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出生于1951年,叛逆、固执、坚毅,部分个性来自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的父母都是文汇报的退伍军人,他的父亲黄立文于1947年参加了文汇垠在香港的重新开业。1968年,17岁的黄石进入公交公司,在四田终点站担任预备调度员。作家陈存在《我们大约二十岁》一文中描述了黄石的人生节奏:"他.m凌晨2点半起床,.m 3点30分去公司准备,哪条线没了时间表,就被派去了。如果没有人短缺,你可以在早上回家。"
后来,黄石去了71路担任售票员。此时,他的父母被分配到9424工厂,这是上海在南京眉山的飞地。哥哥去了黑龙江,老奶奶去世了,黄石独自守卫着江苏路上一栋平房的一楼,那是他的家,他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有沙龙,和很多玩伴一起画画,写诗,偷偷听古典音乐。沙龙成员包括小松小金(导演姜俊超,电影明星白洋的一对子女),肖华(洪黄的表弟),小蒲和萧阳。萧阳的名字叫杨一华,大家对他的笔名陈存更熟悉。萧阳称黄石为"石哥",黄石称他为"小弟"。
黄石公园在他的书房里
后来,黄石被调到巴士公司总工会。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当大型国有企业办报,公交公司有报纸时,黄石已经为该报服务了两年,并不高兴,因为他经常与领导们发生矛盾,比如公交公司关于女售票员是否可以穿裙子的争论是消极和保守的,但他写文章是为了顶上公牛。
离开公交公司后,黄石带着他的骨干去了《上海文化艺术报》,该报的发行量只有数万份。该报的领导们钦佩他,并为《上海文化艺术报》抹黑了一些"同人圈"色彩。黄石记得,编委会一开始,往往几个人拍了拍脑袋,开始行动起来。例如,他们都喜欢日本电影明星栗原小丸,所以他们试图在报纸上给她一个页面。栗原小卷来到上海,日报一定会抓住机遇,当时业界称这种短频快报为"通货紧缩"。周报如何与"泄气"的上瘾日报竞争,黄石有两个原则,一是已经"泄气"的话题要有深度,别人不敢碰的话题要有勇气去尝试。摇滚乐属于第二类。
黄石从小就是古典音乐的粉丝,对流行音乐不是很感兴趣。岩石?当时缺乏概念。黄石的摇滚启蒙,本应来自海外艺术家在上海的表演,比如让·米歇尔·亚尔的电子音乐会(1981年)和佐田正志的音乐会(1981年、1985年),还有一些非常摇滚的时刻。冯炳佑的《立体声之友》是上海电台首个介绍摇滚乐的节目。偶尔从电波传来的迈克尔·杰克逊和约翰·列侬没有这两本书那么咄咄逼人。在阅读了威廉·曼彻斯特的《荣耀与梦想》(商务印书店,1978年)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之后,黄石公园对摇滚乐着迷。这两本书是1980年代许多年轻人的摇滚乐开端。
1986年11月2日,崔健参加了在上海体育馆举行的音乐广播大奖赛闭幕演出。这是崔健在上海的处女作,同台包括王红、常宽、孙国庆、王迪等歌手。主办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怀着良好的意愿,邀请了来自北京、南京、深圳的大量外援,试图重现半年前"百位歌手演唱会"的盛况。崔健在当晚节目榜单上排名第七,在演员表末尾,节目的压轴是百位歌手演唱《让世界充满爱》。这种星盘,可以合理地说,追头的人应该比崔健还多,但黄石坚持要采访他。黄石为崔健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随后刊登在《上海文化艺术报》(1986年11月7日,共84期)头版,这应该是上海媒体对崔健的首次采访。我在上海图书馆翻阅了那个周期的所有上海主流报纸,他们没有错过这次演出的消息,但很少有人提到崔健的名字,而且是唯一一个为他写特别文章的人。
在一篇题为《他唱摇滚中国乡村歌曲——缅怀北京歌手崔健》的文章中,黄石用睿智的笔触调侃道:"一般流行歌曲演唱会的观众容易走向极端,容易被热气腾腾或甜美的风格所吸引,感染后容易着火, 然后他们从小卖部卖掉了红宝石橙汁。对崔健两首自写自演的歌曲《Nothing》和《Not That I Don't Understanding》反应迟钝,理解崔健的歌曲需要耐心和时间。"
"反应迟钝"是一个非常礼貌的评价。两年后,同样在《上海文艺报》上谈起崔健,石锡生毫不留情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万多名观众坐在体育场旁,随便喊着崔健的'不是那我不明白',然后整个大厅都被嘘声......"(《摇滚歌手崔健》1988年7月1日第4版)
石锡生,1964年出生,本名张军,1986年毕业于复旦新闻系,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新闻部。张军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新闻业。他渴望一个自由,开放,富有创造力的平台。1988年,他向文艺部部长王春奇介绍自己,7月,他被调到制作音乐和舞蹈内容的"大世界"节目组,从而造就了许多歌手,但就兴趣而言,摇滚乐对他更具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如果坚持找起点,可以追溯到1985年福州晚报毕业实习,包括石锡生的笔名,也是从这个方向来的。
1984年12月,福州晚报率先发起大陆"十大金曲"评选,次年4月举办"十大金曲"演唱会。张军和三位同学当时正好在《福州晚报》实习,在撰写稿件时,由石锡生(实习生的辅音)统一签名。演出当晚,秦琦和周小虎(中国最早的摇滚乐队之一,不倒翁的成员),两位来自北京的摇滚先驱,给张军上了一堂模糊而生动的摇滚课。如今司空见惯的吉他效果,在当时张军眼中是一个神奇的踏板。摇滚乐到底是什么?北京老师说不清。
石锡生出生于他的工作室
在福州完成实习后,石曦生成了张军的专属笔名。他和黄石一样,遇到了新出版的《伊甸之门》。莫里斯·迪克斯坦(Maurice Dixstein)从未想过,他的社会科学专著会成为一群精英用来推开中国摇滚乐大门的《九阴真经》。虽然摇滚乐的内容只占据了一个篇章,但在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像《伊甸之门》这样深入讨论摇滚乐的出版物似乎是一个孤独的产品。有些句子在今天仍然震耳欲聋,比如这段曾经在石熙生面前像火一样燃烧的段落:"摇滚乐是六十年代的群体宗教——不仅是音乐和语言,还有舞蹈、性和毒品的中心,所有这些都融合成一个单独的自我表达和精神旅行的仪式。渴望成为诗人的摇滚评论家孙梦进读了《伊甸之门》,并要求美国的亲戚买一盘鲍勃·迪伦的磁带。石曦生是哥哥从美国寄来一些经典专辑。
当时,黄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进出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文化艺术报》在常熟路100弄工作)。看到更多的学术姿态,他越来越不满上海乐坛的陈旧概念和独创性。他意识到摇滚乐显然是对现有音乐秩序的反叛。同时,艺术界还存在另一个叛逆的支点,以"85新美术浪潮"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和行为艺术正在冲击中国大陆。换句话说,当时在艺术界越来越激烈的审美运动,并不是一种摇滚乐。所以,他喜欢摇滚乐,推广摇滚乐,他与石锡生在这条晋升道路上的结盟,要从石锡生在《劳动日报》上发表的一篇1万字的"大特写"开始。
1987年底,石锡生自费前往北京,后来在1988年2月28日《劳动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摇滚》的文章中透露了此行的目的:寻找中国摇滚的早期轨迹。石锡生有写日记、收集信件的习惯。他的日记里有一个日报专栏,11月26日,栏目上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到达北京(14次),黄平哥哥来到火车站接机,坐地铁去新华社,下午转过西单,觉得北京的天气很冷。黄平是石锡生的大学同学,后来成为新华社记者。27日,石锡生找到了两年前与福州打过交道的周小虎,并通过他敲定了崔健、侯德健、苏月、黄小毛等人的采访。
崔健住在雍和宫附近的一栋管状建筑里,这是一间老式的两居室公寓,没有客厅。采访是在崔健的卧室里完成的,除了乐器,房间里最抢眼的东西就是墙上的欧美摇滚海报。崔健很困惑,怎么会有以私人名义的采访,还是大张旗鼓地从上海来的。史先生声称不代表任何媒体,他寄给崔先生的名片上印着这个笔名,头上写着"自由撰稿人"的字样。石锡生显然觉得崔健的心情不好,但两人聊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次采访的部分录音后来被收录在《摇滚歌手崔健》一文(《上海文化艺术报》1988年7月1日第4版)中。石锡生为崔健朗读《伊甸之门》选段。崔健递给石锡生一本自抄录的歌词书。石锡生在崔健的同意下,抄袭了崔健当时完成且将来没有发表的完整歌曲《我们不应该说那么多》。说到"未出版",是指我们在崔健的全集作品中听不到这首歌。
回到上海,石曦生开始写《中国摇滚》,他就像一个调查记者,用摇滚乐审视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这也让他开始把摇滚乐说成是唯一的中国。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后,引发了圈子里的讨论。《劳动日报》怎么会有如此深入的报道发表呢?石锡生是谁?黄石当时很不解,急于了解笔者,于是请人打听。两人像往常一样相遇并见面。石锡生对黄石的《上海歌星》印象深刻(《上海文化艺术报》,1986年12月12日第4版),后来根据这篇特文在电视上制作了音乐节目。说到"中国摇滚",还有另外一个花絮证明了这篇文章当时的威慑力。几年后,当石曦生的同学娶了为《劳动日报》安排主角的小女孩时,新娘亲眼见到了《中国摇滚》的作者本人,在登船时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哦,哟哟,你的文章不好看,这让'摇滚'这个词在我们的排版室里不见了。"为了弄清楚打字员在制作《中国摇滚》时的痛苦,我尝试用原始手段来计算文章中"摇滚"一词的频率。当我数到六十时,整篇文章还剩下三分之二。
石锡生的文章还有一个问题,太长了。当时,只有《上海文化艺术报》、《劳动日报》和《上海电视台》才有这个肚子。而这三家报刊,按照今天的说话方式,其实是没有流量的。在有流量的地方,他还写道,在《新民晚报》上为沈淩农的页面,在《解放日报》为吴维忠的页面,把自己化妆成娱乐,写一些干豆腐文章。在那些有交通的地方,摇滚乐的态度不如看不见那么好,布局也没有那么大。在1980年代的上海,不仅观众没有准备好接受摇滚乐,媒体也是如此。
石锡生曾试图写一本关于摇滚乐的专著《以摇滚之名》,但手稿中途被遗弃,没有完成。
黄石与石锡生结为友,相当于开辟了当时在上海的两个岩石据点。石锡生当时住在虹口区水路,与李素友兄弟、陶心陶军兄弟关系密切,"二军"军官之子,四分之一波兰血统,时任上海音乐学院视听资料室主任, 并因为崔健而爱上了摇滚乐。陶鑫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学习流行音乐;陶俊是石锡生的电视同事,住在水路附近的梁城路。黄石成为虹口沙龙的新朋友,有一次听他们谈起创办音乐杂志。该项目由李素友领导,并与上海一家名为Pop Music的出版社进行谈判。他们共同撰稿,后来使创刊号做得很好,没想到用一本书取代期刊的模式突然被拒绝。李素友希望黄石能帮助将杂志与《上海文化艺术新闻》联系起来。黄石本打算成功,但该报的领导人拒绝做出决定。
位于常熟路100弄10号,三楼是《上海文化艺术报》编辑部的所在地,还有一个办公室是黄石的岩石据点。石锡生经常带着新写的文章去黄石,叶福福和《太阳同伴》的周子峰(主音吉他手)也会演奏。当时,该报订阅了香港和台湾的一些音乐杂志,一些杂志都附有海报,黄石在新闻编辑室的墙上贴了摇滚明星,还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上海传媒圈最摇滚的墙。黄石说,这里只输出了想法,没有具体的做法,但其实他从"太阳同伴"重组开始就一直是乐队的军事大师。
推广摇滚乐当然是不够的,做节目的效果也更好,黄石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在上海演出,乐队在哪里?
1986年的上海还没有一支名副其实的摇滚乐队。弹吉他的人很多,主要是原声吉他。有很多人拿着吉他唱歌,主要是翻唱歌曲。那年秋天,黄石听同事杨建国讲有人参加电台"每周广播音乐会",用吉他唱着《三个学科八个音符》。黄石听说此人在田林房屋管理处工作,于是他寄了一封信,收件人写了叶福福,后来他们见面时,才知道叶福福的真名叫戴立信,但信居然是寄来的。
笔名叶福甫,是张光天赐予的。张光天尚未北上成名,是上海的地下诗人,与叶福福组建了一支名为"太阳同伴"的乐队。张广田笔名尹晓梅。取笔名可能是一个对冲,但笔名远不如匿名安全。黄石遇见叶福福时,张光天正在大丰农场的监狱里。"伴侣太阳"有两名成员,他们被伪装解散。
"关于乐队的组建,"张光天在他的自传《我的无产阶级生活》中明确写道,"我的灵感来自艾伦·金斯伯格。那是1984年11月,金斯伯格还是复旦大学的嘉宾,张光天跟着他的德国女友去看了一场Beat诗人的演讲。张光天受到现场朗诵诗歌和手风琴演唱的启发."我和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叶福福组成了一个创意小组,命名为'再见',后来更名为'太阳伴侣现代都市民歌演唱团'。但它是混乱的,突然唱歌,摇滚和民谣。"
如果以张光天为例,那么1985年就是上海摇滚乐的起点,因为《太阳伴侣》就是在那一年形成的。太阳伴侣是否是上海第一支摇滚乐队的问题被搁置一旁。
黄石和叶福福相识后,两人经常通信。叶伟甫记得,1987年4月,他收到黄石的来信,信中提到上海电视台台长王国平正准备拍摄《五四》故事片《青春颂》,缺少原创歌曲。黄石问叶福福是否想试试。两周后,叶甫交出了六首歌。王国平从艺术学校找了一些中学歌手来唱歌,叶福福邀请朋友周子峰弹电吉他。在电视台的办公室里,这个团队组成了第二代"太阳伴侣"。可以说,正是黄石的信催化了"太阳同伴"的重组。黄石还向叶福福介绍了他在《上海文化艺术新闻》的同事曹晓磊。《太阳同伴》后来有一首名曲《勃拉姆斯》,曹晓磊填词。
石锡生最近在翻阅日记时发现了黄石给我的一封旧信,上面写着:"送两张《太阳伴侣》演出的门票,期待来。请注意日期。信上的日期是6月2日,邮戳的日期是1988年6月8日,信上还包含两张票根,显然是石锡生一行看完演出后故意收集的。根据票根正面和背面印制的信息,《太阳伴侣》于1988年6月9日19:30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特别演出,票价为八角形。
考虑到上海第一代摇滚乐队都没有正式录音,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的说法,那封带有票根的信是重要的物证,从中可以窥探黄石的经纪人的角色。
在周子峰的记忆中,"太阳同伴"从1987年4月改组,到1988年7月暂停活动,中间几轮校园巡游,对外工作几乎都是黄石在张珞,因为是自愿劳动,不算特工,但实际作用只是多了很多。他记得第一场演出是在交通大学,他使用的两件单件套效果器是黄石从上海舞蹈剧院借来的。黄石的同事曹晓磊,因为有做戏的经验,会到现场帮忙设计灯光。黄石有时会调整曲调并打印歌词以供现场分发。他甚至帮助乐队定制了一些广告衬衫,以扩大其影响力,目前有一件幸存的衬衫,正面印有三行:"太阳伴侣"/太阳研究员/现代城市民谣歌唱组。
"伴侣太阳"是民歌还是摇滚乐?曹晓磊在1987年10月16日的《上海文化艺术报》上留下了证据,他为《太阳同伴》写的验尸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它突然变成了一首歌,穿过电吉他和爵士鼓的强烈声音......这首歌是在办公室里构思的,在短短几天内在上海交通大学礼堂演出,它预示着一个年轻的摇滚歌唱团体的巨大能量。"
那些歌呢?黄石经常邀请媒体朋友听现场,他把这种行为称为嘘声。经过一连串的风风雨雨,"太阳同伴"去地块大厅表演了一个拼盘,上了一次收音机,这是一个高光时刻。乐队对原有清风的坚持感动了大学生,但却无法让上海的唱片公司和主流媒体睁大眼界。1988年7月,叶福福因肺结核住院,没有主脑的"太阳伴侣"无法被推开。
但黄石公园仍然渴望用摇滚乐点燃一把火。他之前计划的一个大项目终于在1988年7月中旬达成了某种共识。我在石曦生的日记中看到两页的分钟,左上角写着"7.14",应该是指7月14日,右边是"中国摇滚音乐节"。当时他们想在上海举办摇滚音乐节,其中包括上海电视台、文卫埠、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文艺报、《劳动日报》和《星报》在内的"大世界"节目组,并提议邀请近20组艺术家,包括崔健、ADO乐队, 侯德健、程琳、新航歌唱团、刘欢、张丹尼尔、王迪、孙国庆、田震、秦勇、张玲和《五月天》(本五一天不是台湾乐队五月天之后的五月天),阵容极为强大。另一个更能支持策划者专业视野的细节,他们打算聘请的调音师是金少刚,他是一位金牌音响工程师,后来因《中国之声》而出名。
黄石记得自己在北上之前打开了一封邀请函,组织者盖章。当时,石锡生也想去北京参加第二届上海电视节,于是两人飞往京城。翻阅石锡生的日记,飞往北京,拜访张丹尼尔,都发生在8月12日。张勇是当时毛阿敏的经纪人,毛阿敏是电视节的特邀嘉宾。石锡生谈完生意,用手做了一个采访。他和黄石出差时住在文汇波北京办公室,拜访了八天的摇滚名人,后来为《上海文化艺术报》发表了三篇采访。石锡生写了丹尼尔·张,黄石写了侯德健、崔健。
拜访崔健的事情充满了曲折,而他早些在上海的时候,指挥曹定已经帮忙打招呼了。但当我到达北京时,我从未见过崔健。他正忙于录制专辑《No More Cover-up》(后来更名为《Rock on the New Long March Road》)。黄石打电话接听崔健的母亲或哥哥,直到8月15日,他们才约好第二天见面。会谈的内容可以在黄石的文章《崔健不再是'无'(1988年9月30日,第二版)中找到,该文章揭示了此行的结果:"他说他对自己录制的一些东西不满意,他不得不拆掉它重新开始,所以他无意接受任何邀请,直到磁带完成, "没有欲望和体力"。"
周小虎给石锡生的信中,包含了崔健表现的两个底片
据黄石介绍,崔健曾承诺在录制专辑后到上海演出,包括出场费、现场设备等细节。崔健还给黄石一个建议:如果现场的音响设备不太硬,可以在舞台上挂一些布条,开始吸音效果。这些细节,石锡生现在完全记不起来了,如果不是日记,他甚至不会忘记那场演出。可以肯定的是,黄石公园利用摇滚音乐节放火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对性能的认可在上海已经磨砺了很久,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遵循。
1989年7月,叶简明卷土重来,沉寂了整整一年的《太阳同伴》刻意重启。此时,张光天已经出狱,但他和叶福福在音乐观念和人生价值观上存在分歧。张光天在自传中写道:"如果我离开乐队,对别人有好处,那我就完蛋了。带着保留意见,我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我没有对原因说一句话。1989年冬,叶亦福携新阵容"太阳同伴"在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特别演出。张光天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一场音乐会,然后北上开始了吟游诗人的歌唱生活。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一些抑郁的人选择出国,有的等待改变。
看着周围的人继续逃跑,黄石一开始并不同意。他仍然可以留在上海,他选择保持沉默。
1990年初,石锡生率先结束冬眠,近半年时间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他谈到了月初来自广州的"新空气"乐队对上海乐坛的影响。演出前一天晚上,有很多上海歌手坐在黄埔体育馆,音乐学院的几名学生也来摸电子合成器。在场的所有'玩摇滚'伙伴都羡慕这些让音效惊天动地的广子......"
焦虑在圈子里蔓延:"当北方吹'西北风',南方吹'新风'的时候,上海在做什么?更糟糕的是,北京在2月份又举办了一场"90现代音乐会"。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上海,突然意识到,这就像崔健蜷缩着裤子唱着《什么都没有》。
黄石忍受了几个月,终于以自己的身份成为了上海石的保姆。在1990年4月20日的一篇报纸文章中,他写道:"虽然上海乐坛一直想追随北京,但最好从中学习,但北京从事摇滚乐的朋友已经引起发烧和出汗,上海甚至打不喷嚏。"
自嘲后,他介绍了上海三支乐队"黑蝙蝠"、"蓝森林"和"太阳伴侣"的近期情况,提到了"单身汉"乐队,然后开始思考上海的摇滚乐最终将如何被上海乐坛所接受。他的回答是"需要在自己的处境中进一步突破"。这其实和说的不一样,但当时上海媒体很难读到有人在担心这些事情,甚至《视听世界》都在回避。不过,《视听世界》将定期举办沙龙活动,邀请各方媒体朋友畅所欲言,一度,沙龙看到了一瘸一拐的上海音乐现场。许多人突然感到一种使命感。这时,李素友已经在为上海乐坛规划一个重点项目,一场体育馆级别的摇滚表演。他后来成立了组委会,参考了后来印在演出节目单上的顺序,石锡生是组委会的第三人,黄石是第四人。黄石首先把演出的事情告诉了叶福福,这一次,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敞开心扉,联系起来,这一次,上海各地的摇滚乐队挤在一起热身,渴望突破一个事件。
在《上海文化艺术报》5月11日刊上,石锡生写道:"说到上海,一时之间能谈的只是,七个自由团体歌唱团体已经开始开展促进交流的活动。可以看出,筹备行动已于5月初开始。
李素友记得,"新开发项目"这个名字其实来自浦东,这是媒体在报道浦东发展时经常使用的。黄石还赋予它另一个意思:"希望能培养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新人新歌新乐队的新感觉。"
6月2日下午,"新发展"在云峰不眠城八楼大华歌舞厅举行彩排,九支乐队参加。排练留下了一批照片,从中可以看到舞台上方挂着两行的红布条,第一行是"'新发展'上海现代歌唱团体第一展",第二行是"视听世界沙龙"。原来,这只是一场试训赛。
李素友咨询了黄石、石锡生,选出了六支乐队:"特别混音"、"重点项目"(原作《太阳伴侣》)、《2/4》、《电铁》、《女人》和《单身汉》。《太极光》没有参加评选,而是进入了最终的演员名单。"太极光"和"特殊混合"是为这次表演而形成的。《单身汉》终于为这次演出的原创作品留存了下来。"太阳伴侣"甚至为这个节目改了名字。对于官方演出的设备,李素友计划借用金武林去问他在沈阳的朋友,然后用绿皮火车运到上海,然后把卡车转移到火车站去取车。
从这些拼凑的细节,从场景效果来看,黄石闻到了临时拉山的气味。不过,他和石锡生在战场上依然倡导:"这些歌唱团体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已经成为音乐界不可忽视的力量。耐人寻味的是,这篇现场报道在笔者的签名上动了几下手脚,黄石用笔名"于谦",石锡生签了真名"张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岩石"这个词并没有出现在这篇数百字的文章中,没有出现过一块石头。
摇滚乐总是有一股水,李素友记得,演出的大幕拉开的时候,轰鸣声很大,会场的保安同志们站不起来,冲到他身边嘀咕道:"嘿,李老师,侬在搞摇滚乐。李素友想笑,有点紧张。幸运的是,在黄埔体育馆(7月29日、14:30、19:30、7月30日、19:30)举行的"新发展——'90上海现代歌唱团体首演"三场演出获批,安保已经不复存在。
纵观"新开发"节目列表,表演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青,他今年担任《奇异故事》的导师,灯光执行者是小丽和(笔名小鸭,曹晓磊),他后来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了灯光。当然,这些亮点与摇滚乐无关,这种错位感和挫败感在参展名单中也模糊不清:"2/4"乐队李泉和安东在流行音乐上很受欢迎;Ah Yan("单身汉"乐队)是广播之家;徐凤霞("女子"乐队)是1991年在德国旅行后,跨越民间音乐和自由爵士乐的成功之路。看来,那些参与过"新发展"的人物,他们未来的成功大多发生在摇滚乐领域之外,
"90现代音乐会"在北京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上海在几个月后也做了类似的壮举,媒体圈也很安静。观众的反响也不够热烈。李素友拉着王安义去看,诗人孙小刚也在现场。三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那天晚上时,孙小刚说:"哦,哟,这完全是地下表演,我不知道这些人在舞台上唱什么,他们听不到一句歌词。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李泉的翻唱还可以,因为《就在这儿等》这首歌在当时很受欢迎,观众很喜欢。孙梦进看了60%左右的出席率,还提到李权翻唱的理查德·马克思得到了很多掌声。这些掌声对于台前后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刺耳,也许当时观众中的大多数观众都误以为是抱着看娱乐片的心态看了一部不成熟的艺术片。找一些《90现代音乐会》的音像资料,回忆文章,看看北京观众的反应,就知道"上海没有摇滚乐的土壤"这句话在1990年是有道理的。
黄石说:"'新发展'现在看起来是一个里程碑,看似不起眼,但当时,内外圈并没有觉得那么了不起——幼稚、不成熟。他不习惯金舞麟领衔的"特殊混音"乐队,不喜欢他们疯狂地在舞台上甩长发的公式。"显然这是上海摇滚的一个特殊场景,我们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东北乐队落下帷幕。所以他没有完成第二场比赛并退出。李素友选择支持"特殊混合"。他安排东北乐队的结局有两个原因。一是"Special Mix"是七支参赛乐队中最成熟的,摇滚乐迷最为积极;其次,演出的音响设备由金舞麟和他的朋友们提供。
上海乐队的表现如何?石锡生在7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晚上的演出还是不错的,出乎意料的是,倪先生来到上海看演出。李素友的台湾朋友倪先生带来了一台小型摄像机。这个倪先生的另一个身份与滚石唱片有关,大陆乐迷后来称他为"倪生",或者直接叫他的名字——倪崇华。倪崇华的"振岩社"签下了林强、吴白、张振月。"新发展"期间,倪崇华拍了一些后台图片,回到台湾后,齐秦被吓坏了:"为什么上海人玩摇滚乐,还读着木板?"我向周子峰询问了木板的细节,他不为所动。
8月1日,倪崇华再次出现在石锡生的日记中:"倪先生是客人。无法确认李泉是否出席了会议,但历史告诉我们,李泉后来与Magic Rock Records签约,是由倪先生介绍的。也许是继承了这些知识,倪崇华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书,李泉也投了一篇文章,其中一些证实了周子峰的记忆。
周子峰记得,在《新发展》正式演出之前,安东和李泉发生过争执,李泉被迫独自上台。在场的另一位人士回忆说,当时安东有点在舞台上吓坏了,结果李泉的翻唱歌曲和"单身汉"乐队的表演被绑在了整个场景中最没有摇滚的两个时刻。李泉在倪崇华的书中解释道:"他觉得我们的电子音乐会淹没在摇滚乐声中,坚持拒绝上台,果然,演出当天就消失了,之前准备的曲目无法使用,我只能上台演奏钢琴独奏和独唱, 这真的很不舒服。"
1990年夏天,1980年代的上海摇滚像许多学生一样通过了高考。"失败。"石曦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番话,包括他自己整个1980年代的宣传工作,都成了无声片中的呐喊。
"在上海,真正有创造力和才华的人太少了。这就是黄石公园剖析问题的方式。然而,他没有心思再去想它了。1990年秋天,他想到了出国。签证获得后,他辞去了在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的工作。在飞往加拿大之前,黄石并没有特意要求石锡生辞职,只是打了个电话交接作品,告诉他如果还想写稿,可以投稿谁。石锡生回应了,但后来没有为摇滚做任何更多的事情。他继续为许多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后他将自己视为艺人。
《上海文化艺术报》于1993年10月更名为《上海文化报》,2000年6月停刊,四个月后复活,诞生了2000年代著名的《上海一周》。那一年,石锡生又见到了倪崇华。倪先生给了他一份"音乐家问卷"。对应北京的《中国火》,滚石唱片打算在上海做一档《中国海》节目,李泉是计划中要签约的歌手。
也是在那一年,黄石悄悄地回到了上海,不是回到传媒行业,而是没有广告和印刷,后来在一家建了豪宅的上市公司担任艺术总监。石锡生也投身于房地产行业,不仅是推动摇滚乐的先行者,也终于做出了当之无愧的老洋房投资先锋的表现。他偶尔会写一篇小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外滩西》上,勾勒出上海老平房的传说。
2018年6月,石锡生在推特上走访了常熟路100弄10号的老楼,提到上海文艺报社的黄石曾经在三楼工作,每周要去一两次投稿或取报纸。这条推文引起了黄石公园同事的评论。就这样,两位二十八年没有见过面的老摇滚乐手重新找到了联系,几天后,在一家咖啡馆里,1990年的那个摇滚夏夜又回来了。
黄石一直专注于绘画,近年来主要创作上海主题的油画。在他的工作室和书房里,让他回忆起80年代的摇滚乐,其实是相当矛盾的,摇滚乐在那个房间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石曦生相当豪华的工作室里,不和谐的感觉更是浓厚。采访结束后,黄石指着他最近的一组画,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什么共同点?在他的每幅画中,都隐藏着一位伟人。我想到了英国乐队日本的专辑封面,新裤乐队的恶搞,黄石之前说过的话,在1980年代的中国,摇滚乐在绘画中找到了另一个叛逆的支点,我想起了从未发表过的崔健的歌词《我们不应该说那么多》:
分手,我们每个人都不厌其烦
聚在一起,无休止地交谈
据说前心在背面
吐星变成河流
心如天空一样广阔
手和脚一天萎缩
舌下没有不被理解的东西
但一开始就很令人兴奋
眼睛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火火
当我们分手时,我们哭了,哭得寂寞而孤独
火被狂热地燃烧着
在寂寞中,没有勇敢的行动
我们不多说
我们应该真实地生活
当我们说话时,我们来到餐桌旁
吃和吃更快乐
据说生活是多彩的
据说时间像水一样流动
你和我是世界上唯一不傻的人
虽然你仍然是你或我
虽然你有一个不死的妻子
虽然我甚至不敢碰女孩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