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冬里的乡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h1>

来源:栗旭晨 忻州记忆

在城里打拼多年,最思念的还是初冬里的家乡。有段日子未回乡下了,不知道家乡的山水是否已涂抹上了淡淡的冬色,满目的玉米是否还堆满了街头巷尾,冬储季节的乡亲们是否还忙碌依然,于是,我决定回乡下陪伴母亲,住上几天,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初冬里的乡愁

车往西北方向行驶,沿途的树木不再葱茏,近处是秸秆还田后的田野,远处的银山遥遥在望,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在说这山正年轻,这山还青春。

初冬里的乡愁

回村的当天,恰遇好几家男娶女嫁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除了春节,这大概是我听到的最剧烈的鞭炮声了。喜东家为讨个吉利,雇一班人专门放炮以示庆祝,本来无可厚非,但没完没了地放上几十分钟,就有点过了。南高村是城中村,是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这与忻府区政府发布的禁止焚烧秸秆的决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威严。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百年的风俗习惯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二是必须从源头抓起,严禁贩运、销售烟花爆竹,三是学习城市,改革婚庆模式,推广环保炮车,扎喜花、绑气球都可以推行。万事开头难,事情开了头就不难了。

初冬里的乡愁

村南入村口的照壁上"温泉圣境"四个大字,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发端于一口热水井的南高温泉,已沸腾了五十个年头,以她温情脉脉的歌声吸引着外面的世界。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在市场大潮和廉政风暴的冲击下,几十家集体单位经营的温泉疗养场所每况愈下,有不少关门歇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份、私企、个人开办的温泉场所却如雨后春笋,沿永疗路、温泉街和村南面的大街小巷疯狂生长,不到半年就冒出了几十家。

初冬里的乡愁

忻州市提出产城融合,打造产业之城,率先蹚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创立四大功能区,北部以温泉康养为牵引,提升城市品质,带动三产服务业上水平。南高温泉的优势在于水质好,短板是管理混乱,各自为阵。村党支部、村委会顺应群众呼声,为有条件的住户从村南边开始实施温泉水入户工程,把热水送到大门口。于是,有不少村民早交钱,早动工,早接入,尝到了热水入户的甜头。

我同学新和对宅院进行了重新修缮,临街起了二层,增加了客房,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的游客前来旅游洗浴,处于爆满状态。一个标准间一天收费六七十元,档次高的房子一百多。按十个房间计算,这七八天下来,仅住宿一项,可以收入五六千元。规模大的档次高的客源多的,一天可收入两千元。旺旺丶勇勇、秀月、全民家的都开张了。三全星正加紧施工,新年前就可以开门迎客了。常二家还没有完全竣工,就有内蒙古的游客登门了,楼房两层,大小各异,还在院子里和空中建了泡池。这次回来,我在他这洗了回澡,很有品位非常舒适。

初冬里的乡愁

增宝和爱梅夫妇俩也是我的同学,都已退休,投资五十万元,在村中建起了温泉文化苑。门上的"温泉文化苑“牌子由书法名家、原忻州市委宣传部长周如璧先生所题,门两侧的"因泉而兴以跤为荣”由笔者所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吕峰先生所书,高雅大气,出手不凡。文化苑辟有文化墙、农家客舍、露天泡池、采摘园、健身区、儿童娱乐区、烧烤区。墙上的七八块图版,包括了南高村风采、温泉简介丶跤乡史话、摔跤世家、南高摔跤英雄榜、旅游观光指南等内容。东墙上是我村画家卢文元、班梅英夫妇以水为题绘的画作,从远古汲水到如今温泉水暖共七幅,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不仅如此,文化苑还经常举办票友专场,活跃文化生活。增宝是国家级摔跤裁判,人脉广,朋友多,外地游客经常包场,尽享温泉之润文化之乐。文化苑餐厅由爱梅和婆婆主厨,菜品都是农家所种,无公害那种,红面鱼鱼酸菜肉汤汤,最具特色的是铜火锅。那天,我去拜访,临走前,爱梅把一笼红面鱼鱼半火锅菜打包好,让我带回去孝敬我娘。

初冬里的乡愁

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地尽黄金。今年雨水多,坡上的高粱谷子长势喜人,四毛种了八十多亩玉米,外加十亩高粱十亩谷子,玉米多得放不下,托关系直接拉到已歇业的太原机车疗养院翻晒。八十五岁的黄金叔喜滋滋地说,种地也不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不,玉米价格已涨到了每斤一元,高粱颗粒一块八,小米五块五。

初冬里的乡愁

说到丰收,自然会想到种地。南高有七千多亩良田,人均二亩多,不过,近年来大有锐减之势。前些年,只要村干部点个头或说句话,有一部分村民划地为圈,或盖房子,或建猪场羊场鸡场,自家发财致富了,好好的耕地无偿被占用,影响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前不久,在村南立起了几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忻州奇泉度假康养项目几个大字,一家企业计划投资3.2亿元占地110亩,建设一系列康养项目,一年后完工。还有更大的投资商已与区政府签约,投资63个亿,征用数百亩土地发展温泉康养业。这就是说,未来的南高将成为忻州西北乡的温泉康养中心,成为走向都市的村庄,农民手中的耕地会越来越少,转型成为市民的人会越来越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今,南高的宅院越来越值钱,一块五分大的临温泉街地皮可以卖到三四十万。如果有房有附着物要卖到五十万元。村中的那些地段好的民宅,最低也要卖到二三十万元。地价和房价上涨,皆因有一泓温泉,一项温泉康养的政策,一个城中村的名号。

初冬里的乡愁

村东头孙姓孩子今年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不啻是一条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了全村,让那些处在徘徊观望中的家长们铁了心要把下一代送进城里读书。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跳出农门,兼而有之吧。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南高学校竟被租出去一半,连幼儿园带小学只剩下三十多人了。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多达六七百人,南高学校是忻州市办学最好的农村学校之一,涌现出了忻师副校长赵宝宏、忻府区教育局长卢维忠、奇村学区主任卢利召、杨胡学区主任张春和等一批教育界名流,从这里还走出了不少省市级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怎样留住学生?如何处理好孩子上学与举家进城的关系?如何为未来的南高奠基?这应该是村委、校方和南高老百姓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等不得,拖不得。

眼下,南高人最大的人情支出就是上事宴。你家娶媳妇,他家娉闺女,或者是办丧事,亲近的、附近的都要随一份礼,二百、三百、五百不等。婚礼庆典档次互相攀比,有的是"一条龙“,有的直接去饭店,大鱼大肉上桌,好烟好酒招待。这几年生活好了,人们胃口高了,一桌饭吃不了多少,剩的很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村委会对面墙上贴着南高村"一约三会“制度,其中有一条是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严禁大操大办,提倡移风易俗,我苦笑着摇摇头。

人吃五谷杂粮,断不了生老病死。现在白事宴做纸扎之风基本刹住了,但往哪埋葬死者是个大问题。村南有个地名叫南坪梁,也不知是哪位风水先生说过此地是安葬逝者的极乐之地,这里成了忻府区继河习头村之后最红火的地方。一块坟地两三万、五六万元不等,竟成了某些人的敛财之所。据说此举曾被纪检、土地部门查处过,但不了了之,愈演愈烈。若干年后,势必形成活人与死人争地之势,孰胜孰负,很难预料,这就要看有关部门的决心和作为了。

初冬里的乡愁

南高观音庙上大门上有副对联很直白:观音菩萨朝东坐,保佑全村都好过。距离观音庙东大约五百米建起了甘露寺,是西北乡最大的寺群,这里正在为五爷祈福唱戏,戏台上只有一个演员在清唱,而台下连我在内只有两名观众,也许是人们忙着干别的营生,也许是人们对咦咦呀呀不感兴趣了。

初冬里的乡愁

第三天下午,我步行到村北的天主堂。不到一年时间,这里已旧貌换新颜,大门是新盖的,教堂是新建的,连诵经听课的桌凳都是新打制的。神父王永生告诉我,天主教在南高落地生根已有一百零八年历史了,这些没花国家一分钱,都是教徒教友募捐的,总共十七万元。可以预见,这里将成为忻州西北乡天主教活动的中心,将有更多的教友加入进来。站在大门口,我猛地想起了南高学校,如果能有这么多人捐资助教,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感奋的善举啊!

要想奔小康,首先保健康。我在城里养成了早起走路的习惯,回到村里也不例外,天天如此。早上六点,出小巷走大路,会遇到很多晨练的人,除了外地疗养的游客,更多的是村民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沿奇顿路、永疗路、温泉街行走。半点四十分后,会走到早市这儿,买上菜回去做早饭。南高是全国著名的摔跤运动健将村和山西省体育工作先进村,前几年,村里就成立了健走队、威风锣鼓队、花轿队,一人倡议,百人响应,其中健走队还得过市级比赛季军,其领队王有明是退役军官,被村里人称为王"团长“,小有名气。一日之计在于晨,他们充满朝气,驱散了寒冷,唤醒了沉睡的黎明,是村里最早迎来冬日阳光的人。

初冬里的乡愁

短短几天,我感知到家乡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近年来村里兴建了许多温室大棚,种瓜种菜,但生产经营模式还很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村民收入还是很低,如果家里有上学的或患病住医院的,就会入不敷出,甚至返贫。近邻明召叔患了食管癌,一直在太原住院治疗,四个多月的时间让他债台高筑,无奈之下,只好发起360大病筹。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温泉污水排放,大量使用地膜、化肥、农药,牲畜粪便处理不当,垃圾乱堆乱扔,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乡风文明传承出现断层,一窝蜂进城读书,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明显,乡村治理滞后。委实讲,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改善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才能走向全面小康。

初冬里的乡愁

城里人向往南高的温泉、空气、田园生活,而南高人羡慕城里的高收入、高楼大厦、教育娱乐,这种城乡剪刀差会在一定时间段内继续存在,而且会越拉越大。南高人除了土里刨食或有偿转让土地,应该有所改变有所作为,用智慧的大脑和巧手银锄描绘出一幅幅北方江南图。总有一天,当国内外游客成群结队来南高旅游观光时,南高人能昂首挺胸地说一句:哈啰,南高欢迎你!

初冬里的乡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非常喜欢艾青的这句诗,它系维着我的乡愁,也道出了在外工作的南高儿女的心声。这是一片爱多于恨的土地,这是一片欢乐多于愁悒的土地,我的祖辈就埋在这里,我的母亲和兄长还在这里生活。我在这里出生,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许多景物许多人和事都深深地埋藏在我的记忆里,那么鲜活,那么生动,令人魂牵梦萦。这是一片未来优于当下的土地,这是一片欢声代替悲歌的土地,我会经常回来,陪伴母亲,看望儿时的伙伴和乡亲们,盼着他们早日过上殷实的好日子。

短短数日,亦喜亦忧。化不开的冬色,写不完的故事, 剪不断的乡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初冬里的乡愁

【作者简介】栗旭晨,忻府区南高村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荣获第五届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金质奖章。发表新闻丶文学作品80万字,有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