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些让父母骄傲的时刻……看完怎么还有点心酸呢!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周圆 等

那些让父母骄傲的时刻……看完怎么还有点心酸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桂林全州一家米粉店的隶书体歇业通知火了:各位顾客,本人因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8月20日至24日暂停业5天。文末的“请相互转告”更让人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一家的喜气洋洋。

有网友回复“这个通知看着好高兴啊,我读着读着都笑了。”一个歇业通知之所以引发这么多温暖的留言,是因为唤起了一种共通的情感,让爱你的人因你而骄傲,这是一件多幸福美妙的事啊。

战友们也忍不住回忆起了自己接到军校录取通知书时父母高兴的样子。不过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自从穿上军装后,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哼起那句“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写下这一段段细节,有幸福,更有心酸。

我上过两次大学,一次是地方大学,一次是提干读军校。

高考后,我躲在楼梯间查分数的时候,爸爸正在隔壁房间里装模作样地扫着地。可是我清晰地看到,他的耳朵是竖起来的,朝着我的方向。

“爸爸,562分。”

爸爸听完,依旧装模作样地扫地,只应了一句“嗯”。

他也没问这个分数怎么样,能不能考上大学,只是在那一遍一遍的扫着已经很干净的地。

等我和同学打完电话,走出楼梯间的时候,爸爸已经把扫把放起来,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等天黑的时候,爸爸提着几个菜回来了,说“今天高兴,喝点。”

后来我才知道,当晚街坊邻居都在讨论高考分数,他就出去听别人聊天,发现我的分数是最高的,别人也说你闺女肯定能考上好大学的时候,他就安心地回来了。

回来后爸爸开始和我讨论分数的问题了。这时候我才明白开始他不问是怕给我负担,怕问多了我压力大。

后来我考上了军校。有一次他突然和我说:“星星,你知道吗?有时候我和工友们聊天说我有个军官女儿,别人都不信。我把照片给他们看,他们很羡慕。”

说这话时,爸爸趴在椅子背上,满脸堆着笑。

我没有想到,一直木讷沉默的爸爸会在他的朋友面前这么骄傲地说起我。

我以为他是不在意的,就像小时候把奖状拿回家的时候,他总是简单地说一句“别骄傲”一样。

我第一次立功,赶上单位第一次邀请亲属一起领奖。我打电话给爸爸。我问他,你要不要来?爸爸说:“你妈去就行了,我就不去了吧。”

然而,当我把在部队拿的一些奖章证书拿回家,他就带着老花镜开始一个一个地翻着看,一边看,一边笑。还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放好,啥时候抽空戴着这些奖章跟我们一起照个相!

爸爸有些老了,年轻时性格里的棱棱角角和骨子里的骄傲全刻画成了脸上的沟沟道道。而能让这些沟沟道道绽放笑容的,无非就那么一句话:“老谢,你这闺女争气啊!”

保送上军校的前一天下午我回到了家。

弟弟接我回去的路上,直接把车开到了卖烟花爆竹的商店,买了大盘的鞭炮后又端了两个最大的礼炮。

我说,花这个闲钱干吗?弟弟说,妈说一定要买。

“妈妈这不是乱花钱吗?”我说。弟弟一边往车上搬礼炮一边回我:“妈高兴啊。”

我以为我妈又是“显摆”了,就像我每次探亲回家一样,她总是会鼓动我穿着军装陪她出去转转,得知不能穿军服逛街的时候,她就有些失望。但依旧希望我陪她出去溜达溜达。

“六子,这是你闺女啊?当兵回来探亲啦!”

“嗯呐,一年就回来一趟啊!”

“你闺女真好看啊!”

“不好看,不好看,你家闺女才真的好看。”

每次遇到这种“显摆”,我在旁边都有些尴尬,可我知道,妈妈是开心的。

那时候我的配合度不是很高,就像这次一样,一向节约的妈妈买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没必要。

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妈妈穿着我送她的连衣裙在等我,非常开心。

天还没有完全黑,妈妈就指挥弟弟把礼炮搬出来点着了。她站在门口仰着头看着那些漂亮的烟花在空中一朵朵的绽放,遇到走过的路人询问,她就开心地搓着手告诉说:“我们家星星考上军校了。”

后来我才知道,老家有喜事都要放鞭炮礼花,弄出点声响出来,就像通知其他人一样:我们家有喜事啦!

晚上亲戚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也特别开心。忙活一天回到家,妈妈削了个苹果给我,想和已经一年多没回家的我说说话。可坐了一天车又多喝了点酒的我没说两句就沉沉地睡着了。

第二天妈妈送我去南京上学,去车站时她忽然给我塞了几个粽子,我说吃饱了不带了,妈妈说:“这是我昨晚熬夜煮的,锅里的水都熬干了,锅差点煮坏了才煮熟的,你带上吃点,好歹是妈妈的心意。”

按照老家的方言,“粽”和“高中”的“中”同音。我亲爱的妈妈,用最朴素的方式祝福着我。

妈妈在人群里跟我挥手告别的时候,看着她有些臃肿的身材,我忽然就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这些年,我上中学、大学,后来又参军,无论我去哪里,妈妈一定会坚持送我,帮我把路粮准备好、行李放好。等我坐的车走了,她还得再打电话叮嘱一遍“东西放好,下车别落东西”。

记得妈妈有一次来我单位,在一个宣传视频里看到我们全副武装紧急集合的镜头,忽然转过头来问:“星星,你们都要背那么重的东西跑来跑去吗?”已经习惯的我没注意到她的情绪,轻松地回答:“对呀!”

再后来,她就不“显摆”了。

当别人跟她说“你们家闺女在部队优秀啊”,她就有些心疼地回答:“她也不容易,很累的。”

后来听别人说起妈妈对我的心疼,我忽然有些心酸,有些怀念妈妈的那些“显摆”,有些后悔自己曾经的“不配合”。

我是我们农场里的第一个女兵,更是第一个女军官。我妈说去拿我立功受奖的喜报和奖金时候她都特别骄傲。

她经常说:“妈妈辛苦了大半辈子,但是妈妈知足,因为儿女都争气。”

儿女的一点成绩都会成为父母的骄傲。慢慢变老的父母总会躲在儿女的背后,一边骄傲着,一边心疼着。

爸妈总说“星星你辛苦了,可是爸妈都帮不了你什么。”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才是我的骄傲。

爸爸的朴实、正直和与人为善,妈妈的坚韧、善良和自强乐观,让我这些年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是依旧坚持成长。

爸爸妈妈,我会一直努力成为你们的骄傲。

时间时间,你也慢点跑,好让我亲爱的爸妈慢点变老。

( 作者:火箭军某部排长 谢星星)

2013年,我在部队考上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原南京政治学院),没时间回家,直接从部队驻地去了南京。去之前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父亲说:“好!好!我现在就去你奶奶家,跟你奶奶还有你叔说一下,让他们高兴高兴。”我知道,父亲高兴坏了。等2013年寒假,近三年没回家的我,看到父亲花白的头发,突然觉得“岁月不饶人”这句话是真的。那几天,父亲带着我出门,见了人就说:“这是我闺女!就这一个闺女!当兵那个!回家探亲了!”那时的父亲还不太懂军校,也不知道军校有寒暑假,只知道当了兵回家就叫“探亲”。那段日子,虽不太想出门,但我还是跟着父亲走遍了亲友、邻里……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南子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老爸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情绪,只是看了一眼通知书,说“保管好,别丢了”。下午四点多老爸就开始做饭,忙活了四个多小时,做了整整一大桌的菜。吃饭的时候,老爸一边给我倒酒一边说话。今天的父亲酒量似乎很小,不一会就喝醉了,一边笑,一边说“我儿子考上军校了。”老爸就这样笑着睡着了。

——陆军勤务学院 吕飞

2009年,我以630多分的成绩挤过高考独木桥。那时,电视剧《士兵突击》正在热播,我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信念携笔从戎,报考了位于北京的陆军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工程学院)。我是我们村第一个从地方高中考入军校的人,也是第一个去北京读大学的人。当天晚上父母买了好几个烟花。这是我们家第一次放烟花,以前连过年都不曾放过。那天晚上,父亲下厨炒了8个我最爱吃的菜,从不喝酒的母亲也第一次倒上了啤酒,祝贺我考上了军校。在父母眼中,这应该算是他们人生中的大喜事吧 !

——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上尉 赵艳斌

那些让父母骄傲的时刻……看完怎么还有点心酸呢!

2008年入学报到时,母亲与我共同签订培训计划

2008年夏天,得知我被录取为国防生时,妈妈说:“儿子太棒了,我为你自豪。来,抱一个!”听到这话,平时不善言辞的父亲也凑到了跟前。虽然我非常高兴自己梦想成真,但作为十八岁的“大男孩”,却对父母的拥抱有些陌生甚至紧张。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小时候生病躺在他们怀里,其他时候没有太多“亲昵”。拥抱那一刻,随着母亲泪水落在自己肩膀,我告别了羞涩和拘束,紧紧抱住母亲,冲父亲竖起大拇指,父亲用肯定的目光冲我点了点头。从那时起,父母的期许成为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爱我的父母。

——武警辽宁省总队某部 茅欣鹏

2013年8月,当我接到空军勤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准军官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喜色。为了庆祝我考上军校,虽然家里穷,父母还是借钱为我办了升学宴,把亲戚邻居都叫来吃送行饭。那是家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宴席,门前立着大大的气球拱门,上面写着“祝贺高德占被空军勤务学院录取”;那是我第一次当着全村人的面给父母鞠躬,骄傲地说:“你们辛苦了,以后我养你们!”

——95935部队排长 高德占

当录取命令下达后,父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得到了糖果的孩子。听母亲说,他们两人坐在家里傻笑了一天。虽然隔着千里,但是一根电话线也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欣喜。当兵两年没有陪伴父母的机会,更别说报答父母的恩情,所以,这一次是我凭借自己的努力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现在的努力,不止会让未来的你感谢,还是父母暮年时的欢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邓焜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新排长集训队。2012年我考入陆军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工程学院)。作为一个山东人,考上军校算得上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带着光环与家人的期望我来到了北京。可是军校的条条框框让我无所适从,我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在退学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母亲从老家赶来,对我软硬兼施希望我留下来。是的,我留下来了。有人说我可能开了窍,可能怕回家丢人,但事实上我只想着不能让母亲的含辛茹苦白费,不能让她再默默流泪。

后来在军校里,我成为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仿佛开了挂一般。本科毕业,我拿到了学院各级所有奖项,如今经过一年任职培训又来到了心仪的单位。这种“低开高走”怕是父母最开心的事儿了吧。毕业了,再努力些吧,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再多一点高兴的事,少一些烦心事,这是做儿女最大的孝顺了。

——陆军某训练基地排长 慕佩洲

(策划:周圆 作者:谢星星 南子 吕飞 赵艳斌 茅欣鹏 高德占 邓焜 慕佩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