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蕃薯。——謝平安《徐九經升官記》
我國古代曆史上,說到皇帝,明君有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等寥寥幾位,暴君則數不勝數。暴君的最大特征就是貪圖自己享樂的同時不顧及平民百姓的死活。
但是受百姓擁戴的好皇帝就隻有寥寥幾位,實在是不夠分的,因而曆史上多是被這些暴君逼迫産生的農民起義。
就像朱元璋所說的“如果咱小的時候能吃上一口飽飯,十年之後就隻有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朱重八。”
不到四十個字,卻能展現出下層百姓對于一個暴君的仇恨以及對于明君統治的渴求。
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專殺昏庸地隻顧自己的皇帝。

用三年的時間殺掉三個皇帝,後又接連殺掉兩個總共有五個,堪稱屠龍專業戶。
但是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卻沒有受到百姓們的唾棄,而是讓他後續成為了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皇帝,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他所殺的皇帝,不論是桓玄,還是南燕皇帝,北後秦皇帝,後來的晉安帝,司馬德文等,都多多少少犯了些錯誤。
以緻他對于他人做皇帝非常失望,自己當上了皇帝。事實證明,劉裕是一個明君,以緻後世李贽贊譽其為定亂代興之君。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能征善戰</h1>
劉裕,小名寄奴,南朝劉宋的開國君主,是為宋武帝。
劉裕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由于統治階級的殘暴,作為平民百姓的父母家裡已經缸米見底。如果再養一個孩子的話這個家就會被徹底被拖垮,于是選擇把劉裕抛棄。
但或許是劉裕命不該絕,被抛棄後劉裕并沒有餓死在街頭,而是靠着昔日好心鄰居東一個饅頭西一口面湯,硬是慢慢的就長大了。
長大後得以靠砍柴為生,生活勉強還過得去。由于小時候受過衆鄉鄰的救濟,導緻他心存感激,想要報答。
他并不埋怨将自己抛棄并已經去世的父母,而是對活着的人心存感激,這也是他後來能成為明君的原因,受過百姓的恩惠,受過生活的苦難,懂得知恩圖報。
後東晉孫恩起義,劉裕作為普通農民被号召入伍,成為了起義軍的一名小卒。
由于從小雙親離去,習慣自給自足且會吃苦的劉裕在戰場上奮勇當先,靠着不怕死的勇氣慢慢的從伍長做到了将軍。
有趣的是在剛當上伍長時,劉裕便心懷高遠地去熟讀兵書農書,剛開始會受到手下或者同僚的嘲笑,可慢慢的,對他都多了種敬畏。
因為在征戰中,他總能靠着兵書上的謀略克敵制勝,且能做到百戰不殆。後東晉荊揚之争,聽聞桓玄正直,便扶持其為皇帝。但事實證明,桓玄當政以後,百姓更加的民不聊生。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南征北伐</h1>
劉裕知道桓玄整日貪圖享樂,便暗中積蓄力量,後聯絡北府軍将桓玄殺掉。
這時候的劉裕對皇帝還是抱有希冀的,希望再擁立一位皇帝晉安帝,能夠讓王朝的統治更為興盛,讓百姓安居樂業。
在晉安帝統治期間,南燕皇帝慕容超尋釁邊境,劉裕作為領軍将領,立即率軍出征讨伐南燕,不久便把慕容超的首級獻于朝堂之上。
後來北部邊境,後秦皇帝駕崩,其子姚泓繼位。姚泓無能,劉裕便請求出兵北伐,讨伐後秦。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确的,北方很快被平定。中原也迎來了短暫的安定時期,可這份安定并沒有持續很久。
或許是由于權力大了人容易利欲熏心,劉裕這時候已經是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在群臣的建議下暗中鸩殺了晉安帝,讓司馬德文繼位。
後司馬德文知道自己隻是被扶持的傀儡皇帝,于是不久便乖乖禅位給劉裕。
但是多年的戰場厮殺和朝堂弄權的經驗告訴劉裕,這傀儡不能留,于是司馬德文也被秘密殺害。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蒼生為念</h1>
盡管劉裕踏着五個皇帝的白骨才得以當上皇帝是顯得有些可圈可點甚至後面可以說是殘暴的,但是他當上皇帝後比前面五個皇帝是要更有作為的。
當上皇帝的他并沒有忘記自己是怎麼從快要餓死的棄嬰起家的,他知道餓肚子的感受。是以當皇帝,至少能讓平民百姓有口飯吃。
執政期間,整頓吏治,重用寒門士子,修繕學校。并且多次到民間體恤民情,推行輕徭薄賦,被李贽評為“定亂代興之君”,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晉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