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在中国私家古典造园艺术上登临了世人不可逾越的峰顶。
外地游客到苏州大多是奔园林来的,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等景区,天天人流如织,有时没有预约还入不了园。
在苏州景德路262号,有座园林名为环秀山庄。此园是国家级五A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宝等级的“大器”,则是门口罗雀。

环秀山庄
我想原因是当今是广告引领消费的时代,接受碎片文化的导向成了社会现象;另有因素是环秀山庄占地仅为三亩,接待能力有限,也就故意避开了尘世。
但是,外地游客尤其是对古典私家园林的偏爱者,到了苏州不去领略一下环秀山庄的极致美丽,的确是件遗憾的事情。作为苏州本地人不熟知家乡的美丽,如同没看清母亲脸庞一样荒诞;家门口这么美的园林不去,是种遗失。
下面我就环秀山庄作个简介,请大家看看我所说的是否在理。
环秀山庄,自晋朝以来为苏州文人的雅集之地。
环秀山庄,晋代为王旬、王珉的私宅,后舍宅为景德寺(景德路的路名由此而来)。
王旬、王珉大作
王旬(350年至401年)、王珉(351-388年),兄弟俩,山东临沂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旬官至尚书令,以文词书法称绝。王珉官至中书令,善行书,于当朝与堂兄王献之齐名。
环秀山庄,五代时期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镠之子钱元璙在景德寺的旧址上建造了“金谷园”。
环秀山庄,北宋朝时是书学理论家朱长文的“乐圃”。
朱长文(1039-1098)苏州人。嘉佑四年进士,以父忧去职,归隐苏州,在苏州“金谷园”的旧址上筑有“乐圃”,闭门读书做学问,苏州文人都知道景德路上有位大儒,将他作为读书人的楷模,以至于夸张地说,谁要是到苏州不到“乐圃”,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苏东坡仰慕朱长文的人品和学问,会同朝廷大臣联名奏请朝廷,一定要启用这个苏州人。朱长文不得已又赴京为官……
环秀山庄,明代是宰相申时行的别宅。
申时行(1535年-1614年),苏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官至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晚年辞官后回苏州老家养老,翻建了“乐圃”。
清代乾隆(1736-1795)以来,蒋(楫)、毕(沅)、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
孙士毅(1720年-1796年)杭州)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旋署两广总督等职。
孙氏后人孙均雅,于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从此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
清朝道光年间,苏州汪氏士绅购得此园,筑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
至上个世纪五十代,经历了百年间的战火,环秀山庄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后为苏州刺绣研究所使用,在此接待过无数的国内外政要。
1984年6月,相关单位对环秀山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后以一个完整的园林面世了。
环秀山庄是中国私家园林山景园的经典之作。
仅有三亩地的环秀山庄,假山就占了三分之一,主峰不过7米多高,却堆叠出了群山万壑的气势,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虽由人作,有如天开,造化之妙,堪称湖石假山之作中国之最。
环秀山庄的假山出自于清代中叶江南杰出的建造园林叠山名家戈裕良之手。
清人俞樾评赞戈裕良环秀山庄之作:“丘壑在胸中,看叠石流泉,有天然画本;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
现代园林专家刘敦桢说:“就艺术水平而言,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指环秀山庄)第一。”
著名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认为:“园中叠石(指环秀山庄大假山)系吴中园林最杰出者,是研究我国古代叠山艺术的重要实例。”“造园者不见此山,犹如学诗者未见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