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吉林省九台县(今长春市九台区),一名汉姓青年即将从该县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在课程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去农村探望村民的家人。这次访问的目标是在距离县城20公里的一个自然村落里,有50或60户家庭。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年轻人拿起他的挎包,早早出发,挨家挨户去看望穷人和穷人。黄昏时分,只剩下五个家庭。东坡一户,北山脚下两户,西坡一户,中间一户,都是草屋。男孩沿着一条土路走着,路上有牛车辙和羊粪蛋。当时是初秋,路右边几片秋叶白菜还没有被覆盖,左边是一片大片玉米地,玉米棒已经从红丝带上跳了出来。在玉米地的前面,有一个小方形矮高粱田。一条短短的羊肠小径从地面向西延伸,以一棵非常古老的弯曲脖子的槐树结束,树下一个更宽的砾石斜坡通向一个草屋,与小径成直角。
绿树成荫,阳光垂坠,光影斑驳。年轻人放慢了脚步,走进院子里。一位40岁的女子打开门,走了出来,迅速欢迎陌生客人进屋。进入西屋,屋内没有像样的家具和陈设,窗户是康,光秃秃的地面,灯泡挂在横梁上,可以说是房子的四面墙。与他参观的大多数农舍不同,他们的墙上贴满了报纸。特别引起这位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注意的是,报纸实际上是用画笔抄袭古诗的。小伙子问女主人是谁把这首诗抄在墙上的。"我的大儿子。"女主人回答。年轻人问:"你的大儿子是做什么的?"
大学去了。年轻人吃了一惊:"大学?大学在哪里?""吉林大学长春。年轻人仔细地看着眼前的农妇:瘦瘦的,苍白的,皱巴巴的,但眉毛很清晰;服装非常普通,甚至打补丁,但相当整洁;忧郁的表情透露出一点毅力和毅力。
可以断言,他走访的五六十户农民家,只有抄录在墙上的古诗被印在脑海里,这或许是他社会调查的唯一"结果"。
毕业后,这个年轻人被分配到县组织部门担任军官。后来,他成为公社(乡)的干部,然后是副书记和秘书。因为他热爱文学,善于写作,善于口才,再加上感情和能力,他一路晋升。
43年后,2018年夏天,韩书记终于见到了抄写古诗的男孩。事态的转折点是,几个月前,他在报纸上读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刺杀骑士指挥官》的翻译,然后打电话给我的一位亲戚,询问我的联系方式。我碰巧在乡下度假,所以我能够见面。毋庸置疑,43年前我们都还很年轻,一个在省城的一所大学学习,另一个在县城的青安班上训练。43年后,我们都是白人,不再是过去的样子。酒桌被点燃了,我有一阵子情绪不知所措。感谢墙上的古诗?感谢看不见的命运?谢谢你的机会?
摘自《读者》第202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