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

作者:海外网

来源:人民日报

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

胡松华(右二)与湖南西部的土家同胞谈论吹乐器的问题。个人资料照片

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

2001年,胡松华(右)探望了80岁的哈扎布,享年80岁。个人资料照片

传记

胡松华,1930年12月生于北京,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前身华闽大学),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合唱团团长、中国交响乐团一级演员。他在大型音乐剧和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独唱,在第一部中国音乐故事片《阿玛》中录制了阿黑的所有歌唱片段,并在原版大型歌剧《阿依古力》中饰演男主角阿沙尔。《赞美诗》、《马铃响玉鸟歌唱》、《太阳在草原上冉冉升起》、《塔吉克牧羊人之歌》、《吉祥的酒歌》等歌曲大受欢迎,并曾获得中国金唱片奖、"五大洲杯"金曲奖40年来首支演唱奖, "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我最喜欢马,因为它们具有毅力和勤奋的性格。一个冬日的午后,胡松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的确,在这位老歌手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马的"痕迹":微信上的名字是"老马",头像用的是一匹老白战马;家里有不同形状的马的雕像;在新完成的画作上,五匹长鬃毛和四蹄的马......

胡松花是一匹马,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音乐界驰骋了七十年。

"书法和绘画是有形的歌曲,歌唱是有声的书法和绘画"

从《千吉德玛》到《赞歌》和《草原旭日》,胡松花演唱过许多流行的蒙古风格歌曲。

胡松花是家里的长子,父亲是老中医、书法家,一心要培养他成为一名画家。从6岁起,他就被送到国子建学习。同时,我请赵孟柱、徐凯、金玉源在家教书,学习了13年。

"向名师学习,他的艺术也精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努力,胡松华在书画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北京市第五中学时,音乐老师马昌辉发现胡松花嗓子好,试图劝说他做《黄河合唱团》的主唱。"不能吃张开嘴的饭菜!"老父亲不同意,胡松花只能拒绝马老师的煞费苦心的安排。

带着"四面八方绘画"的愿望,后来,胡松华背着画笔,坐了一日一夜的火车,来到河北正定,成为华北大学的学生。1949年5月23日,延安文艺论坛七周年演讲,学校文艺团队成立。胡松花被特别指派设计队旗,这是他在解放区的第一幅书法和绘画。除了写口号、办学报,胡松华还出演了歌剧《兄弟姐妹开辟荒原》和独幕剧《粮》《打得好》,生动塑造了八路军连长等人物形象。

"书画是有形的歌声,歌唱是书画的声音",虽然没有实现童年的梦想,但书法绘画仍然是胡松花的一大爱好,每当有人问他养生的方法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只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书三艺, 绘画和歌曲互相帮助,滋养我的气。"

"要唱一首'马背歌',你必须体验马背上的感觉"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照耀着......"一首赞美之歌,胡松花在国内外唱了数千遍,感动了几代人。

这首歌一夜之间诞生了。1964年秋天,大型音乐剧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主要创作者和一些主要演员住在老西苑饭店,日夜奋战。演出前一天晚上,总司令部要求增加一首蒙古音乐风格的男高音独唱歌曲,以增强节日气氛,并伴有舞蹈。

谁将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考虑到胡松华刚从内蒙古草原体验学习回到北京,其次,5年前,他的第一首名歌,蒙古歌曲"Senji Dema",被称为"草原凉珠",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总指挥组和音乐团队负责人石乐蒙, 立刻决定:让胡松花走吧!为此,胡松花一夜之间创造了。黎明时分,这首歌诞生了,并被命名为"赞美诗"。作曲家赵兴达伴奏和乐器,经过三天的紧张排练,这首歌在舞台上通过了评审。

演出临近,胡松花恳求石乐孟同志:"让我的老师哈扎布参加几首《赞美诗》吧!哈扎布钦佩《赞美诗》中新长短键的大胆"联姻",乐于参与其中。

"要唱一首好的'马背歌',一定要体验马背上的感觉,"胡松华说,哈扎布是在内蒙古遇见的,当时胡松花跟着哈扎布系统地学习了古典田园歌曲的长音演唱技巧,学会了在马背上吃草时唱长曲。"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即使是五个晚上也无法创作出赞美诗。"胡松花说。

能够以极大的情感演绎我国各种民族风格的歌曲,而外国戏曲咏叹调依然唱得轻松自在,听过胡松花演唱的人会惊讶:为什么同一首歌唱的是一声,但风格却千变万化?胡松华将其总结为"广泛研究古代和现代中外法律,扎根于边疆,保护元镇"的创造性方法。

几十年来,胡松花深入48个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吃饭、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跳舞,不断吸收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通过多年向老师学习,胡松花掌握了多种传统和民间歌唱技巧,被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歌手"。

同时,胡松花利用此行演出的机会,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巧妙地将国际美声唱法与多民族传统技法相结合。有音乐界人士称赞他"突破了宽广多彩的歌声之路","他强悍的作风、科学的技艺、宽广的表演、久远的歌声,影响了中国两代人"。

"我有责任帮助少数民族的贫穷歌手"

"边疆的生活和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让我唱起了歌,我是各族人民的儿子。1992年,年事已高、无法自筹资金的胡松花,甚至卖掉了父亲留下的院子,开始投资拍摄12集的音乐电视艺术电影《长歌万里》。

一路上,摄制组拍摄了近1万分钟的歌舞画面,展现民族风情,以"千里路歌情"、"高原雪情"、"湘前山寨情"等为主题,生动反映各族群众的声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边疆生活多年的胡松花不时遇到一些有相当歌唱天赋的年轻人,可惜因贫困而无法走出家乡,难以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歌声。2000年,嗓音最好的胡松花毅然离台一段时间,南下珠海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艺术研究室。"我有责任管理一个研究办公室,帮助贫穷的少数民族歌手。"胡松花说。

胡松花白天一对一教学,晚上在珠江岸边散步,交流歌唱技巧,晚上准备教案,1300个昼夜夜,胡松花为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按本授课",并为此倾注了心血。2003年12月10日,《飞鹅》毕业演唱会在广州举行,全场掌声雷鸣般响起。

"战友",这是胡松花给他的情人张曼儒起的名字。无论是拍摄艺术电影,还是办研究室,张曼茹都是坚定的支持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改变。

"她尽力了",2020年5月,爱了奕木60多年的恋人离开了,胡松花依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从马背上摔下来很久的腰伤和静脉曲张还在治疗,但他的工作却没有停止,拍教学片,整理书稿,每天忙到深夜......

只有真情才是最感人的(记者注)

在他当艺人的70年里,歌声越来越宽,歌声越来越大。胡松花的艺术生命力从何而来?它源于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因为他的爱,他将艺术的根深深地植入地球,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精美作品。

因为他的爱,他不断超越自己,虽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但他仍然不停地攀登。他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新人,以回报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还有什么比一首从你心底流淌的歌更令人感动的呢?在那些热气腾腾的歌曲中,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一位老歌手的纯洁之心和民族团结的强烈感情。(记者 石芳)

人民日报 ( 2021-03-19 第6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