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溫丨砺石商業評論,作者 丨 田姗姗
你唱我們的處女作,這句話很好地描繪了2021年咖啡市場的融資情況。
咖啡市場可分為速溶咖啡和現磨咖啡兩大闆塊,兩條軌道上的多個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包括7月)連續籌集資金,根據公開報道至少有17筆融資。例如,在速溶咖啡軌道方面,以三噸半優質速溶咖啡為主打産品和主要線上銷售管道,6月份獲得CPE元豐資本和IDG的數億元融資,投後估值達到45億元,而去年三餐半剛剛拿到了由鋒銳資本B輪投資領投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另一家本地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永普咖啡也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融資。
現磨咖啡的融資賽道更是火爆,比如"快咖啡"場景,強調便利性和高成本效益,中國本土精品咖啡品牌 MANNER 已經籌集了 4 倍,并獲得了數億美元的融資;加拿大國家咖啡品牌Tim Hortons China在二月份獲得了紅杉和騰訊的投資;M Stand是一個專注于創意咖啡飲料和線下空間體驗的精品咖啡品牌,半年已籌集2次,金額超過6億元;另一個将開設100多家門店的精品咖啡品牌"Algebraics"獲得了騰訊的獨家戰略投資...就連瑞幸咖啡也正在"起死回生",其第三季度财報顯示盈利能力正在改善,并在4月份獲得了新的融資。
咖啡市場很熱,但今年增長最快的是MANNER和Tims China。目前,兩者估值最高,開盤速度最快,被市場視為新一代咖啡新貴。
<h2>
一是流動的咖啡暴發戶,鐵星巴克?不一定
</h2>
"淨紅"精品咖啡品牌MANNER今年備受關注,六個月内融資四次,5月和6月分别獲得美團和位元組跳動的數億美元融資。目前,它在上海、北京、深圳等7個城市擁有200多家門店,預計到2021年底門店數量将達到400-500家。
由全球第二大咖啡連鎖店Tim Hortons支援的Tims China擁有388家門店,僅次于星巴克和瑞宇,盡管要到2019年才能進入中國。Tims China表示,到2026年,它将在中國開設2,750家門店,每36小時開設一家。
盡管有這種勢頭,但星巴克現在是中國頭号咖啡市場。
星巴克在中國開設了5,100家門店22年,依托強大而完整的全球供應鍊和強大的資本基礎。它具有很強的品牌議價能力,可以輕松赢得全國城市商圈的黃金地位,而且隻支付遠低于行業水準的租金。這就是星巴克的"護城河",門店越多,規模效應越強,品牌議價能力越強,成本結構中的租金越低,盈利空間越大。
在星巴克登上榜首的22年裡,雖然有過競争對手,比如國外的costa、咖啡,還有國内的雕刻時間、島上的咖啡等等,但真正威脅到星巴克的隻是前兩年的"蒙眼沖""流血上市",現在瑞士咖啡的急劇虧損。
在過去的22年裡,中國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個能夠真正挑戰星巴克的咖啡品牌,市場格局一直是"咖啡新貴的流動,鐵星巴克"。
那麼,今天的咖啡新貴MANNER和Tims China會打破這種模式嗎?
在淺灘上,有這種可能性。
首先是"良好的基礎"。這兩個咖啡新貴品牌都是基于店鋪盈利的實作,然後在資本力量的幫助下迅速擴張。這種"正确的跑步姿勢"為改變市場格局奠定了"肌肉"基礎。
二是資本市場樂觀。目前,THE MANNER的估值為20億美元,平均單店估值高達1300萬美元,是星巴克單店估值的3倍。Tims中國擁有騰訊的戰略投資,其實力不容小觑。Tims中國目前的估值約為16.88億美元,計劃于2021年第四季度通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以確定為快速擴張提供額外資金。
那麼,打破傳統市場格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可能希望抛開時間的最大不确定性變量,看看确定性變量:MANNER和Tims中國的核心能力和發展潛力(主觀能動性),以及整個咖啡市場的未來增長空間(宏觀背景)。
為此,下面從差異化定位、門店選址政策、商業模式(包括盈利能力)、增長節奏以及未來增長中可能遇到的主要挑戰五個次元對兩個咖啡品牌進行分析。
二、禮儀:将差異化的優勢發揮到極緻
差異化定位:經濟實惠的精品咖啡
MANNER成立于2015年,定位為"負擔得起的精品咖啡",走的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路線,其理念是"讓咖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杯美式或拿鐵在 MANNER 隻需 15-20 元,如果自帶杯,也可以減免 5 元,相當于一杯 10-15 元的精品咖啡。以30-50元的價格用一杯咖啡的精品咖啡市場,絕對是無敵的"大殺手"。與星巴克相比,MANNER的美國拿鐵咖啡産品至少便宜50%,更美味(精品咖啡對綠咖啡更挑剔,對烘焙技術更精緻,對新鮮度的追求更高)。
這使得 MANNER 避免了以精品咖啡的價格與其他精品咖啡品牌的激烈競争,也可以以"廉價美味咖啡,濃郁咖啡"的标簽吸引更廣泛的使用者群,他們習慣于喝咖啡但對精品咖啡了解不多,也想要"便宜又美味的咖啡", 進而突破了精品咖啡品牌一直以來的利基圈。
很難堅持"負擔得起的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的生豆的采購成本高于商品咖啡,制造成本也更高,特别是為了追求新鮮可口的品質,許多精品咖啡品牌大多采用3-7天内新鮮烘焙的方法。是以,線下咖啡市場有句諺語,"十家店九家虧損一平",這意味着10家咖啡店中有9家虧損,其餘店鋪隻能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不賠錢。
另一方面,MANNER在沒有高補貼或線上訂單的情況下實作了單店盈利。為什麼?原因是它建立了一個極簡主義的商業模式。
極簡主義商業模式:10-15元單品,2平米小店
如果線下連鎖咖啡店想要盈利,一方面必須繼續增加每天的杯數(有資料顯示,每天100-200的杯子産量有望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他們必須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特别是不帶來任何收入的"負擔"支出,例如占大部分的租金。
MANNER從一開始就做對了這兩件事。
首先,MANNER堅持使用高品質的咖啡品質來吸引和留住咖啡消費者,以增加杯子的産量。作為精品咖啡品牌,高品質的咖啡豆,風味,烘焙技術和新鮮度是必須的,否則它就不是精品咖啡。
在創立MANNER之前,MANNER的創始人韓玉龍曾在上海特色咖啡烘焙的領先品牌之一Café Del Volcán擔任咖啡豆烘焙師,并掌握了高水準的特色咖啡制作工藝。咖啡的高品質是MANNER不斷打破循環的基礎。中國首屆COE咖啡評比杯大賽國際裁判黃俊浩對 MANNER 給予了高度評價,"上海精品咖啡行業隻有少數櫥窗店,MANNER 是其中最好的咖啡。
在保持咖啡的高品質的同時,MANNER還推出了一道受歡迎的咖啡菜肴:拿鐵咖啡。對于大多數咖啡飲用者來說,意大利濃縮咖啡配牛奶拿鐵咖啡比純黑咖啡(如美國和意大利濃縮咖啡)更容易被接受,被認為是一種高頻咖啡。
其他同行拿鐵咖啡一般标價在30元以上,MANNER拿鐵咖啡"澳白"具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一杯隻需15元(自備杯盒),比星巴克拿鐵咖啡産品至少便宜50%,或者精品咖啡。很多人都急于把這杯15元的澳白變成MANNER使用者。結果,THELY的平均每日咖啡銷量迅速超過了100杯。
MANNER在産品設計上也有一個細心的機器,杯型小。星巴克、瑞宇咖啡等杯子的容量為360ml中等容量,大杯容量為480ml,而MANER的中型杯僅為240ml,大杯為360ml。有人簡單比較,MANNER賣25元摩卡隻有360ml,瑞樂賣19元摩卡有480ml。通過這種方式,MANNER還可以節省牛奶等成分的錢。
今天,成千上萬杯咖啡可以很容易地在熙熙攘攘的 MANNER 商店的商店裡出售。筆者在北京王府井商圈的MANER店多次買咖啡,平日午餐時間很多人都在排隊買咖啡,電話監控顯示該店已售出近1000杯咖啡。
MANNER一直堅持不做外賣送餐,目的也是為了保持咖啡的品質。目前,這種不便并沒有影響MANNER商店生産的杯子數量。
在開店的成本結構方面,MANNER将租金支出降至最低,商店是一家面積僅為2平方米的櫥窗店。MANNER更喜歡在"刀片"上花錢,比如咖啡豆烘焙裝置、咖啡機、咖啡師等核心資源。這些是不斷確定高品質咖啡的關鍵要素,這反過來又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并增加了生産的杯子數量。
一方面,通過高品質和低成本的産品來做更多的杯子,另一方面,要控制租金成本,是以GRANDER能夠實作單店盈利也就不足為奇了。據Late Post報道,MANNER的淨利潤率超過10%。如果算上房租、水電費、人事費等費用,同樣的資本投入,MANNER其實比星巴克更有利可圖。
然而,IFMANNER的商業模式可以貫穿始終,還有另一個非常關鍵的點:選擇正确的地方。
選址政策:從上海出發,錨定星巴克開店
除了"練好内功"做好品質控制和控制開店成本外,MANNER還可以實作單店盈利,還有一個關鍵選擇:選擇合适的市場環境。
MANNER的創始人韓玉龍在家鄉南通開了8年的線下咖啡店,但收不起,最終倒閉了。然後他來到上海并創立了MANNER。
上海是中國最成熟、增長最快的咖啡市場,在咖啡消費規模、咖啡店數量、咖啡産業發展等方面均居全國第一。
根據第一财經釋出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報告,上海人均咖啡消費量約為每年20杯,全國人均僅為4杯,上海咖啡店總數超過7000家,每1萬人咖啡館數量為2.85,達到倫敦平均水準, 紐約、東京等全球咖啡消費城市,還有許多特色咖啡店。在上海咖啡館的業務結構中,55.88%的咖啡館是精品咖啡或獨立咖啡館。這說明上海已經進入了咖啡産業時代的第三波——精品咖啡的追求,像釀酒一樣用精湛的工藝來制作咖啡。
雖然競争激烈,但上海的咖啡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大多數精品咖啡店的價格都在30-50元,很少有精品咖啡品牌的價格低于30元。
即使在上海待了二十年,擁有衆多咖啡店和巨大品牌吸引力的星巴克,仍然無法滿足人們對"便宜又美味的咖啡"的需求。星巴克代表了咖啡行業的第二波浪潮——以濃縮咖啡為代表的重度烘焙咖啡産品,并且是全球咖啡連鎖品牌,依靠規模、标準化取勝,無法滿足新一代咖啡消費者追求的成本效益、相對利基的精細工藝來制作新鮮優質的精品咖啡。
除了選擇合适的市場,MANNER的門店選址政策也很精确:在星巴克附近開業。
有星巴克的門店,說明附近的人有咖啡的需求。星巴克門店往往人滿為患,很多人點了一杯咖啡,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店裡,導緻一些想喝咖啡的顧客隻能選擇拿出來,或者離開去其他咖啡店。這時,選擇在星巴克附近開店的 MANNER,可以輕松獲得星巴克"溢出"且無法及時滿足的咖啡消費群體,并通過"便宜又美味的精品咖啡"赢得口碑,帶來使用者轉化。
這樣,MANNER以2平方米的櫥窗店模式,主價10-15元的精品咖啡,成為上海成熟咖啡市場的"成本效益之王"。
成長節奏:穩紮穩打後再借資謀求快速增長
當線下咖啡店達到一定數量時,它們具有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有業内人士評論稱,中國開設線下咖啡店的重點門店數量有3個階段:
• 從1家門店到10家門店,就是要把握成本和品質控制
• 從10家店鋪到100家店,在規模和模式上貫穿始終
• 100多家門店,都在卡上自己的生态位,并玩弄資本
自成立以來,MANNER經曆了3個類似的階段。
創業的前三年,MANNER穩紮穩打,一家店在開店前盈利。2018年,在獲得今日資本8000萬元融資時,MANNER在上海隻有8家門店,處于控制品質和成本的早期階段。即使投資8000萬元,MANNER在當年年底也隻增加了5家新店,謹慎控制開店速度,誠實地先跑過商業模式,力求每家店都盈利。
MANNER真正加速開店将從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國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後,新奶茶等新消費市場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同樣屬于新消費市場的咖啡軌道也受到資本的熱烈歡迎。
從2020年底到2021年上半年,MANNER開始走出上海,向全國一二線城市擴張,目前全國有200多家門店。MANNER商業模式已經在一二線城市得到驗證,資本也進入了市場。MANNER還需要利用資金加快在市場上建設自己的生态位,加快開店,預計到2021年底其店面将增加到400-500家。
MANNER還布局了線上管道,于2020年8月正式落戶天貓,主要銷售精品咖啡豆、挂耳咖啡、咖啡機及品牌周邊産品。在産品方面,MANNER還在"weareMANNER旗艦店"天貓店和"MANNER咖啡廠"淘寶店推出了包括便攜式咖啡袋、細青豆、燕麥奶、周邊産品等全産業鍊産品。
如果一切順利,MANNER很可能會成為中國本土精品咖啡品牌No.1,勢必對星巴克産生影響,尤其是星巴克的特色咖啡店星巴克臻選。畢竟,對于大多數還"剛接觸咖啡"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成本效益是不可戰勝的"大殺手"。
同樣,成本效益也是Tims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大殺手锏"。
Tims中國:在星巴克和精品咖啡之間,打造"平價星巴克"
Tim Hortons是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以下簡稱Tims),成立于1964年,是僅次于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在全球擁有5000多家門店,但80%的門店在加拿大,被譽為"北美傳奇咖啡品牌"。Tims的定位是一種價格合理,易于購買的咖啡。
Tim Hortons是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Limited(RBI)的一部分,該公司還擁有兩個品牌Burger King和Popeyes。2019年,Tim Hortons正式進入中國,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Tims China是RBI和笛卡爾資本集團的合資企業。
差異化定位:比星巴克和年輕一代便宜50%的咖啡品牌
從咖啡定價的角度來看,Tims中國的咖啡定價介于星巴克和精品咖啡品牌之間,大多在15-30元的範圍内,比星巴克便宜50%左右,更像是"廉價版的星巴克"。這種定價錨定了目前主流咖啡消費群,這也是星巴克的核心使用者群,但Tims中國比星巴克便宜50%,可以避免與星巴克的"正面硬肩膀"。
在店面風格方面,由于Tims China走的是"咖啡+甜品+便餐"的路線,産品主要包括混合咖啡和意式濃縮咖啡為主的冷熱特色飲品,以及甜甜圈、烤三明治等新鮮出爐的食品,是以相比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場景概念,Tims China營造出"輕松派對"的氛圍。溫暖和輕松是它想要提供給客戶的情感價值。
在品牌定位上,Tims China希望成為年輕一代的咖啡品牌,讓咖啡成為年輕人的日常行為,是以Tims China更主動迎合中國年輕一代的喜好,以多種場景打造品牌的年輕物業,比如打造"電子競技"主題店, 與"專職大師"主題咖啡館合作,與饑餓聯合環保主題店合作,以不同的主題店為紐帶,與年輕一代消費者接觸點。
選址政策:圍繞星巴克,快速攻堅新一線城市
Tims中國的選址政策與MANNER相同,一二線城市的門店位于星巴克門店附近,吸引了星巴克的顧客,尤其是無法與星巴克門店見面的咖啡消費者。
作者去過北京的幾家Tims門店,其中大部分都在星巴克門店附近。因為更便宜的咖啡,甜甜圈和便餐,吸引了很多星巴克顧客。作者還發現,Tims店的整體基調比星巴克門店更柔和、更明亮、更有活力、更熱情,對于隻想找家咖啡店喝杯咖啡,或者隻是聊聊聊天的顧客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到2021年6月,Tims的咖啡店遍布12個城市。從整體布局上看,Tims中國門店呈現出"紮根上海,傳播全國"的潮流,這是外國咖啡品牌進入中國開啟的一種正規的打法。但Tims中國也瞄準了咖啡店密度低的新一二線城市,如大連、鄭州、福州和甯波,通過錯位競争提高門店效率,避免與星巴克等行業競争對手對峙。
Tims China目前在中國擁有388家門店,包括旗艦店、經典店和Tims Go(主要用于外賣),僅次于星巴克和Raychett,但比睿少了4000多家。
然而,這種模式在未來肯定會改變,因為Tims中國的增長非常快。
成長速度:2年進入中國計劃上市,開店速度比當年的瑞幸運
Tims于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咖啡行業競争激烈的階段,重要的線下咖啡品牌正在迅速擴張門店,尤其是瑞幸咖啡,它在一年内開設了4000多家門店,"劍指"星巴克。
在這種市場背景下,Tims作為市場新來者,但又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新手,必須投入巨資才能跟上競争的步伐。是以,蒂姆斯在進入中國之初就表示,他将在10年或更短的時間内在中國開設1500家門店。2020年5月,已開設近50家門店的Tims中國獲得了騰訊獨家1億元的戰略投資。2021年2月,Tims中國獲得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騰訊增資、中鼎資本和投資領投的第二輪融資。
今年,Tims在中國建立了一個更大的Frag:一家"一流"的咖啡店和面包店,到2026年,一個超過2,750家商店的盈利網絡。Tims中國首席執行官盧永晨表示,今年開店的速度将達到每36小時一家。
Tims需要更多的資金才能在五年内實作2,750家門店的目标。Tims中國于8月16日宣布将通過SPAC在納斯達克上市,其中國業務估值約為16.88億美元,該交易預計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5年開2750家店,進中國2年上市,這種"瘋狂"的風格難免讓人聯想到瑞宇咖啡。
但蒂姆斯中國不是一個祝福。
商業模式:專注數字化營運,門店盈利
與2018年和2019年的"虧損運作"不同,Tims China表示其擴張是"以盈利為基礎"的。
2020年11月,Tims中國首席執行官盧永晨表示,Tims Coffee的門店已實作整體盈利。當時,Tims中國會員近200萬,80%以上的銷售額都來自會員,每月再購率為40%,線下和線上的會計比例從原來的8:2或7:3接近5:5。
與瑞幸此前瘋狂的貨币和票息拉動新增長相比,Tims China更注重精細化、資料化營運,以提高回購率,擷取利潤。
"從初創公司到星巴克,很多人看到了(中國咖啡市場)的機會。Tims中國首席執行官盧永晨表示:"我認為我們的關鍵比較優勢是數字化。
這與Tims中國的融資背景和擴張時機有關。
在2020年5月接受騰訊的戰略投資後,Tims開始在微信生态的幫助下深入探索數字創新。借助騰訊的線上資源、數字化和智能零售能力,通過小程式等應用,讓客戶更友善下單取單,同時準确收集消費資料。此外,Tims通過開放離線和線上連結,進行精細化營運,包括私有域營運。例如,門店會通過各種管道邀請老客戶加入企業微信群,并根據社群特點定期推廣相關的新産品、優惠或活動,完成使用者社群連結的建設。Tims Coffee的營運團隊還可以看到消費者的轉化路徑、消費偏好等屬性,并通過營運中的消費行為資料,有針對性地推送不同的優惠券,提高使用者的再購率。
Tims中國董事長Peter Yu在8月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Tims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40%以上;在商店層面,過去15個月每個月的EBITDA(稅前,折舊和攤銷前EBITDA,廣泛用于計算公司的經營業績)為正數。"我們計劃到2026年将銷售額增長到70億元以上,并利用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将同年的利潤率擴大到19%以上,"他說。"
預測未來:增量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讓我們回到開頭提出的兩個問題:
1-"鐵星巴克,流動咖啡暴發戶"的模式會被打破嗎?
2-MANNER和Tims China可能會打破這種模式嗎?
關于第一個問題,作者大膽地做出了一個預判,留出時間進行測試:
現有的模式肯定會被打破。
世界第三波咖啡精品咖啡的高潮将在中國。中國咖啡市場不會有"一大"、一個品牌"吃肉",其他品牌"喝粥"的模式,更可能是"百花盛開"和"百家思想"。
這一預判基于以下兩項判決:
首先,中國咖啡市場處于增量市場,潛力巨大,需求旺盛,多元化。
CBNData資料中心(CBNData)釋出的《2021年青少年咖啡生活消費趨勢洞察》顯示,國内咖啡消費規模逐年擴大,咖啡成為一二線城市居民的正當需求。根據《中國現磨咖啡産業白皮書》,中國一二線城市咖啡的滲透率已接近70%,幾乎相當于茶飲料。
對于已經發展出每天喝咖啡的一二線城市人來說,每年的咖啡飲料數量可以達到300杯,逐漸接近成熟的咖啡市場标準。咖啡也逐漸從星巴克宣傳的"社交貨币"轉變為"日常飲料"。新一代年輕人對咖啡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追求品質更好、更友善、成本效益更高的咖啡,消費場景更加多樣化,他們想在家裡、在辦公室甚至在旅行中喝到美味的咖啡。
從人均咖啡量來看,中國的增長空間是巨大的。芬蘭人年人均1200杯,瑞士800杯,美國和加拿大約300-400杯。考慮到飲食文化和消費階段等因素,我們並沒有以歐美國國家的人均咖啡消費量為基準,而是選擇了同樣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來比較。日本和南韓是人均每年180杯,而中國的北方,上海和廣州地區是人均15杯,而該國每年的人均咖啡消費量僅為6杯。是以,中國咖啡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産業布局來看,我國咖啡産業越來越完整、越來越精細,供應鍊也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快。例如,咖啡行業最關鍵的部分"烘焙"是,中國各地有越來越多的不同規模的烘焙工廠。現在人們在3-7天内購買新鮮烘焙的咖啡豆,可以在2-3天内運送到全國各地。咖啡豆的品質也越來越好,例如,中國雲南小咖啡豆的品質近年來非常好。作為一名手工沖泡咖啡迷,筆者認為,雲南精品咖啡豆手工沖泡咖啡的風味和品質并不遜色于巴西、哥倫比亞等大型咖啡産區的咖啡豆。
根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的資料,中國咖啡消費的年均增長率為15%,遠高于世界2%的增長率。到2025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
在需求旺盛和産業鍊逐漸完善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催生了大量本土精品咖啡、連鎖咖啡品牌、優質速溶咖啡等垂直跟蹤咖啡新品牌,近年來速溶咖啡、現磨咖啡、即飲型、挂耳式咖啡等品類紛紛火起火, 一些更友善和創新的咖啡産品,如速溶凍幹粉已經出現。咖啡産品的種類繁多,營銷手段豐富,增長速度快,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拟的。是以,MANNER和Tims China及時到來。
基于以上,筆者大膽預測,世界第三波咖啡精品咖啡的高潮将發生在中國。
其次,從中國整體來看,中國的咖啡市場仍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因為三線以下的城市仍是有待挖掘的不成熟市場。即使是牢牢占據第一位的星巴克,也需要努力培育這部分市場。
三線以下城市的人們還沒有形成每天喝咖啡的習慣,更習慣于喝茶、奶茶或茶制品。當人們面對新品類咖啡時,成本效益絕對是首先想到的,價格和美味(苦澀或不苦)更有可能帶動消費者的行為,至于品質、哪種類型的精品咖啡等"精緻"層次的思考,并不是首要問題。
當星巴克、瑞幸咖啡、MANNER、Tims China Coffee等品牌進入下沉市場時,他們面對的競争對手包括西茶、茶言越等奶茶等新消費品牌,以及麥當勞、肯德基、便利蜜蜂、711,甚至中石化便利店衍生的咖啡品牌。因為便利店咖啡的價格較低,店鋪網絡較強,可以形成較強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
在這些城市開發咖啡市場需要時間,持續健康的現金流以及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以滿足這些市場使用者的獨特需求。
像星巴克這樣的品牌雖然擁有前兩個優勢,但并不意味着他們擁有第三個優勢,而是一些新咖啡品牌的突破。是以,"鐵打星巴克,跑咖啡暴發戶"的格局肯定會被打破,這隻是時間問題。
目前星巴克增長放緩可能是一個佐證。星巴克2021财年第三季度業績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收入約為9.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5%,平均消費者單價同比下降約9%;
至于第二個問題,MANNER和Tims China會成為擊敗"巨人歌利亞"的"小大衛"嗎?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者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差異化優勢,利用優勢對抗星巴克的劣勢,利用"不對稱結構"實作增長。
作者借用《成長結構》一書中"不對稱結構"的概念,做了一個膚淺的分析。
所謂不對稱結構,是指在差異化但不回避行業上司者的行業新手挑戰者,尋找競争優勢中的弱點,強一個漏洞,使對手難以反擊,實作在特定細分市場的拐角超車增長。
MANNER和Tims中國的商業模式都以一二線城市為市場,通過差異化定位和高成本效益産品,錨定星巴克吸引客流量并實作增長。兩者的共同優勢是:高成本效益的産品,深受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的歡迎,而這正是星巴克因其品牌定位而無法快速調整和改變的。
在快速擴張中,MANNER和Tims中國能否始終保持差異化優勢,打破"鐵星巴克"格局,取決于它們能否經受住以下兩個挑戰:
在一二線城市的市場中,CAN AND Tims中國在大規模擴容門店中,能夠保持品質控制、成本效益和盈利能力等關鍵因素,使門店越多,形成品牌影響力和議價能力越強;
在第三層以下的市場中,與擁有商店網絡但缺乏優質産品(如加油站或便利店)的管道合作的能力可用于快速打開和占領市場。或者,您能否利用資本的力量以低成本快速開店,在保持商店盈利的同時創造強大的規模效應?
總的來說,咖啡賽道是一條與時間交朋友的賽道,人們的消費習慣需要養成,好的産品和品牌需要被"馴化"。目前,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MANNER和Tims中國都意識到一點:上市不代表什麼,開門快也不代表什麼,能否發揮差異化優勢到極緻,實作持續盈利,活得更久更好,是關鍵。
資源:
1. 2021年青年咖啡消費洞察:近60%的白領每周喝3杯咖啡,上海成為咖啡|CBNData 報告
2. 疫情下的"咖啡香氣"——2020年咖啡消費市場洞察報告
3. 《誰接手了星巴克的生意》,作者:王偉,來源:Brand Watch
4.咖啡新勢力,包圍星巴克
5.咖啡新品牌卷,星巴克還是YYDS?
6. 正好趕上中國3000億美元咖啡市場的爆炸式增長,精品咖啡是如何問世的?
7. MANNER咖啡盈利"當心機"公衆号"未來教育APP",作者:趙小米
8.禮儀咖啡:星巴克附近300米,價格低50%,不要做幸運中獎
9. 5年内100億估值:深入分析曼納咖啡全國市場布局
10. 咖啡連鎖店Tims中國迎來新任首席财務官
11. 進入中國兩年後,Tims Coffee将成為中國"第一"咖啡店
12.專訪Tims Coffee中國CEO:2年開200多家門店,品牌如何彎腰超車?
13. 2年200家店,遲到的Tims咖啡為什麼匆忙?存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