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情无疆,终要归航

台北10月18日电(新华社陈基兴讯)台北市士林区,靠近外双溪,远离城市的雨声,街道安静。

86岁的高炳涵把记者介绍到自己家,直接去了一楼的一个小书房。各种"收藏"让空间显得匆匆忙忙,那就是老人的"宝藏"。

"这条围巾,当我离开时,被从我的身体上取下来,戴在我身上。1948年秋天,天越来越冷的时候,13岁的高炳涵独自一人离开了山东省鹿泽的家乡,以避免战争。他一路向南,渡海来到台湾。谁能想到,40年后他才能回到自己的老家。

新华社《民族相册》近日推出的《归哟,归来》微纪录片,高炳涵是主角之一。采访到此结束,记者来到老人台北家,听他讲起自己的老年。"那天,妈妈把我送到城东门,泪流满面地说:'啊,活着,妈妈等你回来!高炳寒用悲伤的眼神抚摸着围巾,"这是陪伴我母亲几十年的唯一东西,回去的时候,她已经走了10年了。"

"有多少高楼镜面悲伤的白发,多少老婆多年保住空气,多少孩子不知道父亲的生死,有多少外宾夜梦神舟。1949年后,海峡两岸陷入长期孤立与对抗,仅一箭之遥,亲人任其自生自灭,无尽的失踪之苦变成了无尽的怀旧。

在访问高炳涵家的前一天,台北下起了大雨。记者离开时,看到地上湿漉漉的树叶,回头看站在门口的老人,不禁想起了半个世纪以来整夜被雨淋的泪水。

眼泪,是寂寞的思绪,也是靠着重逢的希望。1979年,大陆首次倡导开放两岸交流。消息传来,高炳涵和许多命运相同的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他很快通过海外朋友把信寄给了山东,第二年姐姐的回信就转了过来。

高老从大陆拿出一堆厚厚的家居书籍,仔细阅读泛黄的文具,如几本简。记者在书房的角落里还看到一个高高的宾汉要求人们做一个小雕塑,那是他母亲教他读书写的场景。一边放着一罐灰烬。"这是送我回家的大陆老兵。"高老说。

1987年,许多想家的大陆老兵走上台湾街头,掀起了回国探亲的运动。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湾人到大陆探亲,两岸孤立的障碍终于被打破。第二年,高炳涵回到了家乡,但一些因年事已高或疾病而认识彼此的老人已经无法踏上回家的路,临终前将"活着做一个旅游,死不肯做灵魂"的遗愿去信任。"我小时候被退伍军人照顾,我不得不把他们带回家。自1991年以来,他一直在穿越英吉利海峡,将近200名退伍军人的骨灰送到根源,现在,虽然老了,但履行承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微纪录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是高雄市左营主任刘德文。几年前,记者去采访时,他正好赶上送午饭到村里。村里的老人看到刘丽昌,好心地打了个招呼。老人说话时用强烈的当地声音说话,记者有时要仔细辨认,但他沟通畅通无阻,还自豪地介绍了每一位参加抗日战争的老人哪场战役。

因为多年前一位老人临终前说过"李昌,你能帮我把骨灰送回家吗",刘德文从这个时候回到重灰,自费到大陆各地,都会是一个流浪的灵魂,回到生命的起源。

高炳涵和刘德文,1940年代末来到台湾的"省"之一,其中一位是"省人",其家族世代迁到台湾。起初他们是熟人委托的,后来陌生人来了,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接手了任务。看到"回来哟,回来",他们回复记者的话其实意思一样:希望疫情早日过去,等待归还大陆的灰烬。

海峡潮滔滔不绝,历史大流淌,血肉之情与海峡两岸同胞息息相关,不断斩断,不分离。高秉涵和刘德文也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离散亲人的悲剧不再重演,后代不再遭受动荡和生活。

一个水沟,眼前,双方还没有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留创伤。高炳涵、刘德文的故事,展现了两岸鲜血浓于水、警醒助的自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体现了伟大的爱、伟大的正义和伟大的力量。然而,目前,台湾岛上的一些势力已经抛弃了血缘、亲情、忘记祖先的人数,割断了海峡两岸,限制了沟通,制造了对抗。记者近日在台北搭便车,出租车司机一路谴责民进党当局为:"我们家从泉州到台湾几代人,我父亲说,海峡两岸是一个大家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为什么现在要这样?""

两岸华人的血肉之躯,同胞的爱是无法改变的,它不仅能治愈历史的痛苦,更可以成为一股力量,团结一致把握当下,创造未来的共同意志。民族弱化产生的台湾问题,将随着民族复兴而得到解决。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同心同德的希望。

台湾岛犹如一艘船,承载着海峡两岸亿同胞的共同命运和追求。岁月写着悲伤和喜悦,台湾终将重回航海,民族终将统一。(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