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冶源“耷拉街”​

冶源“耷拉街”​

耷拉街没拆迁时的万宝泉碑、碑后的民房为赵金友家

冶源“耷拉街”

——一条虽已消失、但令人难忘的古街

作者 | 李传彬

一、耷拉街的方位与地势

江北水乡冶源村,南靠远近闻名的海浮山,西、北、东有两条千古流淌的石、弥河环绕。海浮山阴、村南侧是久负盛名的老龙湾,湾内涌泉万眼、清澈见底。湾北岸偏西、有一名泉曰:“万宝泉”,1992年前,还没有扩建老龙湖湾北岸时,万宝泉以北的冶源人,就是用水桶挑此泉水饮用。

从万宝泉往正北方向走,有一条街,叫“耷拉街”,这条街,南从万宝泉边上的小石桥始,北至东西向的老竹泉路T型三岔路口止。街路面是用青石铺就的,中间一段,随着地势的逐步抬高,是用青石垒起的多段分层台阶,街两头较为平坦。因时间久远走人多的缘故,台阶和路面已经磨得光滑铮亮。街全长约150米,北宽南窄,平均宽7~8米,自万宝泉水面至北头三岔路口中央,高差大约9米。大体走向与现在的玉泉寺建筑群东墙走向差不多。为何叫“耷拉街”,尚无查找到有关资料记载。但“耷拉”本意是下垂之意,或因该街道地面北高南低、是下垂之势,落差明显,借地势地貌而取街名,也是有道理和说服力的。近些年有资料称此街为“兴隆街”,但大多数老百姓不知道这个称呼。

自耷拉街北头三岔口,沿东西向的老竹泉路往东十几米北侧,是供销社土产门市部和供销社饭店,大集时饭店卖煳油爆葱花面条,香飘半条街。再往东不远,是十字路口,有个叫“摩天岭”的地方,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下雨时高处的水往四面流。南北向的大路,贯穿冶源村的正北“北阁子”与东南出口骆驼崖,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一条跑客运车的路。而三岔口向西,就是“芋头顶”,又是一处T型三岔路口,北通北门 “北阁子”;往西通往冶源村的老西门、现在的临九公路;南面,一排十几间的供销社门市部,经营五金、文具、百货日用品。供销社门市部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建设的。

冶源“耷拉街”​

现在的玉泉寺大门

冶源“耷拉街”​

玉泉寺大门前的九龙壁

冶源“耷拉街”​

浮雕九龙壁局部

冶源“耷拉街”​

玉泉寺建筑群远眺(自西往东北方向)

二、耷拉街的特色、传统与住户

我家住在耷拉街中段往东走的大寺胡同,离原临朐二中不远,家外东边有盘石碾。我是1963年在冶源完小上的一年级,小学毕业后,学校由完小改办成了冶源联中,又在联中上了一年,后联中搬到了老龙湾东北岸的新校址,我上学就不走这儿了。走耷拉街上学6~7年,对耷拉街的街况街景,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每逢农历的四、九日冶源大集,老竹泉路拥挤,耷拉街就更热闹了。卖鸡蛋、鸭蛋、鹅蛋、鸡狗鹅鸭的,卖鞋底鞋帮、浅鞋鞋垫、麻线袜子的,卖针头线脑、锥子笸箩一类的,全是家庭所需。卖东西的大部分是农村妇女,人们戏称此地为“老婆市”、“娘们集”。这些东西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了的,所以买卖格外兴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冶源完小建在了耷拉街北头西侧,放了学,学生虽然排着队往校外走,但赶上大集,更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联衽成帏、举袂成幕,人挤人走不动。小学生个子小,靠钻大人的腿空子走出拥挤地段。

大寺胡同的“大寺”,就是原玉泉寺。原寺位于耷拉街中段东边不远,现在新玉泉寺的偏东位置,面积比现在小的多。原寺庙大殿北墙后的胡同就叫大寺胡同,也是一个大集的主要通道,从冶源东边来的人到“老婆市”,赶“娘们集”,必走大寺胡同。

玉泉寺里有三米多高的神像,清末民初,有两位耶稣教徒(一个是黄家宅村、一个是告老庄村)领着冶源村民把神像拉掉移除,从而建了大寺完小,利用了原寺庙的正北五间大殿,东西两侧厢房、南侧阁楼做教室,厢房中间是操场。这个完小是临朐成立较早的完全小学,有初小、高小,学校当时培育了不少的人才。1937年“七七事变”后,冶源来了日本鬼子,学校解散。以后歉年、兵荒马乱,建筑失修,教室自然倒塌不少,住在当地的人,便联合扒掉了此建筑物,用大殿的基石铺了大寺胡同的路面,逢雨雪天,大寺胡同的路好走了,路人不再受坑洼泥泞之苦了。我爷爷李怀友和同在大寺胡同居住的刘东兴爷爷,就是这一工程的带头人。工程结束后,从条形石铺就得路面看,我们家和刘爷爷的大门口外,要比别人家门口的好,我们两家门前都是用较长较宽的条石铺的,有的石面还很光滑,适应小孩在上面玩耍。爷爷在世时,多次和我讲过这件事情。

大寺胡同与耷拉街交叉口对面,是两间沿街房,有聂家老人开的剃头铺子,铺子西面是聂家的住宅,有聂华堂、聂华祥、聂华贵、聂华德兄弟们分住。聂华堂,原五井煤矿退休职工。聂华祥,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南下,转业后任中共上海国棉一厂纪委书记。聂华德任原临朐邮电局办公室主任。

那时剃头不叫理发,更不叫美发。我开始上学后,爷爷给我钱,让我自己来剃头,且一再嘱咐我叫剃头的“二爷爷”,要有礼貌,不要调皮,不要没大没小的。这位聂二爷爷,每次给我剃头都很仔细,边剃头边问我上学的情况,有好多次不要钱,让我把省下的前买本子买铅笔用,嘱咐好好学习。回家后向爷爷说起剃头不要钱的事,爷爷说,我们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有老交情。省下的钱别乱花、买书买本子用吧。当年这个剃头铺,坐落的位置好,器具用品干净整洁,服务质量高,价格合理,生意兴旺。

从这里往南不远西侧,有一条胡同,是条只通一头的胡同,因比较窄,也俗称“夹吧道”,里面的前后两排房,都是厅房结构,在那些年属于很高大上、很气派的房子。据《冶南村志》记载,那是冯裕第十一世孙冯麟祥的住宅,称作“东台子”。后冯氏又在耷拉街东、大寺胡同北的本家柴园内建了几间房子,做练拳之用,俗称拳房,后又陆续盖起十几间房,冯氏后代在此居住,人们还称此地为“东台子”,新中国成立后,老“东台子 ”有冶南村民陈京川、聂家居住,厅房前、左右,有陈京志、陈京国、陈京和居住,靠街面有沿街房,门面用门栅板子掩门,看出当年是做商铺之用的。陈氏兄弟姊妹爱好文艺,吹拉弹唱是特长,1967年,他们与邻居丁会春、赵金华,家住耷拉街北头偏东的王洪美、“东台子”里的冯玉新、冯玉芹一伙青年,在团支部书记赵金堂的组织下,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血泪枣》剧目,在县里汇演时非常成功,收到高度称赞。

而“西台子”,也是厅房结构,是冯裕第十一世孙冯坤的住宅。位于以后的冶源人民公社办公院内,成了办公室。

沿着耷拉街从“东台子”胡同往南不远、隔着丁昌亮、丁昌友兄弟家南墙,有一条胡同,是通往韩氏父子兄弟、刘氏几家的小街叫“泉祥街”。这街南通雪花桥,北通老竹泉路,基本与耷拉街平行。韩氏祖上开过丝厂,厂名叫“泉祥栈”。据《临朐记忆-工业篇》一文中记载,“泉祥栈”是1913年创建,年购茧数22500公斤,有60台丝车,机器种类为:改良足踏。丝的质量上乘。山东理工大学的尹玉吉教授也有过考证:韩氏的缫丝厂,已经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而是有现代工业的雏形了(见尹玉吉——《我的集镇史观》一文)。1935年在与国外丝厂激烈的竞争中,临朐县多个丝厂失利、凋敝,大部关停,该厂也倒闭。

丁昌亮家门口外的耷拉街,是几层台阶往下走,坡度大而陡,我小时候每次挑水走到这里,都是小心翼翼的,特别是冬天下了雪后,更是格外小心,如摔倒,可不是闹着玩的。

丁昌亮兄弟们与赵金友、赵金华、赵金国诸兄弟们,都沿耷拉街南部两侧居住,他们都是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据《临朐县志》记载,伊斯兰教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750-1765)从青州迁入临朐。冶源丁氏,原籍青州城里,来定居最早,赵氏稍晚。他们按照清真教规行事和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过春节大门上不贴对联,只是在上门槛上贴一横披,用伊斯兰文字,曲曲弯弯的蝌蚪状,我们不认识。来耷拉街赶集的外地人,走在他们家的门外时,许多人专门留足观看。这成为当时耷拉街的一道风景、一个特色。赵金华家门外长着一棵很粗的皂角树,郁郁葱葱的,夏天走在耷拉街的人们,在此略停停、擦擦汗、歇歇脚。此处的街面比较窄,记得小时候,去老龙湾戏楼那里看电影,散场后,走耷拉街的人多,前后左右人挤人,我娘就嘱咐,要把坐的杌子举在头顶上,杌子的四条腿朝上,免得碰着别人的头。

耷拉街最南头的万宝泉,泉水甘甜,冶源到底有多少人喝过这个泉眼里涌出的水,不好统计。有资料记载,北魏时期,老龙湾畔就有三片民居傍水而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郦道元游此,盛赞熏冶泉之胜,并添注于《水经》,冶源因处冶水而得名,可知颇有历史渊源。从清朝立的石碑上也可以推测,喝这里水的年代比较长久了,石碑是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所立,距今150年了。原来的石碑是在赵金友家门口的南侧,碑阳面朝西,1992年,耷拉街南部住户拆迁,老龙湾北岸扩建,石碑也挪了位置,碑阳面转朝南,并给石碑建了亭子保护了起来,就是今天的样子。

冶源“耷拉街”​

现在安放的万宝泉碑与亭子

为何叫万宝泉,有一种说法,每年的春节后,家家户户第一次挑水,为感谢龙王提供的清澈甘甜的泉水,会把制钱、铜圆、甚至银元,扔在泉眼里,以谢供水之恩。耷拉街两侧,商铺密集,饭店颇多,买卖兴旺,都是靠这个泉水照顾招揽客人,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说这个水甘甜好喝。过完春节后,商户自觉献给万宝泉的钱也多。各种钱币汇集泉眼处,故称之为万宝泉。

冶源“耷拉街”​

万宝泉(现涌出的泉水比以前小的多)

时间久了,泉眼堆积的钱多了,加上尘土淤积,就会堵塞泉眼。到了夏天,遇到干旱,当地老百姓就组织年轻人清挖万宝泉。这一挖,说不准还真能感动龙王,巧了,当天就会降甘霖,解除旱情。挖出的钱,正好买了酒菜,招待挖泉的年轻人。老龙湾的泉水温度常年保持18ºC,冬天气温低,人感觉水是温的。环境温度越低,泉水与之温差越大,龙湾水面水分蒸发越大、雾气就越大,临朐八大景之一“冶源烟霭三冬暖”就是指老龙湾这一景观。夏天热,感觉水是非常的凉。在水里呆久了会冻的哆嗦。所以招待挖泉的人也是必须的。

经过耷拉街、万宝泉往西不远南拐,就是雪花桥,桥右侧就是铸剑池,传说春秋时代欧冶子铸龙泉宝剑的地方。铸剑池南侧高坡上是戏楼。

冶源“耷拉街”​

冶源老龙湾畔的厡戏楼(1970年拆)

冶源“耷拉街”​

老龙湾畔现在的戏楼

戏楼朝北,面对的地方是一个空旷的大场地,西部、南部高,北、东部底,俗称“万人坑”,戏楼上演戏,很远的地方能看的见。大集的时候,说书唱戏的、测字算卦的,出售大牲畜的,春节前后卖鞭炮礼花、小孩玩的“滴滴金”,都在这里,也是人山人海。来这里许许多多的人,大部分走耷拉街。耷拉街的铺路石铮亮光滑,可不就是多少年多少人用脚、用鞋底磨出来的吗?

耷拉街最北头西侧,南邻冶源完小,是原工商所、税务所的院子,有南、北几大间屋和一排临耷拉街的东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些房子卖给了冶南村委做办公室,后又改成了冶南安瓿厂,生产人体肌肉注射用的针药药瓶。这个厂兴旺了十几年,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村里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该厂于1985年搬到了耷拉街东、供销社老采购站的位置。

1974年,公社安排,拆迁居住在耷拉街下头西侧的刘京涛父子四家,迁往冶南村王家山南。从而建起四层楼房和几排平房用于办公。接着扩宽竹泉路, “西台子”厅房扒掉也就不存在了。2009年3月15日,县、镇政府组织拆掉已经改做冶泉宾馆的楼房和平房,玉泉寺奠基。原址和部分耷拉街住户,也被整个玉泉寺和扩建的老龙湾公园所替代了。

冶源“耷拉街”​

玉泉寺奠基与工程现场(冶南村志照片)

三、街两侧居民部分人物事迹

冶源人杰地灵,出过不少的名人,耷拉街两侧,也是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名人事迹,值得记述:

在通“泉祥”胡同的南侧,是张元福家,其长子张吉庆,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曾任航天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次子张吉祥,中央党校毕业,曾任辽宁省沈阳矿务局局长;长女张蕙兰,任南昌市电信局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4 月受到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的接见。

冶源“耷拉街”​

张惠兰简介(冶南村志照片)

隔着耷拉街与张元福相对的是李长安家,其哥李长吉是革命烈士:1945 年参军,在山东省警备五团当通讯员,在解放安丘城时负伤,在莒县官庄牺牲。

张元福家南侧是赵金国家,赵金国于2006年被潍坊市人民政府评为“潍坊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政协潍坊市六至九届委员、曾任临朐县政协常委。

赵金国家隔街对门住户,是回族丁氏兄弟。其家族中丁昌太,曾荣获1984 年山东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是建国以来党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为促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宗教界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曾任县委统战部科长、县政府民族宗教局局长。其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

生于1948年7月的王立田,家住耷拉街北东侧王家小胡同里,1967年益都师范毕业后,先后在九山、石家河、寺头、五井任教,历任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1986年4月至2002年2月,任临朐县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学业务工作,成绩斐然,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与陈氏居住的“东台子”胡同隔街相对的苗长根,其弟苗长松,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84年离休,历任连、营、团、师长职务,离休前任济南警备区政委,兼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济南市委常委。

而老家居住在耷拉街东冯氏“东台子”的冯玉文,1974年入伍,1979年退伍。退伍后继续保持军人的扎实务实作风,先后任冶源镇农修厂厂长、冶南村党支部书记、冶源镇镇长助理兼经委副主任。经营有方,率民致富。在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重修“清漪亭”、“白龙行宫”“冯惟敏故居、塑像”等工程上,主动参与,具体组织,带头捐款捐物。在抗洪抢险、拥军拥属、抗击疫情方面,身先士卒,甘作表率。现任老龙湾冯氏文化联谊会会长、《海浮文学》名誉会长、临朐县拥军优属促进会副会长、文鑫金属粉末厂总经理。临朐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政协临朐县第九届委员。

冯玉军(冯玉文三弟),1976 年入伍,从基层干起,直至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摩托化步兵旅长、原26军副参谋长,大校军衔。著有《将帅智慧探源》、《诸葛亮谋略》、《从这里走向战场》等8部军事理论专著,发表军事论文二百余篇,《让作战理论引导武器发展》一文,引起科学家钱学森的重视,邀其到京共议新世纪军队作战武器装备问题。2006年,任摩托化步兵旅旅长时,勇夺一级师旅考核比武济南军区第一名,到北京参加全军比武表彰大会,接受中央军委首长颁奖。2014年2月—2019年2月任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部队训练监察员。多次奉命到朱日和演兵场监察。在部队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且热爱家乡公益事业,2018年,捐款万元,资助老龙湾冯惟敏故居装修。

冶源“耷拉街”​

在军事训练会议上作报告

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考放、恢复高考制度后,耷拉街两侧的李、高、徐、冯、史、韩、苗、聂姓等住户的子女们,更是人才济济,群英辈出(篇幅所限,不能全部记述)。他们都在各行各业发挥着不同凡响的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家乡父老争光。

耷拉街,这条古老的街,过去因冶源大集而名扬县内外,因老龙湾景美而人气旺盛,因民风朴实而生意兴隆。

今天,随着老龙湾景区的不断扩建,古老的耷拉街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条街、这街里人,留给大家的是美好的过往与回忆。一条耷拉街,半部冶南史。留住乡音、留住乡愁、留住青山绿水,是人们美好的期盼。

冶源人冯奎业,写过一首描写老龙湾文化渊源的诗:

传说是大禹一箭穿海汐,

造就的东海龙王后花园。

山清水秀神人多,人杰地灵常有仙。

当年有位冯惟敏,水畔幽居数十年。

以诗会友聚贤达,修心养性散曲传。

……

有着美好传说、深厚文化底蕴、灵气所钟的老龙湾,现在要保住泉水喷涌、清澈见底,生态原始、竹树葳蕤,景赛江南、游人称羡的环境,亟需有关政府环保部门做大量工作。现在的种植、养殖,过度采抽地下水,水位已经严重下降,老龙湾流量已经大大减少,此况令人堪忧。但愿关井保泉的举措更加有力的落实到位。使老龙湾景区焕发出更美丽的光彩,使消失的耷拉古街,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2021年3月12日

冶源“耷拉街”​

李传彬,男,1956年12月3日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冶源镇冶南人。1977年7月,在潍坊市五井煤矿参加工作。先后任工人、文书、技术员、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副矿长,矿长,改制后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总经理。现为第十届临朐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临朐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