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温丨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丨 田姗姗
你唱我们的处女作,这句话很好地描绘了2021年咖啡市场的融资情况。
咖啡市场可分为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两大板块,两条轨道上的多个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包括7月)连续筹集资金,根据公开报道至少有17笔融资。例如,在速溶咖啡轨道方面,以三吨半优质速溶咖啡为主打产品和主要线上销售渠道,6月份获得CPE元丰资本和IDG的数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45亿元,而去年三餐半刚刚拿到了由锋锐资本B轮投资领投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另一家本地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永普咖啡也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融资。
现磨咖啡的融资赛道更是火爆,比如"快咖啡"场景,强调便利性和高性价比,中国本土精品咖啡品牌 MANNER 已经筹集了 4 倍,并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融资;加拿大国家咖啡品牌Tim Hortons China在二月份获得了红杉和腾讯的投资;M Stand是一个专注于创意咖啡饮料和线下空间体验的精品咖啡品牌,半年已筹集2次,金额超过6亿元;另一个将开设100多家门店的精品咖啡品牌"Algebraics"获得了腾讯的独家战略投资...就连瑞幸咖啡也正在"起死回生",其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盈利能力正在改善,并在4月份获得了新的融资。
咖啡市场很热,但今年增长最快的是MANNER和Tims China。目前,两者估值最高,开盘速度最快,被市场视为新一代咖啡新贵。
<h2>
一是流动的咖啡暴发户,铁星巴克?不一定
</h2>
"净红"精品咖啡品牌MANNER今年备受关注,六个月内融资四次,5月和6月分别获得美团和字节跳动的数亿美元融资。目前,它在上海、北京、深圳等7个城市拥有200多家门店,预计到2021年底门店数量将达到400-500家。
由全球第二大咖啡连锁店Tim Hortons支持的Tims China拥有388家门店,仅次于星巴克和瑞宇,尽管要到2019年才能进入中国。Tims China表示,到2026年,它将在中国开设2,750家门店,每36小时开设一家。
尽管有这种势头,但星巴克现在是中国头号咖啡市场。
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5,100家门店22年,依托强大而完整的全球供应链和强大的资本基础。它具有很强的品牌议价能力,可以轻松赢得全国城市商圈的黄金地位,而且只支付远低于行业水平的租金。这就是星巴克的"护城河",门店越多,规模效应越强,品牌议价能力越强,成本结构中的租金越低,盈利空间越大。
在星巴克登上榜首的22年里,虽然有过竞争对手,比如国外的costa、咖啡,还有国内的雕刻时间、岛上的咖啡等等,但真正威胁到星巴克的只是前两年的"蒙眼冲""流血上市",现在瑞士咖啡的急剧亏损。
在过去的22年里,中国市场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真正挑战星巴克的咖啡品牌,市场格局一直是"咖啡新贵的流动,铁星巴克"。
那么,今天的咖啡新贵MANNER和Tims China会打破这种模式吗?
在浅滩上,有这种可能性。
首先是"良好的基础"。这两个咖啡新贵品牌都是基于店铺盈利的实现,然后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下迅速扩张。这种"正确的跑步姿势"为改变市场格局奠定了"肌肉"基础。
二是资本市场乐观。目前,THE MANNER的估值为20亿美元,平均单店估值高达1300万美元,是星巴克单店估值的3倍。Tims中国拥有腾讯的战略投资,其实力不容小觑。Tims中国目前的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计划于2021年第四季度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以确保为快速扩张提供额外资金。
那么,打破传统市场格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能希望抛开时间的最大不确定性变量,看看确定性变量:MANNER和Tims中国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潜力(主观能动性),以及整个咖啡市场的未来增长空间(宏观背景)。
为此,下面从差异化定位、门店选址策略、商业模式(包括盈利能力)、增长节奏以及未来增长中可能遇到的主要挑战五个维度对两个咖啡品牌进行分析。
二、礼仪:将差异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差异化定位:经济实惠的精品咖啡
MANNER成立于2015年,定位为"负担得起的精品咖啡",走的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路线,其理念是"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杯美式或拿铁在 MANNER 只需 15-20 元,如果自带杯,也可以减免 5 元,相当于一杯 10-15 元的精品咖啡。以30-50元的价格用一杯咖啡的精品咖啡市场,绝对是无敌的"大杀手"。与星巴克相比,MANNER的美国拿铁咖啡产品至少便宜50%,更美味(精品咖啡对绿咖啡更挑剔,对烘焙技术更精致,对新鲜度的追求更高)。
这使得 MANNER 避免了以精品咖啡的价格与其他精品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也可以以"廉价美味咖啡,浓郁咖啡"的标签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他们习惯于喝咖啡但对精品咖啡了解不多,也想要"便宜又美味的咖啡", 从而突破了精品咖啡品牌一直以来的利基圈。
很难坚持"负担得起的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的生豆的采购成本高于商品咖啡,制造成本也更高,特别是为了追求新鲜可口的品质,许多精品咖啡品牌大多采用3-7天内新鲜烘焙的方法。因此,线下咖啡市场有句谚语,"十家店九家亏损一平",这意味着10家咖啡店中有9家亏损,其余店铺只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不赔钱。
另一方面,MANNER在没有高补贴或在线订单的情况下实现了单店盈利。为什么?原因是它建立了一个极简主义的商业模式。
极简主义商业模式:10-15元单品,2平米小店
如果线下连锁咖啡店想要盈利,一方面必须继续增加每天的杯数(有数据显示,每天100-200的杯子产量有望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特别是不带来任何收入的"负担"支出,例如占大部分的租金。
MANNER从一开始就做对了这两件事。
首先,MANNER坚持使用高质量的咖啡质量来吸引和留住咖啡消费者,以增加杯子的产量。作为精品咖啡品牌,高品质的咖啡豆,风味,烘焙技术和新鲜度是必须的,否则它就不是精品咖啡。
在创立MANNER之前,MANNER的创始人韩玉龙曾在上海特色咖啡烘焙的领先品牌之一Café Del Volcán担任咖啡豆烘焙师,并掌握了高水平的特色咖啡制作工艺。咖啡的高品质是MANNER不断打破循环的基础。中国首届COE咖啡评比杯大赛国际裁判黄俊浩对 MANNER 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精品咖啡行业只有少数橱窗店,MANNER 是其中最好的咖啡。
在保持咖啡的高品质的同时,MANNER还推出了一道受欢迎的咖啡菜肴:拿铁咖啡。对于大多数咖啡饮用者来说,意大利浓缩咖啡配牛奶拿铁咖啡比纯黑咖啡(如美国和意大利浓缩咖啡)更容易被接受,被认为是一种高频咖啡。
其他同行拿铁咖啡一般标价在30元以上,MANNER拿铁咖啡"澳白"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一杯只需15元(自备杯盒),比星巴克拿铁咖啡产品至少便宜50%,或者精品咖啡。很多人都急于把这杯15元的澳白变成MANNER用户。结果,THELY的平均每日咖啡销量迅速超过了100杯。
MANNER在产品设计上也有一个细心的机器,杯型小。星巴克、瑞宇咖啡等杯子的容量为360ml中等容量,大杯容量为480ml,而MANER的中型杯仅为240ml,大杯为360ml。有人简单比较,MANNER卖25元摩卡只有360ml,瑞乐卖19元摩卡有480ml。通过这种方式,MANNER还可以节省牛奶等成分的钱。
今天,成千上万杯咖啡可以很容易地在熙熙攘攘的 MANNER 商店的商店里出售。笔者在北京王府井商圈的MANER店多次买咖啡,平日午餐时间很多人都在排队买咖啡,电话监控显示该店已售出近1000杯咖啡。
MANNER一直坚持不做外卖送餐,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咖啡的质量。目前,这种不便并没有影响MANNER商店生产的杯子数量。
在开店的成本结构方面,MANNER将租金支出降至最低,商店是一家面积仅为2平方米的橱窗店。MANNER更喜欢在"刀片"上花钱,比如咖啡豆烘焙设备、咖啡机、咖啡师等核心资源。这些是不断确保高品质咖啡的关键要素,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并增加了生产的杯子数量。
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来做更多的杯子,另一方面,要控制租金成本,所以GRANDER能够实现单店盈利也就不足为奇了。据Late Post报道,MANNER的净利润率超过10%。如果算上房租、水电费、人事费等费用,同样的资本投入,MANNER其实比星巴克更有利可图。
然而,IFMANNER的商业模式可以贯穿始终,还有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选择正确的地方。
选址策略:从上海出发,锚定星巴克开店
除了"练好内功"做好质量控制和控制开店成本外,MANNER还可以实现单店盈利,还有一个关键选择:选择合适的市场环境。
MANNER的创始人韩玉龙在家乡南通开了8年的线下咖啡店,但收不起,最终倒闭了。然后他来到上海并创立了MANNER。
上海是中国最成熟、增长最快的咖啡市场,在咖啡消费规模、咖啡店数量、咖啡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报告,上海人均咖啡消费量约为每年20杯,全国人均仅为4杯,上海咖啡店总数超过7000家,每1万人咖啡馆数量为2.85,达到伦敦平均水平, 纽约、东京等全球咖啡消费城市,还有许多特色咖啡店。在上海咖啡馆的业务结构中,55.88%的咖啡馆是精品咖啡或独立咖啡馆。这说明上海已经进入了咖啡产业时代的第三波——精品咖啡的追求,像酿酒一样用精湛的工艺来制作咖啡。
虽然竞争激烈,但上海的咖啡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大多数精品咖啡店的价格都在30-50元,很少有精品咖啡品牌的价格低于30元。
即使在上海待了二十年,拥有众多咖啡店和巨大品牌吸引力的星巴克,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便宜又美味的咖啡"的需求。星巴克代表了咖啡行业的第二波浪潮——以浓缩咖啡为代表的重度烘焙咖啡产品,并且是全球咖啡连锁品牌,依靠规模、标准化取胜,无法满足新一代咖啡消费者追求的性价比、相对利基的精细工艺来制作新鲜优质的精品咖啡。
除了选择合适的市场,MANNER的门店选址策略也很精确:在星巴克附近开业。
有星巴克的门店,说明附近的人有咖啡的需求。星巴克门店往往人满为患,很多人点了一杯咖啡,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店里,导致一些想喝咖啡的顾客只能选择拿出来,或者离开去其他咖啡店。这时,选择在星巴克附近开店的 MANNER,可以轻松获得星巴克"溢出"且无法及时满足的咖啡消费群体,并通过"便宜又美味的精品咖啡"赢得口碑,带来用户转化。
这样,MANNER以2平方米的橱窗店模式,主价10-15元的精品咖啡,成为上海成熟咖啡市场的"性价比之王"。
成长节奏:稳扎稳打后再借资谋求快速增长
当线下咖啡店达到一定数量时,它们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有业内人士评论称,中国开设线下咖啡店的重点门店数量有3个阶段:
• 从1家门店到10家门店,就是要把握成本和质量控制
• 从10家店铺到100家店,在规模和模式上贯穿始终
• 100多家门店,都在卡上自己的生态位,并玩弄资本
自成立以来,MANNER经历了3个类似的阶段。
创业的前三年,MANNER稳扎稳打,一家店在开店前盈利。2018年,在获得今日资本8000万元融资时,MANNER在上海只有8家门店,处于控制质量和成本的早期阶段。即使投资8000万元,MANNER在当年年底也只增加了5家新店,谨慎控制开店速度,诚实地先跑过商业模式,力求每家店都盈利。
MANNER真正加速开店将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后,新奶茶等新消费市场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同样属于新消费市场的咖啡轨道也受到资本的热烈欢迎。
从2020年底到2021年上半年,MANNER开始走出上海,向全国一二线城市扩张,目前全国有200多家门店。MANNER商业模式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得到验证,资本也进入了市场。MANNER还需要利用资金加快在市场上建设自己的生态位,加快开店,预计到2021年底其店面将增加到400-500家。
MANNER还布局了线上渠道,于2020年8月正式落户天猫,主要销售精品咖啡豆、挂耳咖啡、咖啡机及品牌周边产品。在产品方面,MANNER还在"weareMANNER旗舰店"天猫店和"MANNER咖啡厂"淘宝店推出了包括便携式咖啡袋、细青豆、燕麦奶、周边产品等全产业链产品。
如果一切顺利,MANNER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本土精品咖啡品牌No.1,势必对星巴克产生影响,尤其是星巴克的特色咖啡店星巴克臻选。毕竟,对于大多数还"刚接触咖啡"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是不可战胜的"大杀手"。
同样,性价比也是Tims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大杀手锏"。
Tims中国:在星巴克和精品咖啡之间,打造"平价星巴克"
Tim Hortons是加拿大咖啡连锁品牌(以下简称Tims),成立于1964年,是仅次于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门店,但80%的门店在加拿大,被誉为"北美传奇咖啡品牌"。Tims的定位是一种价格合理,易于购买的咖啡。
Tim Hortons是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Limited(RBI)的一部分,该公司还拥有两个品牌Burger King和Popeyes。2019年,Tim Hortons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Tims China是RBI和笛卡尔资本集团的合资企业。
差异化定位:比星巴克和年轻一代便宜50%的咖啡品牌
从咖啡定价的角度来看,Tims中国的咖啡定价介于星巴克和精品咖啡品牌之间,大多在15-30元的范围内,比星巴克便宜50%左右,更像是"廉价版的星巴克"。这种定价锚定了目前主流咖啡消费群,这也是星巴克的核心用户群,但Tims中国比星巴克便宜50%,可以避免与星巴克的"正面硬肩膀"。
在店面风格方面,由于Tims China走的是"咖啡+甜品+便餐"的路线,产品主要包括混合咖啡和意式浓缩咖啡为主的冷热特色饮品,以及甜甜圈、烤三明治等新鲜出炉的食品,因此相比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场景概念,Tims China营造出"轻松派对"的氛围。温暖和轻松是它想要提供给客户的情感价值。
在品牌定位上,Tims China希望成为年轻一代的咖啡品牌,让咖啡成为年轻人的日常行为,因此Tims China更主动迎合中国年轻一代的喜好,以多种场景打造品牌的年轻物业,比如打造"电子竞技"主题店, 与"专职大师"主题咖啡馆合作,与饥饿联合环保主题店合作,以不同的主题店为纽带,与年轻一代消费者接触点。
选址策略:围绕星巴克,快速攻坚新一线城市
Tims中国的选址策略与MANNER相同,一二线城市的门店位于星巴克门店附近,吸引了星巴克的顾客,尤其是无法与星巴克门店见面的咖啡消费者。
作者去过北京的几家Tims门店,其中大部分都在星巴克门店附近。因为更便宜的咖啡,甜甜圈和便餐,吸引了很多星巴克顾客。作者还发现,Tims店的整体基调比星巴克门店更柔和、更明亮、更有活力、更热情,对于只想找家咖啡店喝杯咖啡,或者只是聊聊聊天的顾客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到2021年6月,Tims的咖啡店遍布12个城市。从整体布局上看,Tims中国门店呈现出"扎根上海,传播全国"的潮流,这是外国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开启的一种正规的打法。但Tims中国也瞄准了咖啡店密度低的新一二线城市,如大连、郑州、福州和宁波,通过错位竞争提高门店效率,避免与星巴克等行业竞争对手对峙。
Tims China目前在中国拥有388家门店,包括旗舰店、经典店和Tims Go(主要用于外卖),仅次于星巴克和Raychett,但比睿少了4000多家。
然而,这种模式在未来肯定会改变,因为Tims中国的增长非常快。
成长速度:2年进入中国计划上市,开店速度比当年的瑞幸运
Tims于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咖啡行业竞争激烈的阶段,重要的线下咖啡品牌正在迅速扩张门店,尤其是瑞幸咖啡,它在一年内开设了4000多家门店,"剑指"星巴克。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Tims作为市场新来者,但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新手,必须投入巨资才能跟上竞争的步伐。因此,蒂姆斯在进入中国之初就表示,他将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中国开设1500家门店。2020年5月,已开设近50家门店的Tims中国获得了腾讯独家1亿元的战略投资。2021年2月,Tims中国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腾讯增资、中鼎资本和投资领投的第二轮融资。
今年,Tims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更大的Frag:一家"一流"的咖啡店和面包店,到2026年,一个超过2,750家商店的盈利网络。Tims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永晨表示,今年开店的速度将达到每36小时一家。
Tims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在五年内实现2,750家门店的目标。Tims中国于8月16日宣布将通过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国业务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5年开2750家店,进中国2年上市,这种"疯狂"的风格难免让人联想到瑞宇咖啡。
但蒂姆斯中国不是一个祝福。
商业模式:专注数字化运营,门店盈利
与2018年和2019年的"亏损运行"不同,Tims China表示其扩张是"以盈利为基础"的。
2020年11月,Tims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永晨表示,Tims Coffee的门店已实现整体盈利。当时,Tims中国会员近200万,80%以上的销售额都来自会员,每月再购率为40%,线下和线上的会计比例从原来的8:2或7:3接近5:5。
与瑞幸此前疯狂的货币和票息拉动新增长相比,Tims China更注重精细化、数据化运营,以提高回购率,获取利润。
"从初创公司到星巴克,很多人看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机会。Tims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永晨表示:"我认为我们的关键比较优势是数字化。
这与Tims中国的融资背景和扩张时机有关。
在2020年5月接受腾讯的战略投资后,Tims开始在微信生态的帮助下深入探索数字创新。借助腾讯的在线资源、数字化和智能零售能力,通过小程序等应用,让客户更方便下单取单,同时准确收集消费数据。此外,Tims通过开放离线和在线链接,进行精细化运营,包括私有域运营。例如,门店会通过各种渠道邀请老客户加入企业微信群,并根据社区特点定期推广相关的新产品、优惠或活动,完成用户社区链接的建设。Tims Coffee的运营团队还可以看到消费者的转化路径、消费偏好等属性,并通过运营中的消费行为数据,有针对性地推送不同的优惠券,提高用户的再购率。
Tims中国董事长Peter Yu在8月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Tims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增长了40%以上;在商店层面,过去15个月每个月的EBITDA(税前,折旧和摊销前EBITDA,广泛用于计算公司的经营业绩)为正数。"我们计划到2026年将销售额增长到70亿元以上,并利用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将同年的利润率扩大到19%以上,"他说。"
预测未来:增量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
1-"铁星巴克,流动咖啡暴发户"的模式会被打破吗?
2-MANNER和Tims China可能会打破这种模式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大胆地做出了一个预判,留出时间进行测试:
现有的模式肯定会被打破。
世界第三波咖啡精品咖啡的高潮将在中国。中国咖啡市场不会有"一大"、一个品牌"吃肉",其他品牌"喝粥"的模式,更可能是"百花盛开"和"百家思想"。
这一预判基于以下两项判决:
首先,中国咖啡市场处于增量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旺盛,多元化。
CBNData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2021年青少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显示,国内咖啡消费规模逐年扩大,咖啡成为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正当需求。根据《中国现磨咖啡产业白皮书》,中国一二线城市咖啡的渗透率已接近70%,几乎相当于茶饮料。
对于已经发展出每天喝咖啡的一二线城市人来说,每年的咖啡饮料数量可以达到300杯,逐渐接近成熟的咖啡市场标准。咖啡也逐渐从星巴克宣传的"社交货币"转变为"日常饮料"。新一代年轻人对咖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追求质量更好、更方便、性价比更高的咖啡,消费场景更加多样化,他们想在家里、在办公室甚至在旅行中喝到美味的咖啡。
从人均咖啡量来看,中国的增长空间是巨大的。芬兰人年人均1200杯,瑞士800杯,美国和加拿大约300-400杯。考慮到飲食文化和消費階段等因素,我們並沒有以歐美國國家的人均咖啡消費量為基準,而是選擇了同樣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來比較。日本和韩国是人均每年180杯,而中国的北方,上海和广州地区是人均15杯,而该国每年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6杯。因此,中国咖啡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产业布局来看,我国咖啡产业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精细,供应链也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快。例如,咖啡行业最关键的部分"烘焙"是,中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规模的烘焙工厂。现在人们在3-7天内购买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可以在2-3天内运送到全国各地。咖啡豆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例如,中国云南小咖啡豆的质量近年来非常好。作为一名手工冲泡咖啡迷,笔者认为,云南精品咖啡豆手工冲泡咖啡的风味和品质并不逊色于巴西、哥伦比亚等大型咖啡产区的咖啡豆。
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的数据,中国咖啡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长率。到2025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
在需求旺盛和产业链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催生了大量本土精品咖啡、连锁咖啡品牌、优质速溶咖啡等垂直跟踪咖啡新品牌,近年来速溶咖啡、现磨咖啡、即饮型、挂耳式咖啡等品类纷纷火起火, 一些更方便和创新的咖啡产品,如速溶冻干粉已经出现。咖啡产品的种类繁多,营销手段丰富,增长速度快,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MANNER和Tims China及时到来。
基于以上,笔者大胆预测,世界第三波咖啡精品咖啡的高潮将发生在中国。
其次,从中国整体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三线以下的城市仍是有待挖掘的不成熟市场。即使是牢牢占据第一位的星巴克,也需要努力培育这部分市场。
三线以下城市的人们还没有形成每天喝咖啡的习惯,更习惯于喝茶、奶茶或茶制品。当人们面对新品类咖啡时,性价比绝对是首先想到的,价格和美味(苦涩或不苦)更有可能带动消费者的行为,至于质量、哪种类型的精品咖啡等"精致"层次的思考,并不是首要问题。
当星巴克、瑞幸咖啡、MANNER、Tims China Coffee等品牌进入下沉市场时,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包括西茶、茶言越等奶茶等新消费品牌,以及麦当劳、肯德基、便利蜜蜂、711,甚至中石化便利店衍生的咖啡品牌。因为便利店咖啡的价格较低,店铺网络较强,可以形成较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在这些城市开发咖啡市场需要时间,持续健康的现金流以及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这些市场用户的独特需求。
像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虽然拥有前两个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第三个优势,而是一些新咖啡品牌的突破。因此,"铁打星巴克,跑咖啡暴发户"的格局肯定会被打破,这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星巴克增长放缓可能是一个佐证。星巴克2021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收入约为9.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5%,平均消费者单价同比下降约9%;
至于第二个问题,MANNER和Tims China会成为击败"巨人歌利亚"的"小大卫"吗?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差异化优势,利用优势对抗星巴克的劣势,利用"不对称结构"实现增长。
作者借用《成长结构》一书中"不对称结构"的概念,做了一个肤浅的分析。
所谓不对称结构,是指在差异化但不回避行业领导者的行业新手挑战者,寻找竞争优势中的弱点,强一个漏洞,使对手难以反击,实现在特定细分市场的拐角超车增长。
MANNER和Tims中国的商业模式都以一二线城市为市场,通过差异化定位和高性价比产品,锚定星巴克吸引客流量并实现增长。两者的共同优势是:高性价比的产品,深受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欢迎,而这正是星巴克因其品牌定位而无法快速调整和改变的。
在快速扩张中,MANNER和Tims中国能否始终保持差异化优势,打破"铁星巴克"格局,取决于它们能否经受住以下两个挑战:
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中,CAN AND Tims中国在大规模扩容门店中,能够保持质量控制、性价比和盈利能力等关键因素,使门店越多,形成品牌影响力和议价能力越强;
在第三层以下的市场中,与拥有商店网络但缺乏优质产品(如加油站或便利店)的渠道合作的能力可用于快速打开和占领市场。或者,您能否利用资本的力量以低成本快速开店,在保持商店盈利的同时创造强大的规模效应?
总的来说,咖啡赛道是一条与时间交朋友的赛道,人们的消费习惯需要养成,好的产品和品牌需要被"驯化"。目前,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MANNER和Tims中国都意识到一点:上市不代表什么,开门快也不代表什么,能否发挥差异化优势到极致,实现持续盈利,活得更久更好,是关键。
资源:
1. 2021年青年咖啡消费洞察:近60%的白领每周喝3杯咖啡,上海成为咖啡|CBNData 报告
2. 疫情下的"咖啡香气"——2020年咖啡消费市场洞察报告
3. 《谁接手了星巴克的生意》,作者:王伟,来源:Brand Watch
4.咖啡新势力,包围星巴克
5.咖啡新品牌卷,星巴克还是YYDS?
6. 正好赶上中国3000亿美元咖啡市场的爆炸式增长,精品咖啡是如何问世的?
7. MANNER咖啡盈利"当心机"公众号"未来教育APP",作者:赵小米
8.礼仪咖啡:星巴克附近300米,价格低50%,不要做幸运中奖
9. 5年内100亿估值:深入分析曼纳咖啡全国市场布局
10. 咖啡连锁店Tims中国迎来新任首席财务官
11. 进入中国两年后,Tims Coffee将成为中国"第一"咖啡店
12.专访Tims Coffee中国CEO:2年开200多家门店,品牌如何弯腰超车?
13. 2年200家店,迟到的Tims咖啡为什么匆忙?存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