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扬州八怪”——郑燮的《竹石图》

作者:会当玲绝顶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之所以对竹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竹具有不畏严寒、不避酷暑、挺拔坚韧的品性。清代郑燮更是种竹、爱竹、观竹、咏竹、画竹之人。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赈济灾民被黜,寓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一员。他工诗文,善画,最擅画竹,笔下竹子无论竹枝、竹叶皆疏密有致、飘逸潇洒,展现出恣意的笔情和苍劲严整的风格。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郑燮《竹石图》(见下图)为纸本水墨,纵182厘米、横103.5厘米。画家自题:“乾隆壬午板桥郑燮写。”钤“郑燮之印”白文方印、“爽鸠氏之官”朱白文方印。乾隆壬午(1762),时郑燮70岁。此作中,几株翠竹于山崖绝壁处挺拔而立、迎风招展。石壁不大,却纵横交错,巍然而有气势;竹干虽细,却劲挺有力,风吹而不弯腰;青青竹叶随风摇曳,显得灵动清秀,孤傲而清高。纵观整个画面,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之意味。

“扬州八怪”——郑燮的《竹石图》

竹在历代文人墨客心中是“君子”的象征,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他们常借竹来赞美高洁的品格。郑板桥画竹是为了“引清风”。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靳秋田索画》题画)“劳人”即天下劳动人民,“安享人”即达官贵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表达了他对劳苦大众的关怀与同情。他在山东范县、潍县任知县时,正是因为不巴结高官、关心百姓疾苦而被罢官。此幅《竹石图》所表达的正是郑板桥清高不羁的心境。画面上巨石峭壁敦厚扎实,远远望去犹有泰岳之势,显得跌宕磅礴,可谓“画石存岳意”(郑燮句)。巨石峭壁间,几株翠竹坚韧挺拔,任凭风吹雨打坦然自若,可谓“画竹引清风”(同上)。画家通过对一块山石峭壁、几株迎风翠竹的表现,寥寥数笔勾画出竹石的崇高境界。郑板桥画竹不宗一家之法,而是取法自然、重在写生。他将纸窗粉壁上的竹影作为学习对象,并通过平日里对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情态的观察和揣摩,以及借助主观意识对竹子的理解,将“眼中之竹”转变为“胸中之竹”,然后用画笔一挥而就,将自然之竹跃然纸上,形成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令观者叹为观止。

在画法上,此幅《竹石图》自成风格,构图中间实、两边虚,有顶天立地之势。竹干一气呵成,竹节一勾而就,竹叶一撇而成。竹干以中锋行笔,劲健有力;竹叶或中锋、或偏锋行笔,偃仰各异、飘逸自然。竹干与竹叶疏密相间、穿插有致。画家注重笔墨变化,使前竹浓、后竹淡;画山石、峭壁凌厉厚重,用淡墨先勾轮廓;崖间峭石先擦后染,以显坚硬峭劲;再用浓墨点苔,以突显山石精神。淡笔山石与浓墨翠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出石之博大、竹之坚挺,尤其是细竹昂然傲气的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板桥与竹有着很深的渊源。其老家郑宅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离县城不远。少时每当进城时,他要经过一条长几百米的竹巷。因而竹子在年幼的郑板桥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故乡兴化,置地建屋,取名“拥绿园”,院内种上心爱的翠竹与幽兰,享受“绿竹横窗,可作入诗囊之料”(郑板桥《闲居赋》)的文人情趣,过上了“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郑板桥《靳秋田索画》题画)的田园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留下竹诗、竹画三百余作。他画竹常喜和石配,以表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说明他与竹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郑板桥《竹石图》题画)的深厚情感,以及“画石存岳意,画竹引清风”的创作目的。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