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慧性,文采风流
——读蒋春霞文集《苔痕上阶绿》
文|裴祯祥
作家林贤治在“忍冬花诗丛”的序言中,对好诗有这样的要求:一要诚实,二要热情,三要文采。我以为,把它们放在散文身上,也非常合适。我们知道中国是诗国,其实还是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种体式的散文创作不绝如缕,名篇佳作可谓汗牛充栋。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散文创作的方式与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主流写作也在复古与革新之间来回摆荡,不断进行着传承与纠偏。到了20世纪上半叶,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梁实秋、沈从文、郁达夫、萧红等作家,从不同侧面抵达了散文创作的高峰,他们的写作方向和姿态各个不同,但是都体现出真诚、细腻、纯粹与生活化的特点。其语言也大都精确考究、自然质朴,具有强烈的风格化特点,从中能够明晰鉴别出作者的思想、性情与行状。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在接受语文学科教育的时候,接触了一部分诸如《荔枝蜜》《茶花赋》这样的散文作品,分析过文章的精巧结构,总结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又被迫抄写过大量好词语、好句子,致使我们对散文与写作的认识受到了很大局限。但是数十年来,也一直有一些反思型的优秀作家,不断对以往教条的阅读与写作模式,提出质疑、抗议与挑战,出现了新写实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碎片化写作、零度写作等不一而足、丰富多元的写作理念和作者群落,给当代散文提供了清新、坚实、开阔的创作基础和氛围。我认为,这是又一次对体制化、概念化、经验化写作的纠偏,而且仍然在进行当中。从实践表征上看,散文是个门槛很低的文体,但正因如此,要真正写好又十分困难。现在又是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要冲出丛林,无异于使绣花针浮出大海。

由于以上原因,我对当代的大部分散文作品,并不抱很大希望。但是当我拿到蒋春霞的散文集《苔痕上阶绿》,翻阅里面的篇章,我还是感到了由衷的欣悦。蒋春霞作为一个业余作者,进行的是一种去功利化的写作。她完全是受兴趣驱使,创作所涉及的也是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感受,以及自己熟悉、关注的领域与题材,所以避免了由于题材不熟、感受不深所带来的粗鄙简陋,也避免了虚伪矫饰、刻意求新所带来的华而不实。同时,她又是一个真诚、质朴、热情的人,这一切构成了写出好作品的综合基础。总体上说,她也确实在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创作,其文本也十分清楚而集中地体现出了她的性格、情怀与学养。在作品研讨会上,我用“情感丰富热烈、生活观察细致、真美俱佳、情理兼备”来评价她的作品,我认为是中肯的。唯其热情,才会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细心留意、倍加珍惜;唯其真诚,才能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细腻地娓娓道来;唯其质朴,才能够自然摒弃掉刻意追求形式新奇、寓意深刻,因而故作姿态、无限拔高的恶习,在写作中行于其所当行,又止于其不可不止。
但是艺无止境,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本身是一个不断修炼、循序渐进的过程。蒋春霞本身是一个医生,她所接受的教育与后期的阅读,自然是丰富而驳杂的。其所喜欢的文章风格、所经历的人生百态,都会给她的创作带来或深或浅的影响。《苔痕上阶绿》前两辑文章,主要是到汉中各地采风与全国各地旅游之后的作品,其长处在于观察细致,描写细腻,抒情真切。但是我认为,其短处也恰好在这三个方面。大家都知道,这种旅游文字最难出彩,因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你走过的地方游览,甚或写下一些文字,电视片与网络上也已有大量的景点介绍与历史掌故,我们的创作怎样才能突出成为唯一的、这一个,这是一个难题。聪明的作家选择的是逃避,根本就不写游记类文章。如果要写,就要避开对景点、掌故的正面描述,要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与见解。要做到这些,就要勇于舍弃掉一些敝帚自珍的记忆,从众多的细节中抓取感受最深的几点,将他们化为“我”自己的,然后予以呈现。
在这部文集里,大家最喜欢也最有价值的文章,是“医者仁心”与“爱之密码”两辑,一个是她对毕生从事的医院工作的理解与感悟,一个是对父母亲情的深切记忆与描写,这也是任何一个人最熟悉、最有感受的领域。蒋春霞激情如雪、热情似火,又具备了严谨、专注、慈悲这样一些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在字里行间,就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避细节、不避激情、不避繁琐,有时间细致入微到毫发无损,有时间直抒胸臆到舍我其谁!我觉得,其对细节呈现的完整度,是很多作者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中国文学自古就讲究“意境”“气韵”,并不崇尚写实。比如讲一个女子的美丽,通常就是一句“美艳不可方物”,我们读了只知道她确实美,但具体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抵死也不会明白。比如我们的古人写高山,那就是“入云”“万仞”,写黄河就直接是从“天上来”,美则美矣,总是让人见不着庐山真面目。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当学习西方的表现手法。比如生态作家巴勒斯、缪尔等,他们写一朵花,那就一定要写出复杂的色泽、花瓣的个数,写山有多高,那就要精确到个位数字。我认为,这种写法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文学感受,同时也能体现出作家认真、严谨的创作风格。
但是,对于一篇散文来说,又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细致刻画,还要有详略的搭配、粗细的结合,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古人从书法上拿来一个术语讲这个,叫做“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同时,生活中的细节还只是素材,要成为作品中的细节,还要在你文学思维的关照下,进行整合与提炼,把最独特、最有意义的那部分,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特点的那部分,最能够表现一件事来龙去脉的那部分,写详细,写清楚。也就是说,写一件事或者一个细节,就要把它写深、写透,哪怕少写几件事、几个细节。而那些牵扯不大的,可想而知的,过程性、常识性的东西,要一笔带过甚至不写,这样既俭省笔墨又使文章显得凹凸有致,而不是上下一般粗,里外一样厚。另外,直抒胸臆是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种,在适当的时候,能够体现出作者感情的浓烈与性格的真率。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强调寓情于景、寓理于境,我们的情感、态度、思想、体验,一定要隐藏在丰富可感的细节当中去,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去体悟,去感受,这样文章才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正如本文的标题所示,我认为蒋春霞当得起一句“深情慧性,文采风流”。文学是人学,虚构作品是研究别人,非虚构作品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特别是散文与诗歌。蒋春霞用她的写作,向我们呈现了自己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医生、朋友、社会人这种种角色组合而成的一个女人,立体而丰富的完整形象。这个人在《苔痕上阶绿》里,是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的,也是一个陌生人读了之后,想跟她结交成为朋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她已经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同时,从创作的材料上讲,文学又是写语言的。语言功底的深浅,文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层次。蒋春霞的语言纯净、自然、生活化,同时富有诗意和哲理。但是,唯其纯净,里面有一些轻飘的语句,有的化用或者挪用别人的语句、歌词,显得不够严谨、凝重。唯其自然,有时候取消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距离,也就丧失了空间感,而文学语言一定不能是顽石一块,是有孔洞缝隙、有空间阻隔的砂岩或者海绵,作者的情理、意趣,语言的味道、韵致,就是藏在这些孔隙与空间当中。所以,散文语言应该是生活化的、个性化的语言,但也应该是经过拣选、提炼之后的语言;是看似普通的语句,但是因为处于合适的语境位置上,又是“有意味的语句”。
综上,我认为,每个人的写作,都有可能因为性情、生活与职业的影响,成就自己的独特品性。文无定法,诗无达诂。在某些时候,缺点也可能是长处;在另一些时候,优点也可能造成遗憾。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基于人本身的写作也不例外。至于怎样扬长避短,写出既有文采还有感情又很真诚的文字,那就要不断训练,提高自己处理题材、细节与语言的能力,去把握它们细微处的度,你越把握的好,你的文章水平就会越高。正如我们国家散文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总体面貌一样,既推陈出新又泥沙俱下,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去鉴别,其思考,去扬弃。当我们写厌烦了歌功颂德的文字、应时应景的文字、失急慌忙的文字、人云亦云的文字,我们终于会省悟过来,散文创作也应该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现实、生活与自然中有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去呈现,去表达。只是作为文学作者,我们需要一个独特的人文视角,去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生活的本质,然后以丰富独特的细节、简洁个性的语言,将我们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思考的表达出来。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写作问题,我想,它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专栏作家:裴祯祥,生于1982年,陕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飞天》等,入围第八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二届陕西省青年文学奖,荣获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之星,出版诗集《指尖上的舞蹈》《水果街》。现居陕西略阳县。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