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 坚定理想信念

作者:南天滴水

500年前莫尔的《乌托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充分展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迫切愿望,也为我们初步描绘了社会主义的轮廓。延循着历史的脉络来看,人民的需求从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到要求工作量、工作时间甚至是舒适的工作环境等精神需求,与之对应的是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也从我们脑海中的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再到在各国付诸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提出

当前,学术界对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有三种认识。第一种是1753年,由德国的神学家、历史学家、天主教教士—安塞尔姆• 德辛在与人论战时,将遵循自然规律的称为社会主义者,特别是用来强调人的社会性。[]第二种认为其最早出现在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朱利安尼的《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中,他抨击了当时盛行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主义是“反社会主义”的。第三种指的是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圣西门、欧文、傅里叶三者的社会主义思想,在 1827年《合作》杂志和1832年《环球》杂志上初次提出,这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概念最早由欧文使用,他指出凡是主张资本归公有的人,就是社会主义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一文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强调整体利益,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

总的看来,“社会主义”一词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更多的表达了公有制社会的期盼,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值得注意的是,《乌托邦》中大量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行为,并没有出现“社会主义”一词,人们只是在思想上具有了“社会主义”的萌芽。

(二)马恩从理论和实践中丰富了“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

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出于对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上,更不是寄托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中,而是通过对工人情况的了解,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巨大生产力,也不容忽视其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创造私人财富的种种弊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两个必然”。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这场斗争持续了72天,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总的来说,虽然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但是对其未来发展并没有清晰的表达。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生产中为赚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无情剥削的批判。从理论形式上,他们指出:“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这个表明社会主义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代表着无产阶级最根本的愿望与资本主义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从其的演变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是拉丁文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和Social(社交的)二词演化而来,本意为集体的、社会的。恩格斯1872年在《论住宅问题》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观点 ”。此后,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科学社会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人民愿望的“科学”制度。二是体现在实现这种制度的指导思想上。三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社会主义分为制度卷、思想卷来进行解释。[]思想卷中认为社会主义是作为工业化的结果于18世纪末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就其起源来说,仍属于欧洲式的思想体系,尤其是首先在法国、德国和英国这三个最早的主要工业国家得到表述的欧洲式思想。制度卷中则认为社会主义是欧洲工业化出现的一种政治学说。

二、近代以来“社会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主义”元素早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孔子“仁”的思想,表现为“爱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财产平等的思想。《礼记》则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进行了阐释,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往我们提到“社会主义”一词,总能联想到“资本主义”,并把它们看成相互对立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适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一声炮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在我国迅速发展。传统的观点认为它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70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在翻译《真正政府的原理》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戊戌变法后,我国的进步人士,包括革命派和改良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876年,我国《西洋杂志》英译过来成为“索昔阿利司”。1899年《万国公报》根据其代表的人民安居乐义的思想译为“安民新学、养民学”,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更多的关注他强调的人的社会属性上将其译为“人群之说”,“合群之说”。在《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梁启超把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自此“社会主义”一词在我国书刊中逐渐使用起来。

在林代昭、潘国华所著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中,详细的梳理了“社会主义”传入我国的情况,尤其是对当时我国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概括。主要包括:第一,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以土地改革为核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的愿望和理想。首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打倒清朝皇帝的思想。其次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人人平等的思想。最后反对封建的私有制度,提出建立一个没有阶级、不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洪秀全主张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在《太平天国文选》中,他写到“天下总一间,凡间皆兄弟”,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带有很强的宗教气息,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确实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第二,康有为的社会主义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生平”、“太平”的顺序向前发展的,他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称之为“据乱世”,而把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称之为“生平世”,它的大同思想指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痛苦的令人神往的大同理想社会。康有为坚持的主义更多的体现了19世纪“欧洲思想家”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与以往不同的是,康有为以前,我国虽然有“民本”的思想,但是却没有民权的思想,他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

第三,孙中山坚持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中之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三民主义的 “民生”上,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同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围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研究人民生计的问题。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受到苏联的很多影响,特别是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早期孙中山主张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晚年的时候提出联俄、联共、扶民工三大政策,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前完善。梁启超指出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就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梁启超一生奔走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