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实战型人才在这里列阵集结

来源:科学日报

实战型人才在这里列阵集结

火箭军、一旅技术骨干在讲解装备的操作要点王敬战

沙漠戈壁,大雪皑皑。火箭军一个旅指挥所,指挥人员坐在几十个电脑屏幕前,通过信息决策系统,分析和判断"敌"情况,指挥单位迅速应对空袭和电子干扰等意外情况,及时将某类武器交付到位,确保导弹发射成功。

"打赢未来战争,不仅关乎战争法的创新,更关乎人才思维的理念。实战人才不仅是军队正规化的基石,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有力保证。"下到训练场去吧,"旅长徐俊深有感触地说。

设立机关技术室"孵化"科研人员

去年6月,该旅的技术室在大师基地的武某等专业技术干部中,凭借集团的第二次成绩脱颖而出。组建不到一年,该旅的技术室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以至于许多官兵大喊"我没想到"。

从一个高难度的英军进攻到一个单一的优秀到全能的优秀,从幕后的伯乐到最前沿的比赛,多年前的旅队,"不显山不露水"的技术人员广场,如今是精英满员,人才济济。

近年来,旅党委大力树立尊重技术领导和技术干部的"双尊重"风尚,把充分尊重人才、关爱人才作为基础工作。大队重点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硬件,帮助车站购买附加设备,改善环境,设立旅行社技术室,为"两高"队伍从事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成为大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孵化器"。他们还通过"军士长座谈会"、"高级工程师座谈会"的形式,采纳了官兵提出的50余条建议,有效破解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去年夏天,部队千里行军,没有伤一人,没有破损一套西装,没有违纪,顺利进入训练场。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该旅营站高质量地完成了数十项实际作战课题,全部符合上级要求。

参与任务的旅训练参谋赵亮感叹道:"在整个任务过程中,在训练场上参与任务,是理论与实践与华为能力提升的关键纽带。"

目前,该旅的专技术骨干遍布近百多个技术岗位,他们直接操纵国家重装备,在日常训练、跨区域训练、科研等任务中发挥突出作用,已成为任务的骨干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组建了指挥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

开展"学习和研究评估",促进人才培养

李艳伟是综合保安营通信连的四级中士,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军事专家"。十年来,他不仅精通各种光缆线路的维护,在节目控制、指控、报社服务等方面也成为专家,并被评为火箭军"百好班长",入选火箭军"三"学员人才库。

李彦伟的成长,是大队实践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士兵是从战争中诞生的,被选中的人必须去打仗。在加快人才骨干建设过程中,旅大力开展"学习训练考核"活动,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训练,狠抓作战指挥训练,推进共同基础训练。特别是,旅党委紧紧坚持实际需要,不拘一格、非教条限制,大力解决关键岗位短缺、内部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将制胜基因融入每个军官的细胞,使越来越多的骨干人才,从技能型向实战型、工匠型转变。

仅近两年来,该旅就有十几名精锐军人,技术窍门被打破使用,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被提拔上任,涌现出宋启兴、飞鹏、王连亮等一批战争型人才。

战争正在改变面貌,军队正在改变。在高素质人才广场的支持下,大队不仅实现了体制结构的顺利转型升级,而且大队建设水平稳步推进。

在此基础上,他们密切关注现有设备、其技术性能、操作方法的专门研究,撰写了某类设备检测和多方位运输研究等30多项工作研究和思路。由旅官兵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引信预热装置、通用拉销、吊桶等数十项创新,全部投入到训练线上,不仅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还为军队节省了近百万美元的资金。

记者了解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老装备焕发新的活力,而且建立了官兵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寻求制胜之道的决心。

(陈小强 岳晓林 张强)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