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 堅定理想信念

作者:南天滴水

500年前莫爾的《烏托邦》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美好社會,充分展示了人們渴望自由的迫切願望,也為我們初步描繪了社會主義的輪廓。延循着曆史的脈絡來看,人民的需求從滿足基本生存的物質需求,到要求工作量、工作時間甚至是舒适的工作環境等精神需求,與之對應的是社會主義一詞的含義也從我們腦海中的空想到科學的理論,再到在各國付諸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

一、“社會主義”一詞的提出

(一)社會主義一詞的提出

目前,學術界對最早使用“社會主義”一詞有三種認識。第一種是1753年,由德國的神學家、曆史學家、天主教教士—安塞爾姆• 德辛在與人論戰時,将遵循自然規律的稱為社會主義者,特别是用來強調人的社會性。[]第二種認為其最早出現在1803年意大利傳教士賈•朱利安尼的《駁斥反社會主義》一書中,他抨擊了當時盛行的個人主義,認為個人主義是“反社會主義”的。第三種指的是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家聖西門、歐文、傅裡葉三者的社會主義思想,在 1827年《合作》雜志和1832年《環球》雜志上初次提出,這種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主義概念最早由歐文使用,他指出凡是主張資本歸公有的人,就是社會主義者。[]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為什麼要社會主義》一文指出社會主義就是強調整體利益,反對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

總的看來,“社會主義”一詞早期并沒有明确的定義,更多的表達了公有制社會的期盼,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值得注意的是,《烏托邦》中大量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行為,并沒有出現“社會主義”一詞,人們隻是在思想上具有了“社會主義”的萌芽。

(二)馬恩從理論和實踐中豐富了“社會主義”一詞的含義

馬恩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是出于對貧苦人民的悲慘生活上,更不是寄托于美好生活的願望中,而是通過對勞工情況的了解,既要看到資本主義發展帶來巨大生産力,也不容忽視其壓榨勞工的剩餘價值,創造私人财富的種種弊端,用實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兩個必然”。巴黎公社是無産階級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雖然這場鬥争持續了72天,但對“社會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指出,“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總的來說,雖然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概念進行過詳細的闡述,但是對其未來發展并沒有清晰的表達。

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内容和形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從内容上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生産中為賺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家對雇傭勞工無情剝削的批判。從理論形式上,他們指出:“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據稱是更徹底的發展。”這個表明社會主義的産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代表着無産階級最根本的願望與資本主義長期鬥争中形成的。

從其的演變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是拉丁文SOCIALIS(同伴的、同夥的)和Social(社交的)二詞演化而來,本意為集體的、社會的。恩格斯1872年在《論住宅問題》中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科學共産主義的同義詞,他說“德國科學社會主義的觀點,即關于無産階級必須采取政治行動,必須實行專政以過渡到廢除階級并和階級一起廢除國家的觀點 ”。此後,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科學社會主義展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展現在推翻資本主義實作人民願望的“科學”制度。二是展現在實作這種制度的指導思想上。三是展現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将社會主義分為制度卷、思想卷來進行解釋。[]思想卷中認為社會主義是作為工業化的結果于18世紀末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一種思想。就其起源來說,仍屬于歐洲式的思想體系,尤其是首先在法國、德國和英國這三個最早的主要工業國家得到表述的歐洲式思想。制度卷中則認為社會主義是歐洲工業化出現的一種政治學說。

二、近代以來“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

“社會主義”元素早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充分展現了。我國的孔子“仁”的思想,表現為“夫妻”,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财産平等的思想。《禮記》則對“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進行了闡釋,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以往我們提到“社會主義”一詞,總能聯想到“資本主義”,并把它們看成互相對立的社會形态,近代以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不适合我國的現實需要,一聲炮響,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在我國迅速發展。傳統的觀點認為它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我國。最早可追溯到1870年,日本學者加藤弘之在翻譯《真正政府的原理》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了“社會主義”、“共産主義”。戊戌變法後,我國的進步人士,包括革命派和改良派,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1876年,我國《西洋雜志》英譯過來成為“索昔阿利司”。1899年《萬國公報》根據其代表的人民安居樂義的思想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 20世紀初,康有為、梁啟超更多的關注他強調的人的社會屬性上将其譯為“人群之說”,“合群之說”。在《新民叢報》第18期開始,梁啟超把日本人通用的“社會主義”一詞移植過來,自此“社會主義”一詞在我國書刊中逐漸使用起來。

在林代昭、潘國華所著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中,詳細的梳理了“社會主義”傳入我國的情況,尤其是對當時我國的先進分子的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詳細的概括。主要包括:第一,洪秀全的農業社會主義。洪秀全的農業社會主義以土地改革為核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農民階級的願望和理想。首先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打倒清朝皇帝的思想。其次批判封建等級制度,提出人人平等的思想。最後反對封建的私有制度,提出建立一個沒有階級、不存在剝削和壓迫的理想社會。洪秀全主張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天下為公”的盛世,在《太平天國文選》中,他寫到“天下總一間,凡間皆兄弟”,他的社會主義思想帶有很強的宗教氣息,雖然最終失敗,但是他确實代表了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第二,康有為的社會主義思想:康有為認為,人類社會是按照“據亂”、“生平”、“太平”的順序向前發展的,他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稱之為“據亂世”,而把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稱之為“生平世”,它的大同思想指的是:沒有戰争的國家,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痛苦的令人神往的大同理想社會。康有為堅持的主義更多的展現了19世紀“歐洲思想家”的早期社會主義思想,與以往不同的是,康有為以前,我國雖然有“民本”的思想,但是卻沒有民權的思想,他吸收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民權觀,強調公民自治。

第三,孫中山堅持的社會主義。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中之中,他的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反映在三民主義的 “民生”上,主張“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同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研究範圍就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研究人民生計的問題。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受到蘇聯的很多影響,特别是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早期孫中山主張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晚年的時候提出聯俄、聯共、扶民工三大政策,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随着國情的變化不斷前完善。梁啟超指出土地歸公;資本歸公,專以勞力為百物價值之源泉就是社會主義的主要内容。梁啟超一生奔走于中國社會的改造,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