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拜年#一起品味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过大年。

颂簋(guǐ),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是山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簋,是古代用来盛食物的青铜器或者陶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作为礼器时,通常以偶数组合和以奇数的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
山东博物馆所藏的颂簋,是以西周时期一位官员名为“颂”的人命名的。颂簋、颂壶、颂鼎并称“三颂”,其中器盖俱全的颂簋有六组,另外还有两件簋盖;颂壶有两件,无盖的藏于国家博物馆,有盖的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颂鼎共有三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颂簋,三足双耳。在装饰上,器口和盖沿饰有兽目交连纹,这种纹饰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同时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凹槽状纹饰,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
颂簋盖器同铭,各铸15行152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在都城就位,宰弘陪颂站在中廷接受命册,任命的同时,周王赏赐颂诸多物品。颂先是接受命册,接着退出中廷,再回返,向周王献纳瑾璋。铭文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
山东博物馆的颂簋不但品相俱佳,更是传承有序。
山东博物馆所藏颂簋的传承可追溯到刘喜海,刘喜海生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也就是刘统勋、刘墉家族。刘喜海是刘墉的侄孙,也有一说其父过继给刘墉。总之刘喜海出生于官宦世家,生活优渥,家学渊源。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时年二十一岁的刘喜海在北京购得,算是他早年藏品。刘喜海任官二十多余,多是在地方为官,但他本人对书籍、金石、钱币有着更大的喜好。
从古至今,收藏都需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撑,自刘喜海后,诸城刘氏家族再也没有为官显赫者,此后颂簋归于李宗岱收藏。
李宗岱是当时的“洋务派”,先后在平度、招远
开办采金工厂,李宗岱本人也是当时的收藏大家,其后金矿经营不善,颂簋又转手给了丁树贞。
丁树贞,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家,人称“丁百万”,当时同时也是丁氏家族绰号。当时丁氏家族为当铺世家,更是山东首富,资产折合白银五千四百万两,颂簋不排除是典当给丁氏家族的。
虽然丁氏家族是当铺世家,但同时亦官亦商,后后丁氏家族衰败,兄弟分家,将颂簋器盖分藏。
上世纪40年代,器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之后为山东省博物馆润藏。上世纪50年代,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将所藏簋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器盖分离44年,颂簋终成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