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波恩 - 科隆之国。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曲家。

贝多芬的一生以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以及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为标志。
贝多芬对古典音乐、奏鸣曲风格和交响乐布景结构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被称为"圣乐"和"交响乐之王"。
然而,这些荣誉并没有给贝多芬带来多少欢乐,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生活很悲惨。
貝多芬不幸的來源是他不假思索、酗酒的父親。
贝多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歌手,但他的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喝醉了。
贝多芬的父亲不想提升自己,而是想通过把儿子变成天才来赚钱。
起初,好爷爷能够保护他们的孙子孙女,但是当小贝多芬4岁时,他和蔼可亲的祖父去世了。
年轻的贝多芬失去了他唯一的保护者,他的父亲经常把贝多芬拖到键盘上,迫使他在钢琴前坐了几个小时。
每当小贝多芬弹错了音阶,父亲就生气地打了他一巴掌。
邻居经常听到孩子因为疲倦和疼痛而哭泣和入睡。
不久之后,费菲尔,一个技能不高的旅行音乐家,来到镇上,被带到贝多芬的家里。
像老贝多芬一样,费菲尔经常在外面的酒吧里喝酒,直到午夜,然后回家,把小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开始上课。
疲惫的小贝多芬经常被迫上课直到黎明......
没有快乐童年的小贝多芬,发展出偏执、敏感、害羞的性格。
虽然贝多芬在很小的时候就一点也不开心地学习钢琴,但他仍然无法抗拒自己独特的音乐感。
贝多芬在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贝多芬在10岁的时候,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
12岁的贝多芬经老师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特立独行的贝多芬厌恶宫廷乐队的管束,不通人情世故的他经常得罪人。
贝多芬在17岁的时候,他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
在见到莫扎特之前,贝多芬是惶恐不安的,他犹豫了半天,终于敲响了莫扎特的房门。
"请进。"
屋内传来一阵淡淡的声音。
这时候的莫扎特正在与众多音乐家讨论音乐,对门外的来客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贝多芬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房间,他的一口乡音,证明了自己从乡下来。
"莫扎特先生,我,我是来向您学习音乐的。"
莫扎特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淡淡的说道一一
"你弹几首钢琴曲子吧。"
贝多芬小心翼翼地走到钢琴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十指如跳跃的音符,在琴键上快速地舞动起来。
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的几首钢琴曲子后,立即显出了兴奋的神色,他激动地对屋内的众人地说一一
"请注意,这个年轻人,他将在不久的将来受到全世界的称赞!"
莫扎特答应亲自给贝多芬上课,这让年轻的贝多芬喜悦不己。
可惜这次上课只有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了。
失去妻子的老贝多芬意志更加消沉,终日酗酒,不顾家计。
年轻的贝多芬不得不告别了莫扎特,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了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贝多芬热爱自由,愤恨专制,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音乐之中。
贝多芬在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得知消息的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
不久之后,贝多芬通过他人的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
李希诺夫斯基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他收贝多芬为音乐仆役。
贝多芬有了公爵的支持和帮助,他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
贝多芬创造的音乐旋律时而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花香,时而又如暴风骤雨。
美妙多变的音乐让维也纳人为之动容,为之疯狂。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生机和美丽。
贝多芬虽然在维也纳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他古板高傲的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成名后的贝多芬从来不去巴结任何贵族,他总是昂着头骄傲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贝多芬的狂傲让贵族们对他由欣赏变成了指责。
"这个人真是瞎了!"
贝多芬从来不喜欢被任何人束缚,他喜欢过他想要的生活。
有一次,贝多芬剪掉了一块窗户,以便流通,看看窗外有什么。
贝多芬脾气暴躁,他无法与任何人相处,他继续前进。
性格缺陷使贝多芬不合时宜,并让他失去了很多好机会。
有一次,贝多芬租了一个阁楼,当房东太太在楼下工作时,总会有水滴。
"楼上的房客,不要把水倒在地上。
房东太太抬起头,在楼上喊道...
但楼上的水滴还在掉下来。
愤怒的女房东冲到阁楼,她打开门,忽然感到一阵巨大的震撼......
房东太太看到阁楼上的贝多芬疯狂地弹钢琴,手指灼热,伸进冷水桶里浸泡,然后用力扔,继续弹钢琴。
阁楼的地板上满是水,水缝在地板上。
这是贝多芬,一个疯子。
每当创作达到高潮时,贝多芬就用一桶冷水,倒在自己的头上,寻找音乐灵感。
贝多芬通过冷水找到了音乐的灵感,但楼下的男人却有八辈子的霉菌。
预计没有这样的房客会喜欢他,所以贝多芬总是搬回家。
因为贝多芬经常搬回家,以至于他不愿意把钢琴放在腿上,只是坐在地板上弹奏。
由于贝多芬每次租一栋新房子时都必须签署租约,并指定租约的期限,因此为了自己的方便,他经常同时支付四套公寓的租金。
贝多芬成名时赚了很多钱,但他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以至于他经常花光钱。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结过婚,生过孩子,但他的感情却很丰富。
贝多芬在30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奇查迪,
朱丽叶的父亲嫌贝多芬出身,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
朱丽叶无力反抗父亲,只能选择离开贝多芬。
失恋的打击让贝多芬受了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贝多芬拥有很多女性粉丝,可她们只喜欢他的音乐,不喜欢他这个人。
孤独的贝多芬不停地寻找着终生伴侣,可是每一次都会无疾而终。
每次失恋都让贝多芬变得更加的疯狂,他把这种疯狂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
可是更大的不幸还在等待着贝多芬,作为音乐家的他突然之间耳聋了。
"我过着悲惨的生活...如果你再做一番事业,也许可以,但在我的生意中,这是最可怕的遭遇!"
这是绝望中的贝多芬写给自己朋友的信。
贝多芬为了恢复听力,他也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
随后,贝多芬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可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
到了最后,贝多芬甚至连窗口对面教堂的钟声都听不到了。
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力,这等于被判了终生死刑。
对未来充满绝望的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亡......
如果当时贝多芬真的一死了之,那么他就不是贝多芬了。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不让它毁了我!"
听力虽然没有了,我也要坚持创作,创作不朽的传奇。
倔犟的贝多芬又站了起来,他以坚强的意志力,继续努力创作自己的音乐。
贝多芬30岁丧失听力,32岁恢复音乐创作。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贝多芬终于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乐旋律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让听众情绪激愤。
贝多芬当初创作《英雄交响曲》时,本来想把它献给拿破仑的。
但是当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立即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把它改成一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这个"伟大的人物"就是"自由与平等"。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了维也那,贪生怕死的奥地利贵族们争着向占领者们献媚,这其中也包括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
投靠了法军的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强迫贝多芬为法国军官弹奏钢琴曲。
贝多芬听了公爵的话,顿时火冒三丈,他操起一只凳子扔向了公爵。
贝多芬在这天晚上,离开了公爵的家。
贝多芬在临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一
"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将来也会有,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到处可见,某天他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与太子,还有一群贵族们。
歌德见到他们后立刻让路,脱帽,鞠躬行礼。
贝多芬则若无其事,毫不在意。
事后他对歌德说一一
"It's them, not us, who should make way!" "
结果太子认出了贝多芬,他立即脱帽行礼,贝多芬则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贝多芬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显然是个不受人待见的异类。
不善理财,骄傲强硬的贝多芬两䄂清风,入不敷出。
倔犟的贝多芬不服输,他以顽强的毅力,在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这部交响曲贝多芬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
丧失听力的贝多芬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
当这部交响曲演奏完毕,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
观众们对这部交响乐的鼓掌次数竟多达5次,要知道当时就算是皇族成员到场,观众们也只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听不见声音,但他看到了掌声,他感动地热泪盈眶。
长期以来的疲惫和贫穷折磨着贝多芬,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一代"圣人"贝多芬悄然离开,他去寻找自己的音乐天堂。
没有阴谋,没有等级制度,没有饥饿,只有平等,只有自由,只要有欢乐。
我希望贝多芬能找到他心中的天堂......
作者介绍了一位温柔的人(万毅):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爱写文章的女人。我不知道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章。我所知道的是,写一篇文章就是写你想说的话,你想写的东西。这就是我,世界上的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