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月18日電(新華社陳基興訊)台北市士林區,靠近外雙溪,遠離城市的雨聲,街道安靜。
86歲的高炳涵把記者介紹到自己家,直接去了一樓的一個小書房。各種"收藏"讓空間顯得匆匆忙忙,那就是老人的"寶藏"。
"這條圍巾,當我離開時,被從我的身體上取下來,戴在我身上。1948年秋天,天越來越冷的時候,13歲的高炳涵獨自一人離開了山東省鹿澤的家鄉,以避免戰争。他一路向南,渡海來到台灣。誰能想到,40年後他才能回到自己的老家。
新華社《民族相冊》近日推出的《歸喲,歸來》微紀錄片,高炳涵是主角之一。采訪到此結束,記者來到老人台北家,聽他講起自己的老年。"那天,媽媽把我送到城東門,淚流滿面地說:'啊,活着,媽媽等你回來!高炳寒用悲傷的眼神撫摸着圍巾,"這是陪伴我母親幾十年的唯一東西,回去的時候,她已經走了10年了。"
"有多少高樓鏡面悲傷的白發,多少老婆多年保住空氣,多少孩子不知道父親的生死,有多少外賓夜夢神舟。1949年後,海峽兩岸陷入長期孤立與對抗,僅一箭之遙,親人任其自生自滅,無盡的失蹤之苦變成了無盡的懷舊。
在通路高炳涵家的前一天,台北下起了大雨。記者離開時,看到地上濕漉漉的樹葉,回頭看站在門口的老人,不禁想起了半個世紀以來整夜被雨淋的淚水。
眼淚,是寂寞的思緒,也是靠着重逢的希望。1979年,大陸首次倡導開放兩岸交流。消息傳來,高炳涵和許多命運相同的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他很快通過海外朋友把信寄給了山東,第二年姐姐的回信就轉了過來。
高老從大陸拿出一堆厚厚的家居書籍,仔細閱讀泛黃的文具,如幾本簡。記者在書房的角落裡還看到一個高高的賓漢要求人們做一個小雕塑,那是他母親教他讀書寫的場景。一邊放着一罐灰燼。"這是送我回家的大陸老兵。"高老說。
1987年,許多想家的大陸老兵走上台灣街頭,掀起了回國探親的運動。10月,台灣當局宣布開放部分台灣人到大陸探親,兩岸孤立的障礙終于被打破。第二年,高炳涵回到了家鄉,但一些因年事已高或疾病而認識彼此的老人已經無法踏上回家的路,臨終前将"活着做一個旅遊,死不肯做靈魂"的遺願去信任。"我小時候被榮民照顧,我不得不把他們帶回家。自1991年以來,他一直在穿越英吉利海峽,将近200名榮民的骨灰送到根源,現在,雖然老了,但履行承諾的步伐并沒有停止。
微紀錄片中的另一個角色是高雄市左營主任劉德文。幾年前,記者去采訪時,他正好趕上送午飯到村裡。村裡的老人看到劉麗昌,好心地打了個招呼。老人說話時用強烈的當地聲音說話,記者有時要仔細辨認,但他溝通暢通無阻,還自豪地介紹了每一位參加抗日戰争的老人哪場戰役。
因為多年前一位老人臨終前說過"李昌,你能幫我把骨灰送回家嗎",劉德文從這個時候回到重灰,自費到大陸各地,都會是一個流浪的靈魂,回到生命的起源。
高炳涵和劉德文,1940年代末來到台灣的"省"之一,其中一位是"省人",其家族世代遷到台灣。起初他們是熟人委托的,後來陌生人來了,他們都毫不猶豫地接手了任務。看到"回來喲,回來",他們回複記者的話其實意思一樣:希望疫情早日過去,等待歸還大陸的灰燼。
海峽潮滔滔不絕,曆史大流淌,血肉之情與海峽兩岸同胞息息相關,不斷斬斷,不分離。高秉涵和劉德文也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離散親人的悲劇不再重演,後代不再遭受動蕩和生活。
一個水溝,眼前,雙方還沒有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曆史遺留創傷。高炳涵、劉德文的故事,展現了兩岸鮮血濃于水、警醒助的自然情感和民族認同,展現了偉大的愛、偉大的正義和偉大的力量。然而,目前,台灣島上的一些勢力已經抛棄了血緣、親情、忘記祖先的人數,割斷了海峽兩岸,限制了溝通,制造了對抗。記者近日在台北搭便車,計程車司機一路譴責民進黨當局為:"我們家從泉州到台灣幾代人,我父親說,海峽兩岸是一個大家庭,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交流,為什麼現在要這樣?""
兩岸華人的血肉之軀,同胞的愛是無法改變的,它不僅能治愈曆史的痛苦,更可以成為一股力量,團結一緻把握當下,創造未來的共同意志。民族弱化産生的台灣問題,将随着民族複興而得到解決。這是曆史的潮流,也是同心同德的希望。
台灣島猶如一艘船,承載着海峽兩岸億同胞的共同命運和追求。歲月寫着悲傷和喜悅,台灣終将重回航海,民族終将統一。(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