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家里的垃圾桶里有一个芯片,每次扔垃圾,乡镇的'智慧系统'都会根据芯片记录的家庭信息,向乡政府报告垃圾的重量和分类和积分,评分会在乡政府电子屏幕上公布。福建省宁德市淍戎县肇中乡的村民没想到,他们通过垃圾与"物联网+"接触。

摄影:Wu Lin 在 The Township of The House
肇中乡位于沧荣县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辖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395人,1178户。近年来,针对行政村"人口少、垃圾量少、乡镇近"的特点,寨中乡探索了适合区域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将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增强群众"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覆盖生活垃圾处理、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的前端、中部、末端的农村生活垃圾全链条治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中来。
技术助力智能管理
每天早上,乡镇的专职垃圾分拣员会开着一辆智能小型垃圾回收车沿着门的线挨户收集垃圾,村民们只需要把装有薯条的干湿垃圾箱放在称重的地方,车载"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称重,村民的垃圾分类、重量等数据就会传送到家乡乡镇积分平台进行记录, 综上所述,村民拿到的"家积分"可以兑换纸巾、毛巾、牙刷等小商品。
专职垃圾分拣员正在操作车载"智能系统"陈传海摄影
"有了这个'智能系统',除了节省人力外,还形成了室内垃圾分类、垃圾收集数据实时回传的闭环运行过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垃圾收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据介绍,扎中乡4台垃圾分拣员每天定期驾驶智能小型垃圾回收车,对村民干湿桶中的垃圾进行鉴定、称重和回收,并将其运到智能分类垃圾亭进行分类处理。目前,乡镇转运的垃圾量已从原来的150吨/月减少到80吨/月,垃圾转运量减少了近一半,绝大多数减少的部分变成了有机肥。
宣传导致提高认识
随着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完善,垃圾分类意识如何才能深深扎根于人心中?对此,寨中乡也有自己不错的方法,乡镇通过编排的《三句半》、快板、情景喜剧等小板凳宣传节目,在群众集中的文化公园、休闲广场等场所进行集中宣传;通过视频、一封信、一段普通话、一段加罗荣,把"会烂,不会烂"、"猪不能吃"等"土硬核"垃圾分类技巧教给村民。
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图片来源:郑晨英
同时,乡镇中心学校实行"小手握大手"垃圾分类和积分交流宣传,辐射带动家长、邻居、朋友对垃圾进行分类,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时尚氛围日益浓厚。目前,乡镇9个村900余名村民参与实施垃圾分类和回收行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村民群众参与率达到85.5%。
因为情况打扮"美丽"的环境
随着垃圾分类逐步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寨中乡还将"家点"的覆盖面扩大到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改善、主要街道严格管理等指标,进一步强化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2021年,农村组织组织的13项"清洁家居"活动,如自愿清洁、捡垃圾、小广告清除等活动受到热烈欢迎。除了道路和坑塘上的垃圾被清理和捡起外,挂在树上并丢弃在茶园里的白色垃圾也一个接一个地清理干净。
据统计,村民的垃圾回收等工作积累了188.2万点兑换积分,有效调动了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改善乃至农村治理的积极性,居民成为人居改善的受益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摄影:魏发松
如今,山头硒锌工业馆、醉美茶园观景台、"梦西平"等景区相继改缮,成为乡镇的热门打卡点,仅在"家孝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五一节",就成功吸引了500多位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创作, "硒锌保健孝在家"的理念正在引领着乡镇特色家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