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作者:文史砖家

文|格瓦拉同志

上世纪30年代前中期,亦即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夕,中国与德国之间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两国之间不仅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并且还有一大批才能卓绝的德国高级军官在华担任军事顾问,为提升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裨益良多。在这些人当中,最有知名度、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德国军事顾问团第二任总团长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

法肯豪森,1878年生于德国北部鄂尔敦堡一个容克贵族家庭,19岁从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德国第91军团担任陆军少尉。1900年,已晋升为中尉的法肯豪森,跟随瓦德西元帅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正是这次中国之旅,让他对神秘的东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国后,法肯豪森进入柏林东方学院学习,潜心钻研中国、日本的国情和民族性格,并由此奠定他未来的职业方向。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上将

1907年,法肯豪森出任德国驻日武官,在职时近距离观察日本的方方面面,对它的优劣势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由此为他将来帮助中国谋划抗日方略打下坚实基础。一战期间,法肯豪森被派往德国的盟国奥斯曼帝国担任军事顾问,而这个顾问团的首领正是号称“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塞克特上将。正是在奥斯曼帝国效力期间,法肯豪森的谋略才能深得塞克特赞赏,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

一战结束后,法肯豪森继续留在军队服役,并于1927年出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直到1930年退休。法肯豪森退休后沉寂5年时间,直到他接受来自中国的盛情邀请。1935年,担任蒋 介 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塞克特因病回国治疗,临行前推荐由法肯豪森代替自己,并得到蒋介石的批准。此后,法肯豪森积极参与中国的最高机密筹划与各项战争准备工作,前后长达4年之久。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到任后,根据以前多年驻日经验,以及对日本陆军的深切研究,很快便拟就一份名为《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的对日作战总体规划。这份建议书对两年后爆发的中日全面战争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据此提出诸如迅速组织可以作战的机动部队、尽可能保全长江以南地区、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等战略设想,为将来的对日作战构思出整体战略框架。

在这份建议书中,法肯豪森一再强调黄河防线的重要性,并向蒋介石提出建议,一旦日军打到开封、郑州时,“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也就是说,如果开封、郑州有沦陷的危险,中国应通过炸毁黄河大堤等手段来增强防御,使洪水成为阻遏日寇进军的法宝。然而,一旦黄河决堤,沿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如何保障,并不在法肯豪森的考虑范围内。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法肯豪森进行战略推演

对于法肯豪森的这项建议,蒋 介 石经过深思熟虑后,特意在旁边批示“最后抵抗线”5个字,表示他完全赞同这位德国顾问的主张。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后再进攻武汉,形势对中国极其不利。为了阻止日军前进,6月9日,蒋 介 石果然按照法肯豪森当初提供的建议,悍然下令炸开郑州东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

客观来讲,花园口决堤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延缓其行军速度,并为中国军队组织武汉保卫战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但是,花园口大决堤却也淹没了豫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导致80余万人惨遭溺死,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隐痛至今仍未消除。由此来看,法肯豪森堪称花园口决堤的始作俑者,理应遭到中国民众的痛恨。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花园口决堤后

其实,除了提议炸毁黄河大堤这个污点外,法肯豪森在中国抗日事业中更多的扮演着积极、正面的角色,堪称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正是在法肯豪森的积极努力下,中德经济、军事合作达到最高潮,德国每年给予中国1千万马克的信用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从而迅速提升中央军的战斗力。不仅如此,法肯豪森还主持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和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对中国抗日事业裨益良多。

除此之外,法肯豪森还不顾希特勒禁止德籍顾问参加前线工作的命令,在“八一三抗战”中曾亲赴上海协助部属防卫。正是在法肯豪森等德国顾问的指导下,来自中央军的2个德式样板师第87、88师在庙行战役中重创日军,歼敌3千余人,使日本侵略军遭到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事后,当日本得知他们遇到是由德国顾问训练、指导的样板师后,甚至称呼上海保卫战为“德国战争”。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奔赴战场的德式中央军

除上海保卫战外,在徐州会战等战役中也曾出现过法肯豪森的身影。不过,由于日德签有盟约,所以等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希特勒在日本的一再抗议下,对华态度日益冷淡。1938年5月21日,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正式通知中国政府,希望立即解除德国顾问在华合同,并准许他们全部返国。虽然蒋 介 石一再提出交涉,但终究于事无补。

不过,德国顾问团不愿在中国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开,法肯豪森甚至想放弃德国公民权,继续留在中国效力。然而,在纳粹政权的威胁下,法肯豪森等德国顾问不得不在当年7月挥泪离开,就此结束在华4年军事生涯。法肯豪森离华前,向蒋 介 石承诺绝不会向日本透露任何有关中国的军事机密,回国后又免费充当中国的抗战宣传员,直到希特勒命令德国预备役军人复役为止。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担任荷兰总督时期的法肯豪森

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后,希特勒任命法肯豪森为总督,命令他在当地镇压反抗分子、强征劳工并对犹太人实行灭绝政策。不过,法肯豪森并未完全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甚至还在暗中保护受害者,由此令纳粹暴君甚为不满。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事件失败后,法肯豪森受到牵连被逮捕入狱,直到德国投降后才获释。

1948年,法肯豪森以战犯身份被引渡到比利时受审,并在1951年3月被控犯有驱逐2.5万名犹太人以及处死比利时俘虏等罪行,因而被判处12年苦役。消息传出后,很多人为法肯豪森做辩护,其中便包括《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原型人物、曾营救过近百名反纳粹人士的比利时华裔女子钱秀玲。最终,法院重审法肯豪森的案件,并在3个星期后改判他为无罪。

让中国又爱又恨的德国人,力助中国抗日,却又是花园口决堤的罪魁

晚年的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重获自由后,回到西德定居,此后曾出任中德文化经济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为增进中德友好关系继续努力。1966年7月31日,法肯豪森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拿骚去世,终年88岁。2002年,电视连续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在北京首映,剧中的一个关键性正面人物-德国驻比利时军政总督冯·霍夫曼将军,其原型正是法肯豪森。

参考书目

傅宝真:《法肯豪森与中德军事合作高潮》,《传记文学》第33卷第6期。

傅宝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史传》,《传记文学》。

辛达谟:《法肯豪森回忆中的蒋委员长与中国》,《传记文学》第21卷第1期。

柯伟林(美):《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