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语》|尾生守信抱柱而死,成为守信的典范,孔子为何否定了他

作者:丁小悟典

许多古籍都提到尾生高这个人,说他是古代一个很讲诚信的人,关于他,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尾生之信”。

相传,尾生与心爱的女子相约在一座桥下见面,他早早地到了桥下,女子却迟迟没有来。突然天降暴雨,河水上涨,漫到他的腰间,他认为自己应该信守诺言,不能离去,就站在洪水之中,抱住桥柱子痴痴地等待,左等右等,不见女子来到,结果他被洪水淹死了。

《论语》|尾生守信抱柱而死,成为守信的典范,孔子为何否定了他

尾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因此而出名,不过他出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坚贞的爱情,而是因为他守信的信念和至死不悔的精神,这就是“尾生之信”成语的来源,用来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尾生因此被树为守信的典范。

与尾生同时代的人都认为,尾生是一个宁死也要守信的人,那么为人处事也一定是直肠子,不会弯弯绕绕耍花花肠子,肯定是一个直道之人,而孔子从尾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他这个人一点也不“直”,而且是他善于“作”。

有人家里没有醋,就向尾生高借一点醋,而他家里也正好没有醋了,他就悄悄跑到邻居家借了点醋,然后送给借醋的人,并没有说明这醋不是他家的。

《论语》|尾生守信抱柱而死,成为守信的典范,孔子为何否定了他

明明自己家里没有,却不说没有,讨了别人的东西来送人,做好人,落好名声,有曲意讨好、沽名钓誉之嫌,不是直道之人的作派。

热心帮助他人没有错,但是借别人的东西送人,借花献佛,太刻意了,太做作,说得轻了点是执着于世俗的虚假情面,虚荣心、好面子在作怪;说得重了点是拿别人的东西,来赢得他人的感激,朱熹的话说是“掠美市恩”,窃取别人的美名,换取他人的感恩,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孔子从尾生的细微之处发现他为人处事不直白,而且孔子认为,守信不应该固执地偏离正道。孔子告诉学生子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很容易偏执一隅,对人造成危害,从而使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种毛病。其中有一条就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尾生守信抱柱而死,成为守信的典范,孔子为何否定了他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不论什么时代离开诚信都是不行的。喜好诚信守信,这没有错,但是,啥事情也不能过度了,过度了也就离正道远了,过度地讲信,可能就是另一种固执,拘泥于小信,有时候会对造成许多伤害。

像尾生,他信守约定是正确的,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女子可能出了状况来迟了或者来不了,他死等也没有错。但是,发了洪水,还站在水中死等就不合适了,他可以离开洪水在岸上等。这样,既不危及生命,又可以信守诺言。

尾生为守信而死,这对他自己就是一种伤害,还有其他的伤害,女子受到了舆论的谴责,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一种残忍。

《论语》|尾生守信抱柱而死,成为守信的典范,孔子为何否定了他

孔子认为,符合义的诚信守信才是真守信。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出的话就必须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我们都觉得这两句话太对了,但是,之后的一句令人惊愕,孔子却说这是小人的作派,并不是君子的所为。

诚实守信是很好,如果不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不问是非黑白讲诚信,是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比如,敌人让你说实话,你能对敌人讲诚信吗?对于需要严守的秘密,有人问你,你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吗?只讲求“言必信 行必果”,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坚持,就是小人之信。

内心通达的人,所言不一定拘泥守信,所行不一定执迷于结果,为人行事的准则,是必须要合乎正义。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我读《论语》之《公冶长篇》:

【原文】子曰:“谁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尾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