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问小楼,现在是不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因为他一个朋友跟他说现在严厉的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不利,所以半年之后房地产将会大跌,到那个时候再抄底吧。
对于这个论调,小楼想问的是如果房价跌了,你还会买嘛?
有一些经济常识的,都知道经济是有周期性的,从复苏、繁荣、衰退、萧条不断循环。这是市场经济自生的一种扩张和收缩的规律。
房地产同样也随着供求与需求的矛盾而呈现出周期性。所以没有永远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行情。
有一部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的电影可以看一下,《商海通牒》,又译名《利益风暴》。
讲述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雷前夜,一家投行从分析师、主管直到CEO董事长基于个人利益面前所做的选择。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主题并不新鲜,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不是写影评,我们还是透过这个电影来看房地产。
美国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一次金融海啸。
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优级按揭贷款而言,在2000年左右,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启了以印钞票和发展房地产为主的经济政策,给信用不够的人发放较高利息的按揭贷款,这部分就是次级按揭贷款。
美国房贷发放机构如房地美和房利美,不愿意长达几十年的慢慢回收房贷本金和利息,于是就将按揭贷款证券化,就是MBS(Mortage-Banked Security)。MBS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主要由美国住房专业银行及储蓄机构利用其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商品。
对于这种次贷比较通俗的理解是,房贷银行向信用不好的人发放贷款后,不想把这个定时炸弹放在自己手里,这些房贷发放机构本身就是有政府信用做背书的,于是这些次级贷款被与优级贷款一起打包利用债券化、衍生工具做成高杠杆率结构性产品,被卖给了基金、保险公司、外国机构投资者。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房价不断上涨,基本看不到下跌迹象。次贷证券被作为一种高收益产品层层放大,最后形成的资产规模达到了600万亿美元。
而自2006年以后,美国房贷利率从1%上调至6%左右,次级贷款者不少人因为还贷压力大而选择断供,银行接收了大量需要卖掉的房子,导致房价下跌,又引起更多的人断供违约,引起更大规模的房价下跌。
次贷证券是基于房价上涨及美国政府信用背书的,虽然设计了房价下跌的承压机制,但是就像电影中所讲的财产分析模型存在巨大的漏洞,被杠杆放大的次贷证券,只要下跌25%,就会使得损失超过全公司的市值。
于是抢先逃顶者引发了市场争相抛售,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破产,AIG、美林证券遭到重大损失,其中AIG作为美国最大保险公司濒临倒闭,由美国政府授权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借贷850亿美元给AIG以度过难关。
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过去5年了,但实际上次贷危机仍未度过危险期,次贷的期限多为30年,美国整个次级债及衍生品的规模有12万亿美元之巨,现在仅仅冲销了5000亿美元,还不到1/20。
经济发展是需要有泡沫刺激的,但是泡沫是有自己的压力值的。
市场买本身付不起的东西就会出事。在豪赌房价上涨的金融游戏中,你明明知道房地产泡沫就在那里,但是你却不知道房地产泡沫破了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再来审视电影中对于房地产市场衰退周期的点的总结,一个是提高了利率,提高了购房人还款的压力,断供出现;二是市场行情不好,接盘的减少,动力不足。
在2016年左右的那波行情中,以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的名义,不少城市都实现了房价的飞跃,长三角一些县城房价都突破了3万+。
如果我们以地产衰退周期里的第二点来审视的话,这些县城有足够的接盘侠吗?如果没有,价格回调是个必然现象。
我们现在幸运的是还没有将按揭贷款证券化,还没有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化,将金融泡沫放大N倍,所以金融风险只是局部的。
对于普通购房人影响不大,但是身处局中的开发商就冰火两重天了。
小楼的前同事现在供职于一家已经身陷破产传闻的地产企业,除了对于未来能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之外,还担心那几十万内部融资的全部身家是不是可以完整兑付,利息不要,只要本金那种。
地产公司爆雷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归结原因还是为了追求规模,不计后果,高息融资,高价拿地,导致杠杆率过高。在笃定房地产价格上涨之时,借新债还旧债,房价上涨带来的红利不仅能覆盖原来的旧债,还能给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资金。这个是以前拿地的玩法。
高周转之下,快速回拢的资金可以满足野心的需求,持续的现金流提供了扩张的动力。
但是当金融环境突然发生了改变,高杠杆的开发商必然会出现问题。融资受限,无法借得新债,供货去化的节奏也被调控打乱,商票逾期,股份冻结,资产查封,这些激进的开发商都命悬一线。
阳光之下无新鲜事。这些不过是蒙眼狂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