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思光院士诞辰132周年。
著名地质学家李思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皇岗市。新中国成立后,他突破了台湾当局的阻挠,出国几个月后回到了祖国。1950年后,李思光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长等职务。在1950年代中期,他还是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4月29日,李思光病逝世,享年82岁。2009年,李思光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被调动的100名中国人之一。
今天,在李思光生日之际,让我们重温这位科学巨人的传奇人生和家庭。

李思光
拒绝蒋介石
作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李思光也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武昌起义后,他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后来当选为工业部长。1920年,李思光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院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所院士。
早年在北京大学,为了摸清中国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除了教学,李思光还继续研究一种化石。地质学的重大突破从这里开始。北伐战争开始后,北京大学的教学中断。1928年1月,南京政府成立地质研究所,由李思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所长、教授。
然而,由于战争,地质研究所不仅没有供应,而且还不得不移动几次。李思光等人经常带着"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在路上跑来跑去,直到1932年在南京志明寺路办公楼落成,地质研究所终于安定下来。1944年8月,桂林沦陷,李思光逃往重庆避难。在重庆一直仰慕李思光的蒋介石邀请他加入国民党,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但李思光拒绝了:他从事的是科研,不会当校长。
李克强拒绝了蒋介石,提出到重庆大学讲学,最自豪的学生朱森在那里任教,并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李思光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应邀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之后,他开始在国外生活。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中央研究所南京办事处迅速将其地质研究所南下迁。当时也是研究所所长的李思光接到消息,立即给国外的同事发电写信,试图阻止这一举动。在李思光的抵抗和南京地质研究所同僚的努力下,反搬迁斗争取得了胜利。周恩来称赞李思光是一个有骨气和野心的人。
1962年,李思光在北京教授地理信息学
不怕胁迫,他转身回到了新中国
1949年4月初,周恩来请去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郭莫罗给李思光写信,请他尽快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周恩来来说,李四光并不陌生,他们从抗日战争就认识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对周恩来有一种信任感。他曾经对妻子徐树斌说:"我从周恩来先生那里得到最大的感受: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所以当李收到这封信时,他开始回家。
1949年9月,中国政协召开,周恩来提名李思光为政法办公室主任,李思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0月,李思光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就在李思光兴高采烈地等待出发日期的时候,他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告诉他,国民党外交部已命令其驻英国大使发表公开声明,拒绝中国的新提议。否则,李四光将被拘留并送往台湾。迫于这种情况,李思光不得不偷偷带妻子离开英国,调回中国。出访前,他给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郑天玺写了一封信,说永远不做他们要求他做的事,并敦促他看看形势,停止帮助国民党政府做坏事。
李某离开伦敦的消息传回家后,周恩来极为关心李思光旅途的安全。11月15日,他打电话给时任新华社布拉格分社社长的吴文轩,要求安排好保护李思光的回国。"受到反动政府压迫的李思光先生已经秘密离开英国前往东欧,准备回国,请尽量与他联系,"消息说。并首先向捷克当局提供李思光的出入设施进行保护。"
李思光绕过几个国家,坐上一艘开往香港的货船,有一段时间我得不到李思光的消息。有人传言说李思光不会回台湾。周恩来说: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没有回来,一定要给任何困难拖延,指示解放后的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一定要等李四光回来再开张。
1950年6月,李思光终于回到了中国大陆。周恩来访,第一句话就是"你终于回来了!欢迎,欢迎!祖国需要你。"
打破"中国石油贫困理论"论
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中国是贫油",因为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在形成大型油田都是海相地层,所以人们相信只有海相地层才具备产油的条件。中国的大部分地层都是陆相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一个石油贫乏的国家。李思光并不认同这一观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调查,无论是海相形成还是陆相形成,只要有条件的产油和储油地质构造,都可以找到大型油田。
李思光从多年的实地考察中大胆猜测: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质构造与亚亚平原相似,两者都是沉积带地质构造。亚洲平原含有大量的石油,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也应该含有大量的石油。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但"工业血液"——石油非常短缺。1954年,李思光在《从构造看中国石油勘探前景》报告中指出,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是含油量最大的地区。1955年1月,66岁的李思光率队隆冬前往松辽平原东北部进行地质勘查。然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复杂,三年过去了,漫长的勘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宵达丹的研究和昼夜调查,使李思光患上了肾病,中央决定暂时让他去杭州休养。
就在李四光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中央政府突然接到石油勘探前线的报告,一些勘探队同志准备把人口普查队拉到省内,而有的则还坚信李思光的推论,坚持东北平原。
李思光立即推迟了去杭州的计划,回到了他的探险队。这支队伍的长期存在,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干部和年轻人加入,广袤的东北大陆形成了中国第一批石油探测锐兵。
1958年6月,大型高产大庆油田被发现。对此,地质部立即采取行动,向渤海湾及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调兵,之后又修建了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然后地质部调往其他平原、盆地和浅水区继续战斗。
在李思光的具体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打破了"中国石油贫瘠"的结论!1959年9月26日,在石油部门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的努力下,大庆油田通过生产石油创造了历史,摘下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加入共产党,称自己为"像个新生婴儿"
很长一段时间,李思光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因为他觉得条件不够。直到1957年,该党才正式成立。
此前,周恩来曾向李思光提到,这么多年没有向该组织报名入党,李思光说:"在旧社会,我缺乏觉悟,没有加入革命队伍,已经深感羞愧;
但周恩来认为,知识分子现在为党工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李思光可以考虑,和地质部党组、科学院党组负责同志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次谈话,让李思光打消了顾虑。不久,他向党组织申请入党。
1958年下半年,地质部党组书记何昌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金福一致认为,李思光积极要求进步,已经具备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愿意成为他入党介绍人。10月18日,李思光开始填写入党志愿者信。12月22日,中共地质部办公厅第一支部召开支部会议,讨论李思光入党问题。29日,李思光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役党员。
当时,早年的李思光"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人生的新开始"。此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1971年4月29日,李思光去世,在他的床头上发现了一张纸条:"在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我们中国人有野心和力量克服一切科技困难,打开这个巨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用。"
周恩来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科学界的旗帜"。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对李思光评论道:"李思光在旧社会的道路虽然有些曲折,但其人生努力的方向和极致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的科技界、知识界,确实是一面旗帜, 值得党和人民给予这种高度评价。"
编辑:周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