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漫长的一天|路明

这漫长的一天|路明

江南镇(水印木刻)古袁

那是在八十年代。我母亲在镇上的卫生医院工作,医院里有一辆救护车,遇到了危重病人,送到县人民医院,然后稍重一点,直接送到上海。司机姓姚,跟我妈妈一样,也是上海志清,我们叫他姚师傅。一开始,姚师傅独自开车,意味着没有时间下班。半夜,病人来了,说他必须离开。有好几次,家人正在吃晚饭,我听到救护车长长的汽笛声,妈妈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病人,过了一会儿,我说姚师傅大概吃不下。

几年后,卫生中心买了一辆救护车,又增加了一名司机,姚师傅的工作就容易了一点。从那时起,医院又有了一个好处——救护车将员工(及其家人)送往上海。一般情况下,要去上海,要换三四辆公交车,风雨交加,很辛苦。救护车直达,还省了罚单的钱,大家都说,谢谢院长,院长有良知。

我第一次被救护车救治是在我七岁的时候。火车旅行是不规则的,大约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出发时间通常在周日早上和下午(没有双重假期)。那天我和妈妈起得很早,拿着一个大袋子走出门外。天黑了,救护车停在路边,已经有几个人在等着了。后舱移除了担架,担架两侧可容纳8人,副驾驶可以坐在其中一人身上。当我开车时,我爸爸追了上来,塞了一只他刚从菜农场买来的大白鹅。有人笑着说,卢老师不陪妻子?我爸爸挥了挥手,上了车,离开了。

开车,救护车驶上了国道。在我的印象中,当时,这条国道似乎一直在修缮,永远也好不到。窗外是农田和工厂,远处升起炊烟。渐渐地,商店和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当我看到曹杨新村密集的作坊时,我就知道我祖母的房子就在不远处。

不仅上海人坐着,当地工人还不时地搭车去上海逛路买东西。小拉梅坐在我母亲的对面。新婚后不久,她经常请几个小妹妹去上海买衣服和零食。一路上,每个人都在说话和大笑,时间过得很快。车停在南汇路,西边是静安寺,东边是人民广场,去哪里都很方便。姚师傅关掉点火,说着出发时间,一般是在下午四点。大家互相感谢,然后散开了。

奶奶家离南汇路不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当我经过炉子时,我看到我的祖母弯腰炒蔬菜,空气中充满了炸鱼的香气。我的名字是奶奶。奶奶回头一看,道:"好,上楼先坐下,过一会儿就吃。

午饭后,我打了个盹,妈妈和奶奶和两个叔叔聊了起来。天气晴朗时,大家会一起去静安公园。三点半后,是时候为回程做准备了。一天之内,风景就变了,就像做白日梦一样。对我妈妈来说,上海是一个梦想。16岁那年,她加入了团队,前往淮北乡下"天而战"。无数次,她想回到那个梦。奶奶抓起行李,一脸正气地说:"好吧,它不会来,哭遍了乌拉(哭泣和哀悼的脸)该怎么办。当他说话时,他的眼圈变红了。

小拉梅说,上海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街道宽了一点,店里的衣服多了一点。大家都笑了,知道下次开车的时候可能会有她。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人们总是这样,当他们熟悉时,他们没有什么不寻常的。相处得再长一点,再长一点,就会产生亲密和依赖。救护车驶出城市,一车人沉默,打盹,或者看着窗外的风景,想着他们的想法。我认为这漫长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动画片。

有一年农历除夕夜,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姚师傅的救护车上。小拉梅没有来,车里的人都回上海过年。我听说昨天前天我走了两次,我们是最后一个。当车开到那儿时,父亲递上一根烟,说:"姚师傅,这很难。姚师傅接过香烟,笑着说:"没什么,习惯了。我突然想到,姚师傅必须把空车开回去,然后转乘公共汽车回去。一个人。每年。

作者:陆铭 编辑:舒明[出城]是陆铭的笔栏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