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破迷開悟侃煩惱(一O八)

得便宜處别再去

便宜,是時常挂在人們嘴邊的一個俗語,不過,古今意思大相徑庭。

在古文中,便宜有三種含義:指斟酌事宜,不拘陳規,自行決斷處理;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特别允許行事之權。

當今便宜意思,一般指低廉、好處、劃算、實惠、順當、上風、優勢、友善等。一言以蔽之,不該占有的蠅頭小利。

得便宜,指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非分的好處。

愛貪小便宜,民間又稱讨巧、取巧,是許多人常犯的一種毛病,或者說是人的劣根性。

世人皆讨厭“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人,比這種人還讨厭的是,在某個地方揀了小便宜後仍不知收手,還要再去第二次,妄求更大的便宜。得隴望蜀的結果,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金句的來龍去脈

那一年,118歲的道學家、養生家陳抟受到宋太宗召見。逗留期間朝廷官員争相拜訪他,希望能聽到錦言妙語規誡自己。

陳抟說:“優好之所勿久戀,得志之地勿再往。”聞者都認為這是至理名言。三百多年後的清初醫學家、思想家傅山,在其《霜紅龛集》對此哲言贊歎道:“真名言哉,真吾師哉!”

北宋著名理學家、詩人邵雍解讀陳抟金句意思是:占到便宜的事情不能再去做,得到便宜的地方不要再去,并視作為人處事的準則。

《宋史》上說,陳抟将“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處,不可再往”,當作聖言傳給了弟子。

明代萬曆年間,政治家王象晉在93歲所作的《辭世小言》一書中,将此睿語作為悟道、修心、養性的妙法傳授世人。

得便宜處該不該“故地重遊”?民諺是世态的風雨表。兩則諺語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一種人認為,人生世上,得意難逢,趁着時好運好,“得便宜處且便宜,得快活處且快活”。這種理念植根于及時行樂之上。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把這類人刻畫入木三分:“得便宜處笑嘻嘻,不遂心時暗自悲。誰識天公颠倒用,得便宜處失便宜。”

另一種人認為,見好就收,别守株待兔常想占大便宜。他們奉行“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無”的信條,深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上蒼都早标好了價格,現在看似不需要付出便可輕易得到,将來會以另一種方式加倍償還。誠如《菜根譚》中所說:“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溢,必招性分的損。”

馮夢龍對這類心态平和的人,懷以欣賞的口吻贊道:“得便宜處欣欣樂,不過心時悶悶憂。不讨便宜不折本,也無歡樂也無愁。”

得便宜處失便宜

世上有僥幸之事,斷不可存僥幸之心。最愚蠢的精明,莫過于貪便宜。

春秋時期,公冶長的奇特遭遇,告訴人們一個基本道理:那種“挖到了金娃娃,還要尋找他媽”的貪念要不得。

公冶長,複姓公冶,名長。為孔子弟子和女婿。《論語》第五章即有介紹公冶長的文字,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座次排列第二十位。

公冶長自幼家貧,時常跟随父親上山砍柴,林中百鳥争鳴,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常言道:“近水知魚性,在山識鳥音”。久而久之,公冶長竟聽懂了鳥語。史書上稱“能解百禽語”。

這一天,有隻鹞鷹從天空盤旋而下,向公冶長報告:“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隻咬死的獐;你吃肉,我吃腸,快去取來莫彷徨。”公冶長聽信了鹞鷹的話,從南山果然揀回了一頭肥碩的獐子。到家後呼朋喚友,美美地飽餐了一頓野味。

公冶長不費吹灰之力賺得如此噴香的獐肉,實屬意外之獲,喜不自勝。不知是舍不得,還是忘卻了,總之違背了引導他獲獐的“恩公”鹞鷹的叮囑,将剩下的獐腸喂了家中的大黑狗。

對于自己得魚忘筌的行徑,會招來何種報應,公冶長從未想過,隻期盼這類天降“餡餅”的大好事多多益善。

幾天後,鹞鷹又向公冶長報告:“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隻咬死的羊,你吃肉,我吃腸,快去取來莫彷徨。”公冶長聽後喜出望外,連忙又趕往南山揀便宜。

公冶長來到南山,遠遠望去,有一群人圍着什麼東西議論紛紛。公冶長以為是鹞鷹所提及的那隻死綿羊,唯恐被别人奪走,連聲高叫道:“你們别動,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公冶長擠進人群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冷氣,媽呀,原來是一具死人屍體!

衆人将公冶長扭送到官府,縣太爺責令他交待殺人罪行。公冶長大喊冤枉,說自己聽懂鳥語,受了鹞鷹謊言的欺騙。

縣太爺壓根兒不信,認定他在胡編亂謅,驚堂木一拍,喝道:“來人,将他打入大獄,刑具伺候!”可憐公冶長被打得遍體鱗傷,卻有口難辯。

公冶長身陷囹圄才悔悟到,揀便宜的事情,不可再去做第二次,否則就要上當受騙吃大虧。

“便宜占盡,災禍即來”。貪小便宜撈的是蠅頭微利,失去的卻可能是更大的人生格局和無限可能。

失便宜處是便宜

古人雲:“吃一分虧無量福,失便宜處是便宜”。簡而言之,吃虧是福。

公冶長因貪便宜而受盡牢獄之苦,長了記性,懂得了“得便宜處失便宜,占小利而受大害”的事理,從此節制貪欲,知曉進退,好運不請自來。

孔子懂得公冶長,他聰穎好學,勤儉節約,博通書禮,德才兼備。雖有愛占小便宜的毛病,不緻于幹出殺人害命的勾當。于是孔子向官府申辯,弟子公冶長是無辜獲罪,司法官員說他口說無憑。

《論語》這樣記叙: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作通俗的話說,孔子說:“公冶長雖然被打入監獄,但并沒犯有嚴重罪行,可以把我的女兒(孔姣)許他為妻。”

成語“公冶非罪”,語出《論語》“公冶長非罪也”。指獄中人本身無罪而遭誣害,後來多用以形容無辜蒙冤或入獄。如同秦桧誣陷嶽飛所說的“莫須有”一個意思。唐代劉禹錫詩中就有“公冶本非罪,潘郎一為民”的佳句。

那麼,獄中公冶長是怎樣為自己洗冤的呢?可謂獲罪是鳥語,解脫亦鳥語。

公冶長被關押兩個月後的一天,有幾隻麻雀在監獄窗棂上唧唧喳喳叫個不停。獄卒見公冶長邊聽雀叫邊咪咪帶笑,便問怎麼回事?公冶長回答:“麻雀在說,在白蓮水邊,有一輛運粟米的牛車翻了,拉車的黃牛折斷了一隻角,粟米撒了一地,麻雀招呼大夥快去啄食。”

獄卒報告縣令,縣令派人前去試探虛實,果真如此。縣太爺這才相信公冶長真的懂鳥語,于是釋放了他。

天道輪回,人生無常。公冶長貪占微不足道的吃物而锒铛入獄,因小失大,分明是“得便宜處失便宜”;淪為犯人卻又娶了名師女兒,因禍得福,分明是“失便宜處是便宜”。

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子犁,早夭;次子叫子耕。公冶長終生治學,魯國君王多次征辟其為士大夫,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得便宜處别再去”,前賢的忠告樸實且深刻,簡單而實用。世間事物向來禍福相依,恩害相生,哪來無緣無故的便宜可讨?借用《水浒傳》詩句說:“得便宜處休歡喜,遠在兒孫近在身”。

貪圖便宜者通常是耍小聰明、小人思維,為大格局、大智慧的君子所不恥。收藏家馬未都的話發人深省:“如果你占了大便宜,那就該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