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家裡的垃圾桶裡有一個晶片,每次扔垃圾,鄉鎮的'智慧系統'都會根據晶片記錄的家庭資訊,向鄉政府報告垃圾的重量和分類和積分,評分會在鄉政府電子螢幕上公布。福建省甯德市淍戎縣肇中鄉的村民沒想到,他們通過垃圾與"物聯網+"接觸。

攝影:Wu Lin 在 The Township of The House
肇中鄉位于滄榮縣東南部,距縣城32公裡,轄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395人,1178戶。近年來,針對行政村"人口少、垃圾量少、鄉鎮近"的特點,寨中鄉探索了适合區域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将農村垃圾處理作為增強群衆"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形成覆寫生活垃圾處理、分類收集、分類處置的前端、中部、末端的農村生活垃圾全鍊條治理模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人居環境的改善中來。
技術助力智能管理
每天早上,鄉鎮的專職垃圾分揀員會開着一輛智能小型垃圾回收車沿着門的線挨戶收集垃圾,村民們隻需要把裝有薯條的幹濕垃圾箱放在稱重的地方,車載"智能系統"就會自動稱重,村民的垃圾分類、重量等資料就會傳送到家鄉鄉鎮積分平台進行記錄, 綜上所述,村民拿到的"家積分"可以兌換紙巾、毛巾、牙刷等小商品。
專職垃圾分揀員正在操作車載"智能系統"陳傳海攝影
"有了這個'智能系統',除了節省人力外,還形成了室内垃圾分類、垃圾收集資料實時回傳的閉環運作過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垃圾收集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據介紹,紮中鄉4台垃圾分揀員每天定期駕駛智能小型垃圾回收車,對村民幹濕桶中的垃圾進行鑒定、稱重和回收,并将其運到智能分類垃圾亭進行分類處理。目前,鄉鎮轉運的垃圾量已從原來的150噸/月減少到80噸/月,垃圾轉運量減少了近一半,絕大多數減少的部分變成了有機肥。
宣傳導緻提高認識
随着基礎設施和裝置的完善,垃圾分類意識如何才能深深紮根于人心中?對此,寨中鄉也有自己不錯的方法,鄉鎮通過編排的《三句半》、快闆、情景喜劇等小闆凳宣傳節目,在群衆集中的文化公園、休閑廣場等場所進行集中宣傳;通過視訊、一封信、一段國語、一段加羅榮,把"會爛,不會爛"、"豬不能吃"等"土硬核"垃圾分類技巧教給村民。
志願者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圖檔來源:鄭晨英
同時,鄉鎮中心學校實行"小手握大手"垃圾分類和積分交流宣傳,輻射帶動家長、鄰居、朋友對垃圾進行分類,生活垃圾"幹濕"分類的時尚氛圍日益濃厚。目前,鄉鎮9個村900餘名村民參與實施垃圾分類和回收行動,實施垃圾分類的村民群衆參與率達到85.5%。
因為情況打扮"美麗"的環境
随着垃圾分類逐漸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寨中鄉還将"家點"的覆寫面擴大到志願服務、人居環境改善、主要街道嚴格管理等名額,進一步強化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2021年,農村組織組織的13項"清潔家居"活動,如自願清潔、撿垃圾、小廣告清除等活動受到熱烈歡迎。除了道路和坑塘上的垃圾被清理和撿起外,挂在樹上并丢棄在茶園裡的白色垃圾也一個接一個地清理幹淨。
據統計,村民的垃圾回收等工作積累了188.2萬點兌換積分,有效調動了村民積極參與農村人居改善乃至農村治理的積極性,居民成為人居改善的受益者、參與者和建設者。
攝影:魏發松
如今,山頭硒鋅工業館、醉美茶園觀景台、"夢西平"等景區相繼改繕,成為鄉鎮的熱門打卡點,僅在"家孝文化節"期間舉辦的"五一節",就成功吸引了500多位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創作, "硒鋅保健孝在家"的理念正在引領着鄉鎮特色家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