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如果要論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書法家,那不得不提“初唐四大家”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中歐陽詢、虞世南分别以“歐體”、“盛唐之風”在業界享有盛名,而褚遂良則是以傳世墨法《雁塔聖教序》自成一體。今天我們就着重了解一下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雁塔聖教序》局部

《雁塔聖教序》與唐高宗的故事

《雁塔聖教序》此碑分兩部分,兩碑碑額、碑文書寫方向左右對稱,共1463字。上碑為序碑,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由右而左寫刻,表彰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往返經曆十七年,回長安後翻譯佛教三藏要籍的情況;下碑為序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李治撰文,由左而右刻寫。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唐高宗

永徽四年(653),唐高宗李治聽從玄奘法師的建議,在大慈恩寺建立大雁塔,用于儲存諸多佛家典籍和貴重物品。塔身建成後,又将兩塊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的石碑鑲嵌于大雁塔塔基南門門洞兩側。

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上窄下寬呈梯形,碑座為刻有圖案的方形。碑高337.5厘米,碑身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兩碑共計1463字,其中序共21行,行42字,正書,隸額,記共20行,行40字,正書。

褚遂良何人也?

《雁塔聖教序》新城域褚遂良成熟時期,也是最能夠代表褚遂良楷書的作品,整幅作品觀之,字型清麗剛勁,筆法娴熟老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褚遂良,了解他的故事。

褚遂良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條件優越。其父褚亮(560—647)是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于心,喜遊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仆射徐陵。陵與之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座,莫不推善”。可見,他的天賦在小的時候就展露無疑。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褚遂良畫像

褚遂良曾經和虞世南一起共事于晉王楊廣府,與歐陽詢共同執掌隋朝禮儀制度,後入秦王府任文學館學士,成為唐朝“開國資深元老”。在其父朋友圈的影響下,褚遂良自幼受魏徵、長孫無忌、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影響,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儒學傳》稱他“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暢本源”。

褚遂良的書法博采衆長、相容南北。虞世南是褚遂良的舅父,歐陽詢是其父好友。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宏文館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歐陽詢教授楷法”,次年在國子監設立書學,置書學博士教授書學。褚遂良當時任圖書繕寫秘書郎,書風必然會受到虞世南、歐陽詢的影響,即唐張懷瓘《書斷》所謂的“服膺虞監”。李嗣真《書後品》還曾說褚遂良“受之于史陵”,雖然史陵的書法早已無處可尋,但《書斷》曾說“(史陵書)亦有高古,傷于疏瘦”,這與褚遂良書法的疏瘦勁練有相似之處。

貞觀十三年(639)起,褚遂良開始對唐太宗收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進行一一鑒定,并編纂《右軍書目》。《右軍書目》的編纂不僅為後人研究王羲之書法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其本人也在鑒定和編寫過程中,逐漸領悟到了“二王”以虛運實、化實入虛的行法,最終形成了剛柔并濟、清朗秀勁、英俊潇灑、将力和美、骨與韻融為一體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産生了極大的影響,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被劉熙載稱之為“唐之廣大教化主”。

《雁塔聖教序》到底好在哪裡?

《雁塔聖教序》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書後六年即去世,被稱為老年褚遂良的“神來之筆”。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雁塔聖教序》局部特寫一

整幅作品行雲流水,且空而不虛,瘦而不弱,充滿了空靈内秀之氣。在字的結體方面,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型,大量使用弧線,使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更加柔和委婉,增加了一詠三歎的情調。筆法方面,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充滿了節奏的跳躍,或快或慢,有條不紊,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可謂唐代楷書之“開山之作”。

唐張懷瑾評此書雲:“美女婵娟似不輕于羅绮,鉛華綽約甚有餘态。”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婵娟,神态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将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雁塔聖教序》局部特寫二

直到現在《雁塔聖教序》影響也巨大

《雁塔聖教序》引領大唐楷書新格,書法史上褚遂良是以被重重地書上一筆。初唐三家——歐、虞、褚并稱書壇,但真正地開啟唐代楷書門戶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屬,特别是《雁塔聖教序》更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

唐代楷書的“開山之作”是哪一個碑刻?

《雁塔聖教序》筆法圖解

薛稷的書法,師承歐、虞、褚三家。他的外祖父魏征是太宗時期的名臣,家中也收藏了許多名家的書法墨迹,其中以虞世南、褚遂良二人的墨迹居多,是以薛稷可以日夜觀摩這些作品,進而刻意追求摹寫,廢寝忘食,最終學成,名滿天下。在其留存至今的作品中,《信行禅師碑》可以算得上是其楷書代表作了。

《信行禅師碑》是薛稷書法由學虞世南繼而轉向褚遂良的一種展現。《信行禅師碑》明顯地汲取了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其瘦長勁挺的字形結構安排特點,抑或是碑中提按筆法的運用,以及整體的虛實布白,皆可以看到《雁塔聖教序》的影子,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唐張懷瓘雲:“書學褚公,尤尚绮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

作為開啟初唐書勢門戶的代表褚遂良,其書法自然深得後人的推崇和喜愛,追随其勁練舒逸風格的亦不在少數,魏栖梧便是其中之一。

魏栖梧,其書法主要學習褚遂良,其留存下來的作品隻有《善才寺碑》。此碑字迹較為勻稱,筆勢上圓勁流麗,結字方正嚴謹、縱逸靈動,開合自然,精氣十足。碑中橫豎等基本筆畫與《雁塔聖教序》中極為相似,在用筆上,亦是學習褚體風貌,善用行書筆意使得字态靈動活潑。字形瘦勁,線條剛健凝練,極具褚體特色,傳承并發展了褚遂良寬姿綽約的書法風格。

北宋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同樣是學習《雁塔聖教序》追随者中的一員,而他更是在學習褚的基礎上創造了瘦金體。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有提到米芾書法主要出自褚遂良。清代的趙世駿也是《雁塔聖教序》的追摹者,其臨摹的《雁塔聖教序》,字形準确,意蘊豐足,算得上是一件臨摹佳品。

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雁塔聖教序》仍然被書法專業的師生和廣大書法愛好者奉為經典法帖,在今天的書法展賽中我們還能看到取法《雁塔聖教序》的作品。可以說,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從其問世以來對中國書法發展的影響便從未間斷過,在書法曆史的長河中該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鳳凰新聞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