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在1903年剪掉象征着清朝的辫子后写下的诗句,如今看来,他却不知这首诗,一字一句都无比契合往前追溯54年的那位先辈——邓世昌。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说到邓世昌,很多人会想起《甲午风云》,想起光绪写下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不过一定也有不少人率先想起,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操纵着船撞向了日本军舰,因为这些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为什么明知飘摇欲坠却仍蚍蜉撼树?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很久之前开始说起,很久之前的1849年邓世昌出生于广东,他本是茶庄的小少爷,也是父亲寄予厚望不惜让他学习“蛮夷之语”英语的小天才,他本来可以赶上清朝科举的尾巴,老老实实做一回官,完成邓家从商人到官人的转变。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可他偏偏不要,他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比起做官,接受了更多新思想的他,在1867年得知福州后学堂驾驶管轮班要在广东招生时,兴奋得立即和父亲表示要报考,其父亲向来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父亲,立马就同意了他,邓世昌因此开始迎向一条伟大而艰辛的道路。

如凛崖、如高松、如青竹、如碧涛,邓世昌在福州后学堂驾驶管轮班的5年,他积极学习任何一切课堂知识,对所有陋习都弃之远之,显得非常不合群,然而有些行程本就只有孤独的人才可以完成,1873年他又经受住了2年的海上远航实习,真正成为了一名海军。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因为“凡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又因为稳重老练,受到福州船政学堂主要管理人沈葆桢的喜爱,才刚一毕业,邓世昌就作为第一批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

“海东云”“扬武”“振威”“飞霆”“镇南”“超勇”“扬威”都曾是他的伙伴,他在它们身上学习到了面对危机时应当拥有的本领,也驾驶着他们经过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看过多种多样的风景,也累积了许多经验。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他的心中一直有要用军舰让世界看到中国之强大的愿望,1887年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即便是生病,也要坚持在驾驶台监视行船,更坚持带着全舰官兵进行操练,以身作则、毫不懈怠,就像舰上的帆,就像夜间的塔。

所以1894年那一场战役来临时,邓世昌从未想到过退缩,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场战役,是敌人蓄谋已久后的一次“试探”,如果赢了对方,那么对方就会心生忌惮,如果不幸失败,那么对方侵略的脚步将再不能阻挡。邓世昌这是肩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不过以后来人的眼光看去,他们这一场战役注定不能赢,或许邓世昌自己也早早料到了,但他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于是指挥旗舰被击伤,邓世昌将致远号的旗帜升起来吸引火力,日舰包围过来,邓世昌一点不怵,接连击中对方。

实力差距太多于悬殊,很快邓世昌的致远号就开始倾斜,炮弹也已然用光,学过那么多知识,面对过那么多经验的邓世昌,不可能找不到方法让自己活下去,但他选择在最后一刻发足马力,驾驶向对面的吉野号,可惜这时候一尾炮弹率先击沉了致远号。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很多人为他的选择感动,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让致远号撞向吉野号是不是不自量力了一点?是不是太没有海军的策略了一点?直到近年人们终于打捞出一具甲午军舰残骸,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后确认,这就是致远号。

人们也接着发现,邓世昌并非没有考虑到两艘舰队的体积,也不仅仅是为了要撞沉吉野号,更是试图向敌舰发射出为数不多的鱼雷,以同归于尽的方式缓解整个北洋舰队的压力,也就是说他确实到死都还想着“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日舰?军舰被打捞后,才明白其用意

事实上入水的邓世昌还清醒着,随从甚至还将救生圈抛给了他,他的爱狗太阳也游到他身边,要拉着他到岸上,可是他却选择了和爱犬一起永远沉睡在他最爱,也最不能爱的海水之中,他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民族英雄,总是向死而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