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作者:素来不易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76">

</h1>

2015年,电影《失孤》上映,一部由刘德华领衔主演的“打拐”片。化身农民工的华仔倾情演绎坚毅寻儿的父亲,其原型就叫郭刚堂。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郭刚堂、郭振新父子相认现场

片中2岁儿子被拐,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15年寻儿征途。但现实中郭刚堂的寻儿路却远不止15年,而是24年!

整整24年,在7月13日这天,在公安部门的主持下,父亲郭刚堂与儿子郭振新终于相认。

视频里可以看到悲喜交加、情难自控的父亲,那此起彼伏的哭声让人心头不知何滋味。

喜讯传遍网络,现实版《失孤》能迎来欢喜的结局这比电影更让人惊叹。随之而来,也听到了电影《失孤》导演代表全剧组也都向郭刚堂送去诚挚的祝福的信息。

而刘德华更是在自己发布的视频里再次呼吁所有人支持“打拐”,并表示“盼望更多的离散家庭能够早日实现团圆。”

质朴而艰难的愿望,毕竟幸运从来只属于少数人的。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10">

被“偷去”24年的骨肉所幸成长得极好,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的工作,身体康健。这也让郭父宽慰不少,他的坚持没有辜负,儿子也健康成长了。

而片中井柏然饰演的也是从小被拐的受害者,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个“黑户”的存在并不被法律所接受和保护。他在片中与雷泽宽(刘德华饰)说,因为没有身份证,他不能上学、不能办银行卡,甚至不能结婚……他是留守陪伴型。

而这,可能才是大多被拐儿童的实际命运,是不如意的、不健康的、被强迫的、被剥夺着。更甚的,还沦为犯罪团伙的作案“工具”,被违反人道的伤害后成为他们圈钱的手段之一。

想想以前,在热闹的街道上,是否总能看到身体有残疾或流浪的孩童、成年男女在乞讨?这些年,却全部消失匿迹。

他们哪去了?若活着是最高的待遇,那也许是去了更加隐秘只是不被我们知道的地方,这该让人侥幸吗?不!谋财害命者,无所不用其极。

登记失踪的是一部分,没登记的还有一大部分。登记能到找的只是小部分,登记仍找不到的是大多数。

有相关数据表示,拐卖人口的主要受害人群是儿童和妇女。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91">

有一组2014年拐卖人口的数据:

当年全国公安机关公布的共解救被拐卖儿童1.3万人、妇女3万余人。

自2010年以后,虽然拐卖妇女犯罪已经大幅下降,但大多数被拐妇女儿童其实仍未被发现和解救。

若按这个数据推算,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最猖獗的30年间,每年被拐卖的妇女人数至少接近50万人。

看看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电影《盲山》,便揭露了被拐卖妇女的悲惨命运,人贩猖獗的可恶可恨,以及那惨无人道的农村恶习。

在那样落后封闭的地方里,人不是人,女儿更只是生育的工具,似圈养的家畜。

影片中,女主是一名女大学生,在意识到着了人贩子的道后,无数次拼命地想逃离。

可身边的女人却反而劝她说,她们也都是被拐卖来的,让她踏实过日子算了。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盲山》

女主决意不放弃,求助一个又一个,为了能离开牺牲所有自己的一切,抓着一根稻草献出自己的身体,只为了能抓着那“离开”的希望稻草。

但她仍无法解救自己。到最后,是他父亲找来了。

可这时的她已为人母,却也决定不离开了……站在那里的她,在那双眼睛里我只看到了“死亡”。

片子太让人压抑和不敢直视了。 

被打、被强行糟蹋,沦为被支配的工具,逃了被抓,抓了被打,身边人漠视或一起唾弃。

而“善良”的那些个人,也就是劝她接受别再找苦吃,还告诉她:是不可能逃出去。

整个环境、所能及的活人,都在一遍遍地掐灭她的希望,一遍遍凌辱她健全健康的三观和心理,而她,终在一遍遍地破防里成为了扭曲氛围里的一部分。

你敢相信吗?这是真实的事件,这是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某些人的人生?

有时阳光下的阴影,真的黑得可怕,与灼目的光线一般,让人不敢注视。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92">

在心理学上,有个“摧毁实验”,谈的是轻易摧毁一个正常人是完全能实现的。其中的核心点就是:否定。

研究说,要不带情绪,耐心的、客观的、冷静地去评价(否定)TA,这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看似真诚,实则诛心。

当被信任后,从一些微小的行为中开始去否定TA,再去否定TA的长相,再去否定TA的家人,紧接着否定TA身边的朋友。再狠点时,否定TA的性格、人品。

期间,如果TA提出任何的质疑,千万不要发火,要仁慈的,甚至带着一颗怜悯的心跟TA说:“别人怎么看你我不管,我怎么会伤害你呢?”

最后,制造一个争执的机会,突然间爆发,把之前埋的所有“否定”的伏笔全都倾倒出来,高声去辱骂他。这时你会发现,TA绝不会反击你,而是卑微地接受着。

然后重新开始新的回合,慢慢修复信任度,再开始进行点点滴滴的“否定”,再制造冲突爆发攻击。

如此重复形成一个循环。自此,这个人不再需要你动口,他已经学会并掌握了“自我否定”。

变得多疑多虑,甚至还会排斥你,以及向TA靠拢的所有美好事物。这时的TA,已经被成功植入假象,那就是:TA是最不好的,TA自己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等等。

此刻,你想到什么?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93">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且更多的是发生在小时候没有被爱的人身上。

极端的例子是:屡屡遭遇家暴却仍离不开对方的女子,甚至离开一个家暴男又投入另一个家暴男。

家暴者的行为逻辑就如同上述的“毁灭”的程序。

会制造很爱对方的“假象”,会真的示好讨好女方。但在深入关系后,会神经质地因为女方一点行为就攻击女方、威胁女方。

比如女方跟其他男子谈话,会被暴打、被质疑是不是出轨。

在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女方后,又会不断地道歉,说自己是无意的,说自己不过是太在乎女方才冲动、说自己只是太爱女方,等等。

一个循环一个循环下来,女方慢慢陷入这种病态的相处模式。无意识地一次次被虐待,越虐越依赖。

因为女方在被讨好的行为上对男方产生了信任。听过心理学情感专家说:“和男人的快热是不同的,女人是慢热的型,但一热起来可就会热很久。”

也就是,一旦这份信任建立了,女方就已经一只脚被绑住了。

然后在被虐待、被攻击,然后又被温柔呵护里错乱,还被催眠“虽然你这么差,但我仍是爱你的,只有我才会这么不计一切地爱你”等等的体验中相信了自己的“差劲”。

于是往下发展,女方反而会回头感恩那个明明暴力他的男人。对这时的她而言:这么差的自己,他却仍爱着我。于是依赖会每次递增,直到再也离不开。这也便是家暴者的目的。

而就算离开,却还会再度遇到家暴男且又无可救药地爱着对方。

两个原因,一是她已经被这种病态的“一巴掌一颗糖”的相处模式摧毁,失去了一个人正常的判断能力,产生了依附心理。

二是她未发现自己的自我否定,总依赖着等别人来认可接纳自己,于是会找下一家,于是会继续重复。

这才是让人痛心的,被伤害的继续伤。就算犯罪分子伏法了,可那可怜的被害者余生又该如何获得安宁与幸福?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6" data-track="94">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好对孩子的看顾,特别是在更加落后的农村地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被拐出与被买入的儿童与妇女的多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这些地方,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执念,家中必须有后,后代必须有男丁。

没有买卖没有伤害,拐卖犯罪分子犯的不止是法,还有诛心灭人的罪。可那些执意要通过不法手段留后的人,又该承担怎样的罪罚才算公平?

所幸的是,随着文化的普及,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迂腐的思想得到了缓解。但并不普及,特别是越落后的地方越甚。

所以除了呼吁家长们做好自己孩子的看顾。

还想提醒大家,如“生死有命”,多积善德才有可能有善果。所有违反法律与人道的事情,终有因果报应。

最后,还想呼吁我们的女同胞,务必擦亮眼睛,照顾好自己。

对于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幸福的人,要果断地离开。面临威胁危险时,一定要求救身边人和当地公安。

这个时代,已经更健康、更公平了,所以不管你曾途径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从此以后,你要记得,你是值得自己为之拼尽全力的人,你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你。

你无需为谁而委屈自己、献身自己,哪怕是你的父母或你的孩子都不可以强迫你牺牲什么。

只有你好了,你的世界才会是美的。只有你的世界美了,你才能遇见同样美的人。所以,先好好爱自己吧。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最后馨语:

愿天下无拐,愿那些丢失的儿童与妇女早日回归。

愿回头是岸,愿放下执念,愿太平永盛。

人生无常,素来不易;

有你有我,不离不弃。

我是不易,欢迎点赞、关注、推荐、分享、评论。

《失孤》与《盲山》同为被拐,遭遇却截然相反!弱势的幼童和女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