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作者: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 10月26日,日出向东升起,晨雾变薄,笔直的滨海大道横渡威海阳光海岸。一边是天然的万米金色沙滩,另一边是种植在20世纪50年代万亩黑松林中,两者在阳光照射的背景下熠熠生辉,形成鲜明的对比。金色沙滩与黑松林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在跨越60年的沉默与深情的凝视下,不仅给威海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展现了威海人民控制盐碱之地的勇气和决心。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现在在盐碱地的待遇上,威海人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10月17日,"直入深蓝"团队前往威海新区蓝碳谷,看看如何用"蓝碳"写出"蓝色传奇"。

什么是蓝碳?海洋生物系统固定的碳统称为"蓝碳",特指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用于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传统理解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除了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汇,它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因此,在"双碳"目标下,发展蓝碳可以大大增强中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威海海岸线长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湿地、国际公认的蓝碳生态系统、海草床和盐沼湿地中广泛分布在威海。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威海蓝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海洋绿洲,蓝色田园产学研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

在蓝碳谷之旅的第一站,记者来到了东朗暖村的蓝碳小镇。"它最初是一个海水对虾养殖基地,由于海水限制而无法继续。我们以'海洋绿洲、蓝场、绿色发展'为理念,打造这片300亩区域,集沿海生态种子育种、沿海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沿海生态经济发展和蓝碳人才集聚地为一体的生产研究基地,"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海洋环境工程师王有军说, 告诉记者。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早在2019年,威海市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蓝碳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无废城市"试点,以"无废渔村"、"无废渔港"、"无废牧场"、"无废岛""无废航海区"为突破口,营造环境优美、生态稳定、绿色协调的新型海洋城市。

据了解,蓝碳镇先后建成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模拟池、柳碱塘生态系统模拟池、盐地植物养殖温室,主要用于沿海生态修复研究和盐类植物育种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在此,王有军向记者介绍了沿海地区生态修复新模式,由浅海恢复区、近岸滩修复区、生态海岸恢复区和陆地景观区四个部分组成。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我们主要注重自然修复,在修复路堤的过程中,减少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针对每个不同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植物生长,遵循当地条件的原则,适合树木。根据植被生态水平的差异,梯子建立植被群落,"王补充说。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模式不仅大大增强了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绿浪"与"红海"盐滩上演一场不一样的浪漫

蓝碳谷之旅的第二站,记者来到了国内第一个蓝碳主题实验基地——威海蓝碳盐厂实验基地。该基地于2018年完工,主要负责长阳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管理,已修复500米路堤、50亩滩,移植柳树2000棵,种植碱浮桥40万只。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沿海地区种植咸味植物比内蒙古和新疆内陆地区更难,"威海蓝色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严海东告诉记者。据他介绍,长阳河河口两岸都靠近高盐碱滩地区,那里的海风很大,盐雾大,对植物生长非常不利。"咸味植物的生长有两个主要威胁:高盐土壤对植物根系的威胁,以及盐雾和大风对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

"这些是当地的本土柳树,基本上可以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旁边长得更高的是东营引进的盐松柳,"渤海东指着眼前的灌木丛说。据了解,受海边自然条件影响,本地柳树的根系比较浅,只能水平生长才能找到水分,所以它们生长得比较低,枝繁叶茂,呈灌木状态。而盐松柳树比较高大,枝繁叶茂,干燥条件较好,树种小或树种。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至于为什么要种植不同种类的柳树,渤海东解释说:"沿海地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影响,不同地块的盐度差异很大。在海滩修复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柳树对应不同的生态水平,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恢复的早期阶段,我们将优先考虑在我们面前种植本地柳树,以防止海风和盐雾,这可以更快地适应海滩环境并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后来,我们将种植盐松柳树,营造出绿色景观的效果,不仅如此,我们还种植了槷树、皂角树、甜高粱等植物,起到了更好的美化作用。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面试组登上了横跨长阳江的海云路大桥,俯瞰长阳河东岸的生态堤岸,大片红色的沙滩被画进了眼帘。据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所所长赵明波介绍,"我的右手边是原来的状态,我们没有做任何处理,伴随着涨潮和退潮,堤防不断遭受海蚀、破坏;下面是红色的基底雨披,中间有柳树和芦苇,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对比实验中,可以证明盐类植物可以起到维持土壤水分、巩固堤防的作用。

"生态修复与任何其他项目都不一样,你努力工作一年,你受益十年。当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时,它不需要手动干扰。但从0到1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努力。实验数据表明,当海水含盐量足够高,与碱雨披接触的时间足够长时,碱能全年呈现红色状态。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赵明波,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所所长

为了让"红海"永久化,赵明波提出了一个新的愿景,"如果我们喜欢种地,一个月喷一次海水的方式,那么斜坡上不能接触到海水的碱也会变红。你看前面还有2万多亩的泥浆,如果我们努力,把一切都放在碱雨披里,那么我们就会收获一个35万亩的红色沙滩。我们不仅可以改变气候,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也许正如赵明波所说,碱雨披是一种被大家忽视的草,虽然看似渺小,却在默默奉献自己的价值。正如在海洋碳汇、碳中和等领域孜孜不倦地工作的研究人员群体一样,他们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蓝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深耕蓝色经济 盐厂上演"72变"

在蓝碳谷巡演的第三站,面试团队来到了蓝谷。威海蓝创谷是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技术企业孵化器。这里可以为长期在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发展空间、产业设施、办公研发领域,持续为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这些是从野外收集的碱性雨披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研究和分析其碳储量,"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在实验室工作台上捡起碱雨披。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盐厂的碳储量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所合作,分析了基地种植的作物的营养和化学成分,以找到适合当地海滩和盐水生长的优势品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的碳储量体系,既挖掘了盐厂的生态效益,又进一步挖掘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挺进深蓝”系列报道⑨|威海蓝色碳谷:打造蓝碳产业样板 产学研一体助力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据了解,驻扎在蓝创谷的研发机构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盐类植物衍生物,如碱浮筒籽油、碱浮筒籽精油、碱蓬松水、柳盐苏打水、肉碱茶等,现已实现大规模生产。

接下来,威海市将进一步开展滨海"蓝湾"、"生态岛礁"、"蓝碳森林"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大力发展蓝碳产业,努力扩大蓝碳源效应,助力蓝色经济走得更深。

闪电记者刘艳婷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