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贾达普大学的阿弥塔·查特吉教授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与会者阐述了古老印度哲学中对精神与肉体关系的认识。图片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栾翔)20日在北京闭幕的世界哲学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国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从崇尚“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中寻求灵感,推动人类自我认知革新进化,将助益地球未来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学以成人”的主题下,来自世界各地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哲学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交流,并反思以往的教训,就人类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议。
在近代西方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基础上,人类活动忽视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并造成了严重后果。不少与会学者指出,这种傲慢的、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维基础,致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整体的尊重与保护。
哲学大会现场。图片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将人类对待自然的伦理问题进行剖析,敦促与会哲学研究者对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及地球整体生态的影响进行探究与思考。
来自维也纳大学的葛瑞汉·帕克斯教授指出,借鉴中国高度精妙而发达的哲学传统,对人类乃至地球家园的繁荣发展有益。
“我们应从‘唯人类才有灵魂’的思想中抽身。”帕克斯认为,人类要重新审视看待其他生命和地球家园作为有机整体的哲学视角。
他指出,在中国,儒家讲究“恕”,即推己及人、把自身放在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的万物的位置上。而道家则将之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能量即“气”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共同元素。
帕克斯指出,在中国的哲思中,世间万物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气不单单为有生命之物提供了能量,而是所有个体的能量之源。在“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中国齐物论哲学中,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地球生态和谐与共,人尊重并维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他呼吁,将人类存在的道德责任延扩到整个地球家园。
来自墨西哥的梅尔塞德斯·德拉加尔萨教授向中国听众们介绍了源远流长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利用对星象的观察,测定并编写了精确的历法,使用象形文字记叙重大事件,相信人生来就与某种动物有紧密的精神联系等等传统,让同样来自文明古国的哲学爱好者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的保罗·希利博士说,传统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定位,有益地平衡了西方人类中心论。他认为,东方哲学把人类理解为“宇宙的一小部分”,很好地认识到其与宇宙的其余部分之间逃脱不掉的内在关联和对它们的依赖。
“这对我们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影响特别明显。”他说,因为“所有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乃至无感觉的存在,都被看作一个根本统一体的部分”。
澳洲知名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应用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在主题为“自然”的全体大会上回顾了人类物种歧视与自我中心主义在过去40年间的反思与改观。辛格自70年代提出《动物解放》理论,认为人类应重新审视自己在地球生态中的位置、树立对生态和其他物种的伦理责任。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他指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是构成宇宙万物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强调宇宙与自然和谐,而儒家关于社会和谐的关切也有其优越性,这些东方传统为当今时代人类同时协调自然层面和人类社会层面的两种“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认为,更进一步,对仁爱(儒家的仁)和同情(佛家的慈悲)的东方式强调,能提供一个我们需要的、对自我中心式计算的那种西方式倾向的矫正。作为最高的伦理理想和充分实现的人类存在或圣贤(君子)的至上美德,儒家的仁可以提供许多贡献。
希利指出,“仁”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与环境、他人、并最终实际上和宇宙之间和谐。在这种关切下,通过资源的良好管理,人类福祉的改善也获得平衡。
来自冰岛大学的西格里杜尔·托尔葛斯托第教授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后人类主义”对人性的挑战。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希利把对仁爱精神的提倡视为“拥抱整个地球村”。“就像同心圆向外延伸那样,从家庭和朋友到共同体、国家并最终到世界。”
山东大学的张祥龙教授表示,儒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将对亲人的爱迁移到更广的范围,从人类同胞到世间万物。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国荣教授表示,生态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天人相分”即人与自然的分离。中国哲学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即自然与众生和谐并存。
他认为,生态文明事关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人的完美与自然的完美本质上具有统一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当达到“天人共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