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房價永遠上漲不停

有一個朋友問小樓,現在是不是出手買房的好時機,因為他一個朋友跟他說現在嚴厲的調控政策對于房地産不利,是以半年之後房地産将會大跌,到那個時候再抄底吧。

對于這個論調,小樓想問的是如果房價跌了,你還會買嘛?

有一些經濟常識的,都知道經濟是有周期性的,從複蘇、繁榮、衰退、蕭條不斷循環。這是市場經濟自生的一種擴張和收縮的規律。

房地産同樣也随着供求與需求的沖突而呈現出周期性。是以沒有永遠隻會上漲不會下跌的行情。

有一部以美國次貸危機為背景的電影可以看一下,《商海通牒》,又譯名《利益風暴》。

講述的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雷前夜,一家投行從分析師、主管直到CEO董事長基于個人利益面前所做的選擇。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主題并不新鮮,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不是寫影評,我們還是透過這個電影來看房地産。

美國次貸危機是由次級按揭貸款引發的一次金融海嘯。

次級按揭貸款是相對優級按揭貸款而言,在2000年左右,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開啟了以印鈔票和發展房地産為主的經濟政策,給信用不夠的人發放較高利息的按揭貸款,這部分就是次級按揭貸款。

美國房貸發放機構如房地美和房利美,不願意長達幾十年的慢慢回收房貸本金和利息,于是就将按揭貸款證券化,就是MBS(Mortage-Banked Security)。MBS最早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是最早的資産證券化品種,主要由美國住房專業銀行及儲蓄機構利用其貸出的住房抵押貸款,發行的一種資産證券化商品。

對于這種次貸比較通俗的了解是,房貸銀行向信用不好的人發放貸款後,不想把這個定時炸彈放在自己手裡,這些房貸發放機構本身就是有政府信用做背書的,于是這些次級貸款被與優級貸款一起打包利用債券化、衍生工具做成高杠杆率結構性産品,被賣給了基金、保險公司、外國機構投資者。

一個時期以來,美國房價不斷上漲,基本看不到下跌迹象。次貸證券被作為一種高收益産品層層放大,最後形成的資産規模達到了600萬億美元。

而自2006年以後,美國房貸利率從1%上調至6%左右,次級貸款者不少人因為還貸壓力大而選擇斷供,銀行接收了大量需要賣掉的房子,導緻房價下跌,又引起更多的人斷供違約,引起更大規模的房價下跌。

次貸證券是基于房價上漲及美國政府信用背書的,雖然設計了房價下跌的承壓機制,但是就像電影中所講的财産分析模型存在巨大的漏洞,被杠杆放大的次貸證券,隻要下跌25%,就會使得損失超過全公司的市值。

于是搶先逃頂者引發了市場争相抛售,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破産,AIG、美林證券遭到重大損失,其中AIG作為美國最大保險公司瀕臨倒閉,由美國政府授權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借貸850億美元給AIG以度過難關。

表面上看次貸危機過去5年了,但實際上次貸危機仍未度過危險期,次貸的期限多為30年,美國整個次級債及衍生品的規模有12萬億美元之巨,現在僅僅沖銷了5000億美元,還不到1/20。

經濟發展是需要有泡沫刺激的,但是泡沫是有自己的壓力值的。

市場買本身付不起的東西就會出事。在豪賭房價上漲的金融遊戲中,你明明知道房地産泡沫就在那裡,但是你卻不知道房地産泡沫破了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們再來審視電影中對于房地産市場衰退周期的點的總結,一個是提高了利率,提高了購房人還款的壓力,斷供出現;二是市場行情不好,接盤的減少,動力不足。

在2016年左右的那波行情中,以長三角、大灣區城市群的名義,不少城市都實作了房價的飛躍,長三角一些縣城房價都突破了3萬+。

如果我們以地産衰退周期裡的第二點來審視的話,這些縣城有足夠的接盤俠嗎?如果沒有,價格回調是個必然現象。

我們現在幸運的是還沒有将按揭貸款證券化,還沒有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化,将金融泡沫放大N倍,是以金融風險隻是局部的。

對于普通購房人影響不大,但是身處局中的開發商就冰火兩重天了。

小樓的前同僚現在供職于一家已經身陷破産傳聞的地産企業,除了對于未來能不能按時發放工資之外,還擔心那幾十萬内部融資的全部身家是不是可以完整兌付,利息不要,隻要本金那種。

地産公司爆雷現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歸結原因還是為了追求規模,不計後果,高息融資,高價拿地,導緻杠杆率過高。在笃定房地産價格上漲之時,借新債還舊債,房價上漲帶來的紅利不僅能覆寫原來的舊債,還能給未來發展提供一些資金。這個是以前拿地的玩法。

高周轉之下,快速回攏的資金可以滿足野心的需求,持續的現金流提供了擴張的動力。

但是當金融環境突然發生了改變,高杠杆的開發商必然會出現問題。融資受限,無法借得新債,供貨去化的節奏也被調控打亂,商票逾期,股份當機,資産查封,這些激進的開發商都命懸一線。

陽光之下無新鮮事。這些不過是蒙眼狂奔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