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缘珺

《想飞的钢琴少年》
每个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心走得太慢,现实会苍白;脚走得太慢,梦想不会高飞。人生的精彩,总是不仅心走得很美,而且脚步能与心合一。
《想飞的钢琴少年》充满了治愈的力量,同时向我们诠释了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个神童的成长与叛逆</h1>
维特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从年幼时就展露了各项过人的才华,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天赋。
在六岁时,维特就能完美的弹奏困难极高的钢琴曲,他还喜欢阅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智商180的儿子,维特的父母一方面欣喜于他的惊世才华,另一方面则感到责任的重大。他们为了培养维特煞费苦心,母亲甚至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全身心地担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
然而年幼的维特并没有完全理解父母的用心,虽然6岁的维特还不敢直接违抗父母的意愿,但是一颗叛逆的种子,已经悄然埋藏在维特的内心深处,随着成长,这种想要冲破束缚、一飞冲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维特的这种心理,只有与祖父相处的时候才能得到些许慰藉,与在科技公司任职的发明家父亲不同,维特的祖父是一位充满生活智慧,同时又随性浪漫、精灵古怪的木匠。
影片内容的叙述就是以维特和祖父一起制作回力镖的画面开始,祖父透露了自己想要做飞行员的梦想,而当他们将作好的回力镖抛出后,两人满怀期待地以为它会按照既定的轨道飞回原处,没想到中途却转向将玻璃击碎。这种意外似乎也预示着,人生往往也会有很多不按照既定设计方向发展的可能。
起初维特父母对于维特的教育方式,还是具有相当的自由与弹性的,但是这一切在维特父母发现他的异于常人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维特的父母不断向维特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为了让维特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接连换掉了他的保姆和钢琴启蒙老师,全然不顾及维特的个人感受;父亲从自身经验认定,必须有足够的压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只希望维特可以快速的成长,希望维特按照他们的规划作,从不问维特自己希望做什么。
在父母意愿的驱使下,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维特到了12岁。
维特不出意外的变现优秀:钢琴造诣日益精进,更是跳级直接进入了高中。
但这时,维特却成为了一个性格孤僻的少年,他在学校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言语不多,一旦开口就会尖酸刻薄,好不给人留情面,甚至连学校的老师都受不了他,拒绝给他上课。
对于父母的高压教育,维特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强抗拒,他拒绝母亲特意安排的钢琴大师的指导。
成为父母所愿的样子后,维特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关闭,痛苦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此时的维特就像他最喜欢的蝙蝠一样,具备了敏感的听觉,他能够感受到外界所有微妙的变化,他总是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承载过多的情绪,当他终有一天无法忍受外界和父母所赋予的期望时,那颗深埋在内心的叛逆种子,终于破土而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维特戴上自制的翅膀爬上屋顶,然后纵身一跃,他渴望冲破束缚、一飞冲天,仿佛一切烦恼从此烟消云散......
自此,剧情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转折:维特的惊天一跃,看起来毫发无损,但他全部的天赋都烟消云散,他变成了一个正常人,泯然众人矣!
于此同时,维特的父亲陷入了职业瓶颈,随时面临失业,甚至连一向乐观的祖父也陷入了经济困境。
刹那间,维特的家庭走到了一个未知的十字路口,状况急转直下。
已经变成平常人的维特将如何帮助他的家庭渡过难关?他是否会恢复他的天赋?极度浪漫和匪夷所思的后半段内容,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也构成了电影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这部电影是一份前卫崭新的‘爱的宣言’,充满被音乐激励及治愈的力量。同时它也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童年时期最纯净、最富生命力,最完整独立的美好回忆。”
————《想飞的钢琴少年》导演弗兰迪-M.米偌
诚如导演弗兰迪所说,电影的一切都源于童年最纯洁、最富生命力的美好回忆,乌托邦式的美好结局会给更多的人传递激励及治愈的力量。
基于此,影片中维特天赋的恢复及帮助家庭渡过难关,并最终与父母、自己和解的美好结局也自然被观众接受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孩子的培养,理性的引导和感性的支持缺一不可</h1>
影片中有一段维特随母亲拜访大钢琴家吉娜的情节,吉娜要求维特弹一首曲目给她听,但是维特却反过来要求吉娜先谈给他听,两人僵持不下,吉娜说道:“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谈,只有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这句话道出了维特的成长历程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所在。要培养一个孩子,尤其是具有某些天赋的孩子,必须同时具备理性的引导和感性的支持。
在影片中,父母扮演的是理性引导的角色。
维特的父亲最关心的是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这类的理性问题,父亲总是告诫维特,要规划人生和事业。
维特的母亲代表了另一种理性,这种理性是不断鞭策维特前进的动力。表面看,母亲对维特关怀备至、殷殷期盼,为了培育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动力并不是出于对维特自身需求的尊重,而逝来自于她本人对维特的期望,也是就,她希望维特能够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
维特父母从未聆听维特本人的想法和情感上的诉求,总是希望维特做到他们期待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影片中总是看到维特一次又一次关上房门的场景,同时关上的,还有维特的内心。
维特的父母固然担负着培育他的责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忽略了维特情感方面的诉求,致使维特纵然是IQ高于常人的天才,但是在EQ方面,他仍是一个孩子,甚至不如其它孩子健全。
除了维特以外,维特的祖父是影片的灵魂人物。祖父代表着与维特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方式,他代表着自由的开放式教育,是维特成长中最重要的感性支持。
德国早期教育家席勒曾经提出过通过“游戏冲动”调和人们“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的理论,即“美育教育”:人具有游戏本能,可以帮助人们在身心两方面得到满足、和谐。
影片中,维特充满压力并极其规律的生活中,只有与祖父一起作木工活、谈心时,才能获得稍许的纾解和休憩。我们看到两人一起制作回力镖和木制的蝙蝠翅膀;两人甚至为了给维特的母亲摘花,偷爬邻居的围墙;维特祖父的梦想时成为飞行员,所以他对模拟飞行游戏也很着迷。
从性格上,维特的祖父是真性情的豁达之人。
维特祖母去世后,祖父一直自己生活,维特问他:“你不觉得寂寞吗”?祖父笑着回答:“寂寞的时候就些写情书,以前写给你奶奶,现在是写给火车上偶遇的美女、波光粼粼的湖水、电视上的溜冰选手以及树下的凉阴”。
维特的祖父通过这些活动和交谈,在告诉维特:
<h1 class="pgc-h-arrow-right">影片带来的思考</h1>
这部影片描述了“生命对自身的渴望”,也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期待,可以视为一部与亲情、与成长有关的教育电影
影片中很多片段和对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当维特坠楼后,医生告诉维特的母亲,除了智商外其余一切健康正常,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接受儿子的“泯然众人”,医生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好难过的,你比很多父母都要幸运,毕竟你的孩子健康又正常”。
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对于很多父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因此陷入虚荣炫耀的陷阱,将自己无法达成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压力。
以父母愿望取代孩子本人的兴趣,这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引以为戒的。
此外,当维特以“寻常之身”之身回归校园后,对于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知道,然而他又说自己可以查的到,进而追问老师,是否一定懂得比他多?
影片中似乎是在暗示维特并没有失去的智商,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也是对现代老师教学的一种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常识性的咨询早已经随处可查,如果老师依然墨守成规,自认为懂得一定比学生多,不仅无法的到学生的真正尊敬,更可能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弟子不必不如师”,同样,在如今的年代,老师也不必事事懂得比学生多,关键是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性。
《想飞的钢琴少年》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对情感及自由的渴望,在讲求功利和速效的生活中,给生命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人。
我是半缘珺,你的点赞,留言,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