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谢平安《徐九经升官记》
我国古代历史上,说到皇帝,明君有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等寥寥几位,暴君则数不胜数。暴君的最大特征就是贪图自己享乐的同时不顾及平民百姓的死活。
但是受百姓拥戴的好皇帝就只有寥寥几位,实在是不够分的,因而历史上多是被这些暴君逼迫产生的农民起义。
就像朱元璋所说的“如果咱小的时候能吃上一口饱饭,十年之后就只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
不到四十个字,却能体现出下层百姓对于一个暴君的仇恨以及对于明君统治的渴求。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专杀昏庸地只顾自己的皇帝。

用三年的时间杀掉三个皇帝,后又接连杀掉两个总共有五个,堪称屠龙专业户。
但是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却没有受到百姓们的唾弃,而是让他后续成为了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皇帝,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他所杀的皇帝,不论是桓玄,还是南燕皇帝,北后秦皇帝,后来的晋安帝,司马德文等,都多多少少犯了些错误。
以致他对于他人做皇帝非常失望,自己当上了皇帝。事实证明,刘裕是一个明君,以致后世李贽赞誉其为定乱代兴之君。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能征善战</h1>
刘裕,小名寄奴,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是为宋武帝。
刘裕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由于统治阶级的残暴,作为平民百姓的父母家里已经缸米见底。如果再养一个孩子的话这个家就会被彻底被拖垮,于是选择把刘裕抛弃。
但或许是刘裕命不该绝,被抛弃后刘裕并没有饿死在街头,而是靠着昔日好心邻居东一个馒头西一口面汤,硬是慢慢的就长大了。
长大后得以靠砍柴为生,生活勉强还过得去。由于小时候受过众乡邻的救济,导致他心存感激,想要报答。
他并不埋怨将自己抛弃并已经去世的父母,而是对活着的人心存感激,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明君的原因,受过百姓的恩惠,受过生活的苦难,懂得知恩图报。
后东晋孙恩起义,刘裕作为普通农民被号召入伍,成为了起义军的一名小卒。
由于从小双亲离去,习惯自给自足且会吃苦的刘裕在战场上奋勇当先,靠着不怕死的勇气慢慢的从伍长做到了将军。
有趣的是在刚当上伍长时,刘裕便心怀高远地去熟读兵书农书,刚开始会受到手下或者同僚的嘲笑,可慢慢的,对他都多了种敬畏。
因为在征战中,他总能靠着兵书上的谋略克敌制胜,且能做到百战不殆。后东晋荆扬之争,听闻桓玄正直,便扶持其为皇帝。但事实证明,桓玄当政以后,百姓更加的民不聊生。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南征北伐</h1>
刘裕知道桓玄整日贪图享乐,便暗中积蓄力量,后联络北府军将桓玄杀掉。
这时候的刘裕对皇帝还是抱有希冀的,希望再拥立一位皇帝晋安帝,能够让王朝的统治更为兴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晋安帝统治期间,南燕皇帝慕容超寻衅边境,刘裕作为领军将领,立即率军出征讨伐南燕,不久便把慕容超的首级献于朝堂之上。
后来北部边境,后秦皇帝驾崩,其子姚泓继位。姚泓无能,刘裕便请求出兵北伐,讨伐后秦。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北方很快被平定。中原也迎来了短暂的安定时期,可这份安定并没有持续很久。
或许是由于权力大了人容易利欲熏心,刘裕这时候已经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在群臣的建议下暗中鸩杀了晋安帝,让司马德文继位。
后司马德文知道自己只是被扶持的傀儡皇帝,于是不久便乖乖禅位给刘裕。
但是多年的战场厮杀和朝堂弄权的经验告诉刘裕,这傀儡不能留,于是司马德文也被秘密杀害。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苍生为念</h1>
尽管刘裕踏着五个皇帝的白骨才得以当上皇帝是显得有些可圈可点甚至后面可以说是残暴的,但是他当上皇帝后比前面五个皇帝是要更有作为的。
当上皇帝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怎么从快要饿死的弃婴起家的,他知道饿肚子的感受。所以当皇帝,至少能让平民百姓有口饭吃。
执政期间,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士子,修缮学校。并且多次到民间体恤民情,推行轻徭薄赋,被李贽评为“定乱代兴之君”,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晋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