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破迷开悟侃烦恼(一O八)

得便宜处别再去

便宜,是时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俗语,不过,古今意思大相径庭。

在古文中,便宜有三种含义:指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特别允许行事之权。

当今便宜意思,一般指低廉、好处、划算、实惠、顺当、上风、优势、方便等。一言以蔽之,不该占有的蝇头小利。

得便宜,指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非分的好处。

爱贪小便宜,民间又称讨巧、取巧,是许多人常犯的一种毛病,或者说是人的劣根性。

世人皆讨厌“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比这种人还讨厌的是,在某个地方拣了小便宜后仍不知收手,还要再去第二次,妄求更大的便宜。得陇望蜀的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金句的来龙去脉

那一年,118岁的道学家、养生家陈抟受到宋太宗召见。逗留期间朝廷官员争相拜访他,希望能听到锦言妙语规诫自己。

陈抟说:“优好之所勿久恋,得志之地勿再往。”闻者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三百多年后的清初医学家、思想家傅山,在其《霜红龛集》对此哲言赞叹道:“真名言哉,真吾师哉!”

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邵雍解读陈抟金句意思是:占到便宜的事情不能再去做,得到便宜的地方不要再去,并视作为人处事的准则。

《宋史》上说,陈抟将“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处,不可再往”,当作圣言传给了弟子。

明代万历年间,政治家王象晋在93岁所作的《辞世小言》一书中,将此睿语作为悟道、修心、养性的妙法传授世人。

得便宜处该不该“故地重游”?民谚是世态的风雨表。两则谚语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一种人认为,人生世上,得意难逢,趁着时好运好,“得便宜处且便宜,得快活处且快活”。这种理念植根于及时行乐之上。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把这类人刻画入木三分:“得便宜处笑嘻嘻,不遂心时暗自悲。谁识天公颠倒用,得便宜处失便宜。”

另一种人认为,见好就收,别守株待兔常想占大便宜。他们奉行“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无”的信条,深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上苍都早标好了价格,现在看似不需要付出便可轻易得到,将来会以另一种方式加倍偿还。诚如《菜根谭》中所说:“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溢,必招性分的损。”

冯梦龙对这类心态平和的人,怀以欣赏的口吻赞道:“得便宜处欣欣乐,不过心时闷闷忧。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

得便宜处失便宜

世上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最愚蠢的精明,莫过于贪便宜。

春秋时期,公冶长的奇特遭遇,告诉人们一个基本道理:那种“挖到了金娃娃,还要寻找他妈”的贪念要不得。

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为孔子弟子和女婿。《论语》第五章即有介绍公冶长的文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座次排列第二十位。

公冶长自幼家贫,时常跟随父亲上山砍柴,林中百鸟争鸣,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常言道:“近水知鱼性,在山识鸟音”。久而久之,公冶长竟听懂了鸟语。史书上称“能解百禽语”。

这一天,有只鹞鹰从天空盘旋而下,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咬死的獐;你吃肉,我吃肠,快去取来莫彷徨。”公冶长听信了鹞鹰的话,从南山果然拣回了一头肥硕的獐子。到家后呼朋唤友,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野味。

公冶长不费吹灰之力赚得如此喷香的獐肉,实属意外之获,喜不自胜。不知是舍不得,还是忘却了,总之违背了引导他获獐的“恩公”鹞鹰的叮嘱,将剩下的獐肠喂了家中的大黑狗。

对于自己得鱼忘筌的行径,会招来何种报应,公冶长从未想过,只期盼这类天降“馅饼”的大好事多多益善。

几天后,鹞鹰又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咬死的羊,你吃肉,我吃肠,快去取来莫彷徨。”公冶长听后喜出望外,连忙又赶往南山拣便宜。

公冶长来到南山,远远望去,有一群人围着什么东西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鹞鹰所提及的那只死绵羊,唯恐被别人夺走,连声高叫道:“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公冶长挤进人群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妈呀,原来是一具死人尸体!

众人将公冶长扭送到官府,县太爷责令他交待杀人罪行。公冶长大喊冤枉,说自己听懂鸟语,受了鹞鹰谎言的欺骗。

县太爷压根儿不信,认定他在胡编乱诌,惊堂木一拍,喝道:“来人,将他打入大狱,刑具伺候!”可怜公冶长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有口难辩。

公冶长身陷囹圄才悔悟到,拣便宜的事情,不可再去做第二次,否则就要上当受骗吃大亏。

“便宜占尽,灾祸即来”。贪小便宜捞的是蝇头微利,失去的却可能是更大的人生格局和无限可能。

失便宜处是便宜

古人云:“吃一分亏无量福,失便宜处是便宜”。简而言之,吃亏是福。

公冶长因贪便宜而受尽牢狱之苦,长了记性,懂得了“得便宜处失便宜,占小利而受大害”的事理,从此节制贪欲,知晓进退,好运不请自来。

孔子懂得公冶长,他聪颖好学,勤俭节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虽有爱占小便宜的毛病,不致于干出杀人害命的勾当。于是孔子向官府申辩,弟子公冶长是无辜获罪,司法官员说他口说无凭。

《论语》这样记叙: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作通俗的话说,孔子说:“公冶长虽然被打入监狱,但并没犯有严重罪行,可以把我的女儿(孔姣)许他为妻。”

成语“公冶非罪”,语出《论语》“公冶长非罪也”。指狱中人本身无罪而遭诬害,后来多用以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如同秦桧诬陷岳飞所说的“莫须有”一个意思。唐代刘禹锡诗中就有“公冶本非罪,潘郎一为民”的佳句。

那么,狱中公冶长是怎样为自己洗冤的呢?可谓获罪是鸟语,解脱亦鸟语。

公冶长被关押两个月后的一天,有几只麻雀在监狱窗棂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狱卒见公冶长边听雀叫边咪咪带笑,便问怎么回事?公冶长回答:“麻雀在说,在白莲水边,有一辆运粟米的牛车翻了,拉车的黄牛折断了一只角,粟米撒了一地,麻雀招呼大伙快去啄食。”

狱卒报告县令,县令派人前去试探虚实,果真如此。县太爷这才相信公冶长真的懂鸟语,于是释放了他。

天道轮回,人生无常。公冶长贪占微不足道的吃物而锒铛入狱,因小失大,分明是“得便宜处失便宜”;沦为犯人却又娶了名师女儿,因祸得福,分明是“失便宜处是便宜”。

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子犁,早夭;次子叫子耕。公冶长终生治学,鲁国君王多次征辟其为士大夫,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得便宜处别再去”,前贤的忠告朴实且深刻,简单而实用。世间事物向来祸福相依,恩害相生,哪来无缘无故的便宜可讨?借用《水浒传》诗句说:“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

贪图便宜者通常是耍小聪明、小人思维,为大格局、大智慧的君子所不耻。收藏家马未都的话发人深省:“如果你占了大便宜,那就该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