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妻民所愛 美民族之美

來源:人民日報

夫妻民所愛 美民族之美

胡松華(右二)與湖南西部的土家同胞談論吹樂器的問題。個人資料照片

夫妻民所愛 美民族之美

2001年,胡松華(右)探望了80歲的哈紮布,享年80歲。個人資料照片

傳記

胡松華,1930年12月生于北京,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畢業于華北大學(前身華閩大學),曆任中央民族歌舞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合唱團團長、中國交響樂團一級演員。他在大型音樂劇和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獨唱,在第一部中國音樂劇情片《阿瑪》中錄制了阿黑的所有歌唱片段,并在原版大型歌劇《阿依古力》中飾演男主角阿沙爾。《贊美詩》、《馬鈴響玉鳥歌唱》、《太陽在草原上冉冉升起》、《塔吉克牧羊人之歌》、《吉祥的酒歌》等歌曲大受歡迎,并曾獲得中國金唱片獎、"五大洲杯"金曲獎40年來首支演唱獎, "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我最喜歡馬,因為它們具有毅力和勤奮的性格。一個冬日的午後,胡松華在接受采訪時說。

的确,在這位老歌手的生活中,到處都是馬的"痕迹":微信上的名字是"老馬",頭像用的是一匹老白戰馬;家裡有不同形狀的馬的雕像;在新完成的畫作上,五匹長鬃毛和四蹄的馬......

胡松花是一匹馬,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在音樂界馳騁了七十年。

"書法和繪畫是有形的歌曲,歌唱是有聲的書法和繪畫"

從《千吉德瑪》到《贊歌》和《草原旭日》,胡松花演唱過許多流行的蒙古風格歌曲。

胡松花是家裡的長子,父親是老中醫、書法家,一心要培養他成為一名畫家。從6歲起,他就被送到國子建學習。同時,我請趙孟柱、徐凱、金玉源在家教書,學習了13年。

"向名師學習,他的藝術也精湛",經過多年的勤奮學習和努力,胡松華在書畫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北京市第五中學時,音樂老師馬昌輝發現胡松花嗓子好,試圖勸說他做《黃河合唱團》的主唱。"不能吃張開嘴的飯菜!"老父親不同意,胡松花隻能拒絕馬老師的煞費苦心的安排。

帶着"四面八方繪畫"的願望,後來,胡松華背着畫筆,坐了一日一夜的火車,來到河北正定,成為華北大學的學生。1949年5月23日,延安文藝論壇七周年演講,學校文藝團隊成立。胡松花被特别指派設計隊旗,這是他在解放區的第一幅書法和繪畫。除了寫口号、辦學報,胡松華還出演了歌劇《兄弟姐妹開辟荒原》和獨幕劇《糧》《打得好》,生動塑造了八路軍連長等人物形象。

"書畫是有形的歌聲,歌唱是書畫的聲音",雖然沒有實作童年的夢想,但書法繪畫仍然是胡松花的一大愛好,每當有人問他養生的方法時,他總是笑着回答:"隻是這麼多年,我一直堅持書三藝, 繪畫和歌曲互相幫助,滋養我的氣。"

"要唱一首'馬背歌',你必須體驗馬背上的感覺"

"英雄的祖國屹立在東方,猶如冉冉升起的太陽照耀着......"一首贊美之歌,胡松花在國内外唱了數千遍,感動了幾代人。

這首歌一夜之間誕生了。1964年秋天,大型音樂劇舞蹈史詩《東方紅》的主要創作者和一些主要演員住在老西苑飯店,日夜奮戰。演出前一天晚上,總司令部要求增加一首蒙古音樂風格的男高音獨唱歌曲,以增強節日氣氛,并伴有舞蹈。

誰将完成這項任務?首先,考慮到胡松華剛從内蒙古草原體驗學習回到北京,其次,5年前,他的第一首名歌,蒙古歌曲"Senji Dema",被稱為"草原涼珠",取得了良好的溝通效果,總指揮組和音樂團隊負責人石樂蒙, 立刻決定:讓胡松花走吧!為此,胡松花一夜之間創造了。黎明時分,這首歌誕生了,并被命名為"贊美詩"。作曲家趙興達伴奏和樂器,經過三天的緊張排練,這首歌在舞台上通過了評審。

演出臨近,胡松花懇求石樂孟同志:"讓我的老師哈紮布參加幾首《贊美詩》吧!哈紮布欽佩《贊美詩》中新長短鍵的大膽"聯姻",樂于參與其中。

"要唱一首好的'馬背歌',一定要體驗馬背上的感覺,"胡松華說,哈紮布是在内蒙古遇見的,當時胡松花跟着哈紮布系統地學習了古典田園歌曲的長音演唱技巧,學會了在馬背上吃草時唱長曲。"如果沒有這些經曆,即使是五個晚上也無法創作出贊美詩。"胡松花說。

能夠以極大的情感演繹我國各種民族風格的歌曲,而外國戲曲詠歎調依然唱得輕松自在,聽過胡松花演唱的人會驚訝:為什麼同一首歌唱的是一聲,但風格卻千變萬化?胡松華将其總結為"廣泛研究古代和現代中外法律,紮根于邊疆,保護元鎮"的創造性方法。

幾十年來,胡松花深入48個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同胞一起吃飯、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跳舞,不斷吸收民族音樂的豐富營養。通過多年向老師學習,胡松花掌握了多種傳統和民間歌唱技巧,被各族人民親切地稱為"我們自己的歌手"。

同時,胡松花利用此行演出的機會,與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巧妙地将國際美聲唱法與多民族傳統技法相結合。有音樂界人士稱贊他"突破了寬廣多彩的歌聲之路","他強悍的作風、科學的技藝、寬廣的表演、久遠的歌聲,影響了中國兩代人"。

"我有責任幫助少數民族的貧窮歌手"

"邊疆的生活和少數民族音樂的豐富營養,讓我唱起了歌,我是各族人民的兒子。1992年,年事已高、無法自籌資金的胡松花,甚至賣掉了父親留下的院子,開始投資拍攝12集的音樂電視藝術電影《長歌萬裡》。

一路上,攝制組拍攝了近1萬分鐘的歌舞畫面,展現民族風情,以"千裡路歌情"、"高原雪情"、"湘前山寨情"等為主題,生動反映各族群衆的聲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邊疆生活多年的胡松花不時遇到一些有相當歌唱天賦的年輕人,可惜因貧困而無法走出家鄉,難以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歌聲。2000年,嗓音最好的胡松花毅然離台一段時間,南下珠海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了一個藝術研究室。"我有責任管理一個研究辦公室,幫助貧窮的少數民族歌手。"胡松花說。

胡松花白天一對一教學,晚上在珠江岸邊散步,交流歌唱技巧,晚上準備教案,1300個晝夜夜,胡松花為這些少數民族學生"按本授課",并為此傾注了心血。2003年12月10日,《飛鵝》畢業演唱會在廣州舉行,全場掌聲雷鳴般響起。

"戰友",這是胡松花給他的情人張曼儒起的名字。無論是拍攝藝術電影,還是辦研究室,張曼茹都是堅定的支援者,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改變。

"她盡力了",2020年5月,愛了奕木60多年的戀人離開了,胡松花依然無法掩飾自己的悲傷。從馬背上摔下來很久的腰傷和靜脈曲張還在治療,但他的工作卻沒有停止,拍教學片,整理書稿,每天忙到深夜......

隻有真情才是最感人的(記者注)

在他當藝人的70年裡,歌聲越來越寬,歌聲越來越大。胡松花的藝術生命力從何而來?它源于他對藝術的無限熱愛。

因為他的愛,他将藝術的根深深地植入地球,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創作出與時俱進的精美作品。

因為他的愛,他不斷超越自己,雖然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但他仍然不停地攀登。他願意做一塊鋪路石,緻力于培養少數民族新人,以回報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還有什麼比一首從你心底流淌的歌更令人感動的呢?在那些熱氣騰騰的歌曲中,我們可以真正感受到一位老歌手的純潔之心和民族團結的強烈感情。(記者 石芳)

人民日報 ( 2021-03-19 第6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