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今晚,摇滚歌手张楚的新专辑《Part》将在北京九轩俱乐部举行,在那里他不仅会演唱新专辑《Part》中的部分歌曲,还会让众多观众重温《孤独的人是最可耻的》《蚂蚁蚂蚁》《光明大道》等当年创作的经典作品。

1994年,在香港"中国摇滚力量"演唱会后,他与杜伟、何勇一起被称为"魔石三姐",这个称号和那个时代后来被摇滚乐迷视为中国摇滚的黄金时代。

但2000年后,张楚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进入半撤退状态。十年来,张楚先后签约三家公司,并发行了EP唱片《Pearls Not on the Rope》,2018年5月张楚与《街头之声》合同到期,他选择再次与经理张琴合作,签约成为弓长三人音乐。虽然他早已从青春中退却,但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公众关注,直到现在。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摄影:郭彦兵,新京报记者

2018年12月30日,张楚重新发行了他的十张完整的录音室专辑《Part of it》,并发行了专辑黑胶唱片。同时,张楚还受邀到鼓楼西剧院制作的电视剧《枕边人》创作主题曲《羽毛》,该剧版剧《枕边人》8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后,将于9月18日至21日在上海美琪大剧院再次上演, 这是张楚在学生孟景辉写歌后,再次为舞台作品,他今年也回归大众视野。

在给新京报的一份声明中,张楚形容他现在的状态是"简单的",至于那些过去,他说,"我永远不会回头。

1.淡出:原创音乐认知单曲的时代

采访不是在单独的空间,张楚选择和记者一起坐在鼓楼西剧院的公共咖啡馆里。那天下午正好赶上影院《非常悬疑》的演出,虽然有来自张楚身边的年轻人,但这些年轻人冲进了现场,即使他环顾四周,也很难将眼前的男人与中国摇滚联系起来。现在距离红磡演唱会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张楚的皮肤黝黑,脸色薄,说话的声带和当时一样嘶哑。

多年来,在张楚的采访中,关键词已经离不开《红磡》和《魔石三杰》,问他是否迷茫,他说他现在已经松了一口气。张楚说,他是一个从来不喜欢回头看的人,这次能够获得关注无非是一张专辑,为这部剧写了一首主题曲:"可能怀念1990年代,那时我们除了热爱文化,更想实现一些自我价值。"

当年的红磡演唱会结束后,几位年轻人,如Sun-Middle-Day,回到大陆做大工作,却发现大部分音响设备都不符合摇滚表演的基本要求。当时,"走洞"盛行但不愿"伴奏带"妥协张楚,表演市场似乎炙手可热,但他真的没有太多的表演机会:"当时国内版权制度、音乐相关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原创音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摇滚音乐意识单一,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一旦文化形成普遍现象,整个行业很容易混乱,就没有发展的余地。"在张楚看来,那个时代唯一的魅力就是思想的释放。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张楚波展示了他年轻时的老照片。图为他的个人推文

2.离开:考虑"工作"生活

从红磡演唱会到1998年张楚第三张个人专辑《造飞机的工厂》的发行,在很多人眼中,那是中国摇滚乐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张楚的高调时期,但当时他有不同的想法,然后选择"离开": "当想法越来越多,觉得心中有许多高标准,与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存在差距,我无法接受现实,不得不离开。"加之那段时期音乐市场日益商业化,整体上强调流行音乐,北京唱片公司都在推动偶像歌手,原创音乐逐渐走向低迷,此时摇滚乐不再是1990年代初公众愿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经逐渐被边缘化等原因, 这一切,都加快了张楚决定离开的步伐。

张楚说,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只要你不再每天都要活着排练和演出隔天就能得到满足。"我被困在音乐圈太久了,我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回想起那段时间,张楚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电脑,和朋友一起玩,还做修理工,过着可以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是想让自己受苦,在个人和社会上找到平衡。回到西安的张楚,独自租下了西安旅游局的职员宿舍,头四年,他没有创作,没有任何表情。

3.转机:没有公司时期琐事是最大的挑战

在谈话中,张楚滔滔不绝地谈论了所有关于音乐、旅行、阅读等问题,说到过去的经历,他经常用"我不想再想了"或"这与我无关"来回答。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旅游是张楚向公众分享最多东西的"半静修"期。图为他的个人推文

2004年张楚签约了一家新唱片公司《回归》,但他不同意"复出"的计数,"不回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也想继续创作作品。回来就是做好你的工作。张楚首先选择了海滨城市青岛定居,决定回北京不是一帆风顺,虽然签下了一家新唱片公司,但过了一段时间,双方一度因为问题而和解,最后不高兴就散开了。通过那扇"脱包门",张楚承认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要挑战自己:"没有唱片公司,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处处都在运用自己的意志。从那以后,我强迫自己每天多进步一点,这总是一个很好的进步标准。当这个标准延续到今天,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很多事情,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为原创音乐人创作自己音乐多年的张楚,在2014年EP Clear推出后,他越来越觉得音乐不能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是由专业调音师现场完成,音乐发展不太可能脱离录音系统。在早期的合同纠纷导致多年坚持不签约任何唱片公司之后,张楚开始面临新的选择。

4.重启:半年满满14个城市

2016年,一场名为《小邂逅》的全国巡演拉开帷幕,张楚在14个城市演唱了六个月,从2016年5月的西安到当年11月北京音乐厅级别的千人场馆,"巡演更专业、更能干化身,演唱两个小时,不仅有体力、技术、 还要考虑能否传递给观众更多的东西,与周围的环境,总之,与过去的自制表演相比,这是第一次一切都被如此仔细地考虑。"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2016张楚《小邂逅》国家剧院巡演北京站。

同年,张楚发行了他的EP专辑《Pearls Not on a Rope》。今天张楚谈起原来的音乐环境,他坦言与1990年代相比有所进步,但整体环境和两年前做巡演的时候相比还有变化,在当下交通的时代,再做类似的巡演会很艰难,他也为此感到遗憾。

5.边界:没有必要传达孤独和悲伤

作为曾经的微博掌控者,在2016年之前,张楚无论在生活中有多少时间琐事,每次演出后都有感觉,完好无损地走进了空地,即使新专辑发行后对声音有不同的评价,他还是坦率地转发给微博,有粉丝质疑他的失态, 跑曲子,他也会在微博上回应"我唱一些破句是放克的方式,是我最喜欢的特点。我觉得很有趣。

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张楚的逻辑是:"或者'从大众心理'来看,他们似乎爱一件事,其实相当盲目。"在艺术创作方面,张楚认为应该有界限,这是艺术家需要的特征,只有有了界限,我们才能决定自我的规模。而说到自己的界限,张楚觉得:"当我真正找到界限的时候,也许我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讲道了,这样我就能更有创造力,更趋同。"

张楚坦言,现在的心态比过去更加积极,现在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没有必要把孤独和悲伤转嫁出去。

新的问答

新京报:出一张新专辑,为《枕男》创作主题曲,突然又忙了起来。

张楚:不能只说忙起来,新唱片出来了,我又梳了一遍自己,感觉和清醒了很多。

新京报:你说的清醒是什么意思?

张楚:他们年轻的时候,喜欢开拓者的东西,但最终人们还是需要沉淀最多的,现在越来越喜欢沉淀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变得边缘。当人们有界限时,他们就会变得坚强,不再脆弱,而是更加清晰。当整个人变得清晰时,就不会再有云彩,或者盲目追求无用的东西。

张楚“半隐退”这些年后,不再想表达孤独

新专辑《Part》的封面。

新京报:除了音乐创作,这些年你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

张楚:是的。当你离开城市,进入热带雨林,登上上海岛,尽你最大的努力亲近自然,自然界的信息与人类工业文明的信息完全不同,更多的接触这些信息,会是他们自己文明和自我生活的重新梳理。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人类的进化,除了亲本DNA遗传学之外,部分原因在于下一代对新资源信息的接受。如果有的话,人类将进步,如果只有父母的DNA被遗传,人类将停止前进。

新京报:你经常去什么样的国家?

张楚:我还是喜欢北欧国家,比如挪威,其次是泰国,人很放松,日本有自己的制度,意大利文化丰富,人比较自然低调。

新京报:你在微博上写道,你的愿望是去奥斯陆做一个卖帝王蟹的事情?

张楚:是的,奥斯陆是北欧最大的旅游城市,有专门的螃蟹养殖场,游客可以买到海鲜也可以加工到位,看起来有点像食堂,那里卖帝王蟹的海风应该很惬意。原因是因为我知道许多音乐家,包括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音乐家,最终会在北欧醒来。

新京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原创音乐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张楚:现在广泛传播都是最容易的事情,不可能像我们过去那样传播一部很深刻的作品,你去看抖动就会知道。

新京报:你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吗?

张楚: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文化氛围需要沉淀,大家做的一切都是一团,好像要谈得很认真,但第二天没说话,再谈别的事情。东一头,西一棍乱,边界制度不清晰,希望我不是这样的人。

新京报:今年夏天,乐队似乎又成为话题的焦点,你对此怎么看?

张楚:我听说我不想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我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任何传播在中国都是可行的,允许别人传播。

新京报:30年后对于舞台剧主题曲,接下来的幕后故事能分享吗?

张楚:今年四月初,我受鼓楼西剧场的邀请,为电视剧《枕边人》创作主题曲,改成大剧版。Feathers的灵感来自剧中的名字,Pillow Man非常有特色,我通常睡在羽毛枕头上。另一个特别大的灵感来源是,枕头本质上是空虚的东西,承载着梦想和潜意识,所以以"羽毛"命名也是使艺术和思想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与影视配乐相比,舞台配乐具有更广阔的戏剧感和空间感,音乐可以随意夸张和放大,这与普通歌曲混合的效果不同。羽毛也包含在2019年7月的"原力计划"系列中。

新京报记者 刘伟

编辑:田雅妮 校对 赵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