建立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我认为这是阅读的终极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