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戰型人才在這裡列陣集結

來源:科學日報

實戰型人才在這裡列陣集結

火箭軍、一旅技術骨幹在講解裝備的操作要點王敬戰

沙漠戈壁,大雪皚皚。火箭軍一個旅指揮所,指揮人員坐在幾十個電腦螢幕前,通過資訊決策系統,分析和判斷"敵"情況,指揮機關迅速應對空襲和電子幹擾等意外情況,及時将某類武器傳遞到位,確定飛彈發射成功。

"打赢未來戰争,不僅關乎戰争法的創新,更關乎人才思維的理念。實戰人才不僅是軍隊正規化的基石,也是打赢未來戰争的有力保證。"下到訓練場去吧,"旅長徐俊深有感觸地說。

設立機關技術室"孵化"科研人員

去年6月,該旅的技術室在大師基地的武某等專業技術幹部中,憑借集團的第二次成績脫穎而出。組建不到一年,該旅的技術室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以至于許多官兵大喊"我沒想到"。

從一個高難度的英軍進攻到一個單一的優秀到全能的優秀,從幕後的伯樂到最前沿的比賽,多年前的旅隊,"不顯山不露水"的技術人員廣場,如今是精英滿員,人才濟濟。

近年來,旅黨委大力樹立尊重技術上司和技術幹部的"雙尊重"風尚,把充分尊重人才、關夫妻才作為基礎工作。大隊重點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和配套硬體,幫助車站購買附加裝置,改善環境,設立旅行社技術室,為"兩高"隊伍從事科研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成為大隊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孵化器"。他們還通過"軍士長座談會"、"進階工程師座談會"的形式,采納了官兵提出的50餘條建議,有效破解了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去年夏天,部隊千裡行軍,沒有傷一人,沒有破損一套西裝,沒有違紀,順利進入訓練場。在陌生的戰場環境中,該旅營站高品質地完成了數十項實際作戰課題,全部符合上級要求。

參與任務的旅訓練參謀趙亮感歎道:"在整個任務過程中,在訓練場上參與任務,是理論與實踐與華為能力提升的關鍵紐帶。"

目前,該旅的專技術骨幹遍布近百多個技術崗位,他們直接操縱國家重裝備,在日常訓練、跨區域訓練、科研等任務中發揮突出作用,已成為任務的骨幹和提高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組建了指揮技術複合型人才隊伍。

開展"學習和研究評估",促進人才培養

李豔偉是綜合保安營通信連的四級中士,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軍事專家"。十年來,他不僅精通各種光纜線路的維護,在節目控制、指控、報社服務等方面也成為專家,并被評為火箭軍"百好班長",入選火箭軍"三"學員人才庫。

李彥偉的成長,是大隊實踐人才培養的生動寫照。

士兵是從戰争中誕生的,被選中的人必須去打仗。在加快人才骨幹建設過程中,旅大力開展"學習訓練考核"活動,不斷深化專業技術訓練,狠抓作戰指揮訓練,推進共同基礎訓練。特别是,旅黨委緊緊堅持實際需要,不拘一格、非教條限制,大力解決關鍵崗位短缺、内部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力推進人才培養,将制勝基因融入每個軍官的細胞,使越來越多的骨幹人才,從技能型向實戰型、工匠型轉變。

僅近兩年來,該旅就有十幾名精銳軍人,技術竅門被打破使用,一批優秀的基層幹部被提拔上任,湧現出宋啟興、飛鵬、王連亮等一批戰争型人才。

戰争正在改變面貌,軍隊正在改變。在高素質人才廣場的支援下,大隊不僅實作了體制結構的順利轉型更新,而且大隊建設水準穩步推進。

在此基礎上,他們密切關注現有裝置、其技術性能、操作方法的專門研究,撰寫了某類裝置檢測和多方位運輸研究等30多項工作研究和思路。由旅官兵自主創新研發的新型引信預熱裝置、通用拉銷、吊桶等數十項創新,全部投入到訓練線上,不僅減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還為軍隊節省了近百萬美元的資金。

記者了解到,這些研究成果不僅使老裝備煥發新的活力,而且建立了官兵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尋求制勝之道的決心。

(陳小強 嶽曉林 張強)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