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拜年#一起品味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過大年。

頌簋(guǐ),現藏于山東博物館,是山博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簋,是古代用來盛食物的青銅器或者陶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作為禮器時,通常以偶數組合和以奇數的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等。
山東博物館所藏的頌簋,是以西周時期一位官員名為“頌”的人命名的。頌簋、頌壺、頌鼎并稱“三頌”,其中器蓋俱全的頌簋有六組,另外還有兩件簋蓋;頌壺有兩件,無蓋的藏于國家博物館,有蓋的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頌鼎共有三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
頌簋,三足雙耳。在裝飾上,器口和蓋沿飾有獸目交連紋,這種紋飾是從一種卷曲的龍紋變化而來,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同時也是當時青銅器上的主要紋飾之一。腹部和蓋面,裝飾着凹槽狀紋飾,這種紋飾,在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非常盛行。頌簋蓋頂的捉手内,飾團龍紋,圈足飾垂鱗紋。
頌簋蓋器同銘,各鑄15行152字,銘文大意為:周王在都城就位,宰弘陪頌站在中廷接受命冊,任命的同時,周王賞賜頌諸多物品。頌先是接受命冊,接着退出中廷,再回返,向周王獻納瑾璋。銘文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員的制度。
山東博物館的頌簋不但品相俱佳,更是傳承有序。
山東博物館所藏頌簋的傳承可追溯到劉喜海,劉喜海生于山東諸城劉氏家族,也就是劉統勳、劉墉家族。劉喜海是劉墉的侄孫,也有一說其父過繼給劉墉。總之劉喜海出生于官宦世家,生活優渥,家學淵源。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時年二十一歲的劉喜海在北京購得,算是他早年藏品。劉喜海任官二十多餘,多是在地方為官,但他本人對書籍、金石、錢币有着更大的喜好。
從古至今,收藏都需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撐,自劉喜海後,諸城劉氏家族再也沒有為官顯赫者,此後頌簋歸于李宗岱收藏。
李宗岱是當時的“洋務派”,先後在平度、招遠
開辦采金工廠,李宗岱本人也是當時的收藏大家,其後金礦經營不善,頌簋又轉手給了丁樹貞。
丁樹貞,是當時有名的收藏家,人稱“丁百萬”,當時同時也是丁氏家族綽号。當時丁氏家族為當鋪世家,更是山東首富,資産折合白銀五千四百萬兩,頌簋不排除是典當給丁氏家族的。
雖然丁氏家族是當鋪世家,但同時亦官亦商,後後丁氏家族衰敗,兄弟分家,将頌簋器蓋分藏。
上世紀40年代,器為膠東古物管理委員會黃縣文管分會收集,之後為山東省博物館潤藏。上世紀50年代,丁氏後人張秀琳女士将所藏簋蓋捐獻給山東省博物館,器蓋分離44年,頌簋終成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