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邓演达在蒋介石的委派下前往武昌建立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在此次招生中,招考委员会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招收女生入学,消息传出后,这个决定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旧时代的女性地位都非常低,女人们不仅要被束缚在高墙深院之内,更不允许抛头露面。民国成立后,虽然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但女性的生存状况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改变,黄埔军校刚成立初期,为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军人》杂志(由王一飞主编,撰稿人有蒋先云、周逸群等)提出了女子从军的问题,但由于当时军校刚刚成立,这个想法最初有点不现实,直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成立,该想法才最终被运用到了实践中来。

1926年末,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四川军阀刘湘也宣布易帜,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而为了表示自己支持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招生,他甚至包租下了一条轮船送川中考生们赶赴武汉,参加招生复试,其中就包括胡兰畦、游曦、赵一曼等多位四川籍女学生。在招生复试的那几天里,武昌城里寒气刺骨,可来自全国近万名的青年才俊们却还是将这里闹得“热气腾腾”,而最后的录取结果便是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仅为首次录取人数,后面又相继招收了一部分男生和女生,统称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胡兰畦、游曦、赵一曼等人也在录取名单之中。
录取结束后,女兵们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剪辫子”,这对于爱美的女生来说,这无异于是“割肉”,但为了自己的理想,她们还是红着眼圈剪掉了自己的秀发。剪掉辫子后,原本衣着各异的女孩子们也和男兵一样,穿上了统一的军装,而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也在这一瞬间从原先的太太、小姐、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现在英姿勃发的女兵,在开学典礼上,作为军校政治总教官的恽代英也赞扬这些踊跃参军的女兵们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和榜样。而这群敢为天下先的女孩子们自此注定也将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因为她们可是继花木兰、穆桂英等女将之后再次撰写女子从军的传奇。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学后,当年的武昌街头经常可以见到一群头剪短发、身着军装、腰扎皮带、打着绑腿的女兵,英姿飒爽地行进。除此之外,女兵们在训练场上的表现也丝毫不弱于男兵,照样和他们一起跌爬滚打、敢于“刺刀见红”,但即便如此,女兵们还是存在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来例假,刚开始的时候,她们都还不好意思讲,但教官们还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双赢”的办法——每个女兵都发给一条红带子,到来例假的时候就系在手上,这样在训练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不用出声”的方式来让教官知道自己的“特殊情况”。训练初期,由于担心女生的体质,所以一般都不给每个女生队成员发枪,但最后还是在这群不服输的女兵们的“抗议”下“妥协”了,就这样,女兵也和男兵一同扛起了枪支。
虽然那个时候的枪都是“汉阳造”,但也阻挡不了她们的“热情”,训练照样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就在这之后不久,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蠢蠢欲动,最后竟敢公然解散了武汉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前称)。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军校的学员们也遭到了不公的待遇,不仅被迫提前毕业,还发了十块钱的“遣散费”被强制命令“买新衣服”,因为不允许再穿军装。毕业后,女生队虽然只有那昙花一现的绚烂,但她们的故事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后来的岁月里,许多女兵就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投身到了女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
全文完
原创不易,照搬必维权,如果我的文章打动了您,还烦请您帮忙点个赞或者关注,本人在此先行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