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那不得不提“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中欧阳询、虞世南分别以“欧体”、“盛唐之风”在业界享有盛名,而褚遂良则是以传世墨法《雁塔圣教序》自成一体。今天我们就着重了解一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局部
《雁塔圣教序》与唐高宗的故事
《雁塔圣教序》此碑分两部分,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左右对称,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由右而左写刻,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下碑为序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文,由左而右刻写。
唐高宗
永徽四年(653),唐高宗李治听从玄奘法师的建议,在大慈恩寺建立大雁塔,用于保存诸多佛家典籍和贵重物品。塔身建成后,又将两块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的石碑镶嵌于大雁塔塔基南门门洞两侧。
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上窄下宽呈梯形,碑座为刻有图案的方形。碑高337.5厘米,碑身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两碑共计1463字,其中序共21行,行42字,正书,隶额,记共20行,行40字,正书。
褚遂良何人也?
《雁塔圣教序》新城域褚遂良成熟时期,也是最能够代表褚遂良楷书的作品,整幅作品观之,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褚遂良,了解他的故事。
褚遂良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条件优越。其父褚亮(560—647)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之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座,莫不推善”。可见,他的天赋在小的时候就展露无疑。
褚遂良画像
褚遂良曾经和虞世南一起共事于晋王杨广府,与欧阳询共同执掌隋朝礼仪制度,后入秦王府任文学馆学士,成为唐朝“开国资深元老”。在其父朋友圈的影响下,褚遂良自幼受魏徵、长孙无忌、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影响,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儒学传》称他“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褚遂良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容南北。虞世南是褚遂良的舅父,欧阳询是其父好友。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宏文馆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欧阳询教授楷法”,次年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置书学博士教授书学。褚遂良当时任图书缮写秘书郎,书风必然会受到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即唐张怀瓘《书断》所谓的“服膺虞监”。李嗣真《书后品》还曾说褚遂良“受之于史陵”,虽然史陵的书法早已无处可寻,但《书断》曾说“(史陵书)亦有高古,伤于疏瘦”,这与褚遂良书法的疏瘦劲练有相似之处。
贞观十三年(639)起,褚遂良开始对唐太宗收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进行一一鉴定,并编纂《右军书目》。《右军书目》的编纂不仅为后人研究王羲之书法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其本人也在鉴定和编写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二王”以虚运实、化实入虚的行法,最终形成了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将力和美、骨与韵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被刘熙载称之为“唐之广大教化主”。
《雁塔圣教序》到底好在哪里?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书后六年即去世,被称为老年褚遂良的“神来之笔”。
《雁塔圣教序》局部特写一
整幅作品行云流水,且空而不虚,瘦而不弱,充满了空灵内秀之气。在字的结体方面,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大量使用弧线,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更加柔和委婉,增加了一咏三叹的情调。笔法方面,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充满了节奏的跳跃,或快或慢,有条不紊,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可谓唐代楷书之“开山之作”。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局部特写二
直到现在《雁塔圣教序》影响也巨大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
《雁塔圣教序》笔法图解
薛稷的书法,师承欧、虞、褚三家。他的外祖父魏征是太宗时期的名臣,家中也收藏了许多名家的书法墨迹,其中以虞世南、褚遂良二人的墨迹居多,因此薛稷可以日夜观摩这些作品,进而刻意追求摹写,废寝忘食,最终学成,名满天下。在其留存至今的作品中,《信行禅师碑》可以算得上是其楷书代表作了。
《信行禅师碑》是薛稷书法由学虞世南继而转向褚遂良的一种体现。《信行禅师碑》明显地汲取了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其瘦长劲挺的字形结构安排特点,抑或是碑中提按笔法的运用,以及整体的虚实布白,皆可以看到《雁塔圣教序》的影子,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唐张怀瓘云:“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作为开启初唐书势门户的代表褚遂良,其书法自然深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追随其劲练舒逸风格的亦不在少数,魏栖梧便是其中之一。
魏栖梧,其书法主要学习褚遂良,其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善才寺碑》。此碑字迹较为匀称,笔势上圆劲流丽,结字方正严谨、纵逸灵动,开合自然,精气十足。碑中横竖等基本笔画与《雁塔圣教序》中极为相似,在用笔上,亦是学习褚体风貌,善用行书笔意使得字态灵动活泼。字形瘦劲,线条刚健凝练,极具褚体特色,传承并发展了褚遂良宽姿绰约的书法风格。
北宋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同样是学习《雁塔圣教序》追随者中的一员,而他更是在学习褚的基础上创造了瘦金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有提到米芾书法主要出自褚遂良。清代的赵世骏也是《雁塔圣教序》的追摹者,其临摹的《雁塔圣教序》,字形准确,意蕴丰足,算得上是一件临摹佳品。
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雁塔圣教序》仍然被书法专业的师生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奉为经典法帖,在今天的书法展赛中我们还能看到取法《雁塔圣教序》的作品。可以说,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从其问世以来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便从未间断过,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该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