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

“牛郎织女”故事典型象征农耕文明。与孟姜女、梁祝、白娘子并列为四大民间传说,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因“牛”、“女”为夫妻,忠贞感情、眷顾家庭,故尔“七夕”其实为“夫妻节”或“家庭节”,也是国人理想爱情重要范本,其实与“情人”并无瓜葛。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

“牛”“女”传说始自先民星宿崇拜。《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最早萌芽故事浪漫情怀,后被历史和民意赋予二星人格;汉初“鹊桥会”传说已具雏形,南朝明确“牛”“女”夫妻关系;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于长安建成最早牛郎织女庙;宋人秦少游约1093年7月以一曲《鹊桥仙》令故事婉约蕴藉、余味盎然至峰巅,自此“七夕”故事美丽而忧伤千年。全词虽状写天上“牛”“女”双星,其实句句写人间痴男怨女钟情守望。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

“牛郎织女”即“男耕女织”。古城长安兼为牛女传说和七夕文化发祥地。“男有分,女有归”,仅故事主人公称谓即具中华先人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家庭经济自然分工意味,明人赵弼《青城隐者记》谓之“女织男耕,桑麻满圃”。且因故事还有“老牛”、“小儿女”配角,更为先人全面“小康”社会“半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理想生活及“儿女双全”人口模式“标配”。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

“鹊桥会”是缔结真爱范式。“牛郎织女”守望中华经典爱情。“河汉”两侧,牛郎织女因不可抗拒之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默默守护、彼此等待,“天长地久,此恨绵绵”,终究感动上苍恩准每年一次“鹊桥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凄美和人文观照激励着一代代有情人“断肠也无悔”,无数相爱男女是夜半无人之际山盟海誓,以致历代多情者咏叹诗词歌赋逾三千首。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

“乞巧”节俗意在教化“淑女”。据东晋《西京杂记》所载,“七夕”就是一“女子大型祈福节日”,是名副其实“女儿节”。“七夕”当夜,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之际,未婚女性于庭院就着清风明月,以时令瓜果拜祭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既求娴熟针织女红技压群芳、巧夺天工,又愿得配君子、良缘天赐。今天之所以被商家包装成情人节意在蛊惑恋人们种种消费(图片引用网络)。

金宵“七夕”,炎黄子孙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