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作者:极目新闻

极端记者迪欣

视频剪辑 张恒伟

记者 舒晓清 王伟

视频加载...

"一边看袁老的新闻一边哭,那是个糟糕的夜晚,今天早早买花去看袁老的母校。5月23日上午9点.m,一点小雨倾盆而下,武汉第四中学袁隆平的雕像上摆满了鲜花,自发前来哀悼的同学、校友和市民也纷纷前来哀悼。有的人拿出写的诗轻轻地读给袁老听,有的人轻轻擦干眼角的泪水,默默地看着袁老的雕塑,同学们又一次走进了四中学的历史博物馆,坐在袁隆平一次看书桌,抚摸着桌子的角落,追寻着死者过去学习的痕迹。

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1959届校友:

"我见过人们挨饿,我知道袁隆平的伟大。

"高产、高产、超高收益/梦想、为人服务、为人服务、服役/国家勋章、总统个人奖、中国人民尊重/西行善,在阳光下就能乘凉。武汉四中1959校友,今年78岁的于明熙先生7.m出门,坐了半小时的公交车到母校。站在袁隆平雕像前,他深情地背诵着自己填写的百字顺序。"昨天看到新闻非常激动,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在晚上填写这个词来表达我的悲伤。他说。

据余先生介绍,大学毕业后,他在广水市陈巷区的西草店中学任教两年。"这是一所由破庙改建而成的村里中学,条件非常有限,孩子们一日两餐都很高兴。余先生回忆说,当时人们经常把磨碎的大米、胡萝卜和树叶等野菜洗碎后煮熟后吃,是穷人填饱肚子的"救命菜",当时,米饭的平均产量只有270~280斤,大家都靠红薯, 萝卜代替食物作为主要食物。那时候,想靠米饭吃饱简直就是夜空!"

因为饥饿,也看到了别人挨饿的痛苦,所以在以后了解到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栽培,解决了中国人的吃法问题,严先生内心的钦佩:"他太伟大了,作为校友我无比自豪。所以今天一定要寄给他,把我写给他的话献给他。"

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2011年校友李家轩:

"我成为一名科学老师,是因为我和袁老的关系"

"袁老,我来看你,你一路走!"一个眼里含着泪水,手里拿着白菊花的女孩,在袁隆平雕像前深深地鞠躬。当你完成时,你只会留下一个咆哮。她叫李家璇,2014年毕业于武汉四中。

"在我母校成立110周年之际,我在会场的跑道上遇到了袁爷爷。李家璇回忆说,当时有些"瘦"的老人虽然步伐缓慢,但脸上却充满爱意,他一边走边向周围的学生打招呼。"给人的印象是,袁爷爷虽然是个光辉的人,但特别谦虚平易近人,觉得这就是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李说。

第二边的边缘,成为李嘉轩成长的助推器。"后来我对生物科学产生了兴趣,当我学习这门课有困难时,我用袁老的经验鼓励自己。高考后,李家璇顺利进入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他进入学校时被地理科学专业录取,是因为喜欢生物学,和偶像袁隆平爷爷的向往,所以中途换了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也与小麦有关。"

硕士毕业后,李家璇回到武汉,在育才小学担任科学老师。她说:"希望我也能像偶像袁隆平一样影响我,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热爱科学,立志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2019年级的学生:

"学习和锻炼二不误,高三我们也想科学报道国家"

"九州陆地丰收节,所以天陵路声尘埃落定。声尘,世界难忘,百万代作品。23日上午,武汉市四中三七班十几名学生自发聚集在学校历史博物馆和袁隆平雕像前致敬。胡心杰的学生也带来了第一天写的好诗。"昨晚吃东西的时候,眼泪不停地掉下来。看着碗里的米饭,我想袁爷爷赚了多少钱,他让我们中国人不再饿了,我想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对他的钦佩。"胡心杰说。

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全班同学和一群在语言老师黄倩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学校历史博物馆,重温了武汉青年时代的"杂交稻父",也就与往不同的部分,讲述了人文课的理想和奋斗。 "袁隆平爷爷,你80岁都说过你是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我想向你学习,在课堂上向你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通常也多运动,强身健体。这样,我们未来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学校副校长王金霞介绍,近年来,武汉常春藤与袁隆平院士密切接触,学校师生代表每年都到湖南向袁老致敬,袁老也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并多次为他的母校题词。今后,师生们将秉持学校纪律,牢记袁隆平的教诲,严谨认真对待科学,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欲知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致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用付费。24小时热线027-867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