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经2年“考古”修复,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即将开放迎客,武汉又添一个“打卡”好去处

作者:长江日报
历经2年“考古”修复,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即将开放迎客,武汉又添一个“打卡”好去处

武昌裕华林历史文化区,瑞典教区改建的老址群在山上,格局灵活。

武昌裕华林历史文化区长约1.2公里,是武汉近代史的"活"书,集自然、古城、宗教、建筑、教育、卫生等多元文化区域于一体。在这里,中国传统与西方古典历史建筑的融合,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近日,玉花林核心区二期改造已经结束,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玉花林区的蝴蝶变成了新的。瑞典教区旧址、徐园公馆、夏斗娟堂等3地9座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已基本完成,这些历史建筑中最短的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长的是130多年。武昌区组织专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修复了老旧,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历史建筑风格,延续了城市风貌,让百年老房子焕发新生光彩。

武汉仅存的北欧综合体位于玉花林

4月22日,记者来到余华林实地考察。在凤凰山脚下,穿过一座中式门楼,一群北欧风格的建筑首次展开。五座建筑建在一座小山上,具有灵活的图案和优雅的环境,这是瑞典教区的旧址。

沿着石板路前往半山,主教大楼,瑞典教区的旧址。这是一座三层楼的尖顶砖房,高16.7米,屋顶陡峭,高达6.7米。拱门,瓶柱,回廊柱,人造石墙,蒙萨顶部...沿着前面的"一"字形韩白玉台阶拾起关卡,典型的北欧风格就来了。

进入房间,古色古香的木地板,狭窄的旋转木马楼梯,没有味道。房间,角落的壁炉修好了一个新的,炉架雕刻精美细致,木质天花板上挂着别致的灯具,烘烤出浓郁的古典风格。据介绍,瑞典教区的旧址建于1890年,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现存的北欧式建筑社区。

沿着山路向东,有两座平行的平房,这是建于1932年的夏斗埠大厦。

历经2年“考古”修复,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即将开放迎客,武汉又添一个“打卡”好去处

装修过的夏斗洞楼。

徐园楼位于山脚下,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式建筑,建于1930年左右。"房子从前面看像一座法式建筑,从后面看是一座中国建筑,尖顶屋顶也是中国式的。武汉天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闫薇娅介绍。

位于玉花林历史文化区核心区域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改造项目二期工程于2019年3月启动。武汉武昌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家曼介绍,目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室内装饰和装修施工过程中,这座老房子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向公众开放。

拆除和施工,像"考古学"一样精心修复

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坍塌,有的甚至成为危险房屋,有的建筑物作为居民长期居住,房屋结构变化大,违法施工严重,建筑没有保留设计图纸,缺乏历史资料......近两年来,在这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相关专家、设计施工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在房屋腾空之前,瑞典教区旧址上的五座建筑物是72户家庭的所在地。"房屋内外的非法建筑非常严重,对房屋的破坏更大。王家满说,这给修缮和施工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拆建,用原有的房屋剥离,辨认真实性,分析空间格局,还原墙体、门窗的结构,一步一步地往下,像"考古"。

"这里有一堵墙,经过多次调查,我们确定这是居民后来建造的隔墙,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拆下来。站在主教楼走廊二楼的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程毅多告诉记者,虽然房子的年代已经超过130年,但房子的轮廓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直到非法建筑一个接一个地拆除,宝瓶柱重见天日, 房子原有的历史风格,建筑质感尽显真实面貌。

门前韩白宇大台阶严重受损,部分台阶坍塌变形。"施工人员没有把所有的台阶都挖出来修缮,而是挖出了一些坍塌的台阶和石头,按照原来的地形编号将它们堆放在中央,然后加固地基,恢复到原来的施工现场。王家满表示,修复过程中针对建筑缺陷,不大拆,整体更换,主要采取局部修复、开挖方式,尽量保持原貌。

在施工之前,主教的建筑破旧不堪,屋顶部分倒塌,一些木结构被白蚁腐烂,木地板也腐烂,保护和修复非常紧迫。"尽可能多地保持,并尽力而为。建筑工人主要对损坏的木材、木地板、木制楼梯等进行局部修复和更换,并进行木火、腐蚀、虫害等处理。

修旧如旧,想方设法再现建筑的原貌

原有制度、原材料、原有工艺、原装布局和原色,修缮如旧,保证安全,保持完整性和真实性,已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贯穿始终的原则。

徐园堂的屋顶是一道漏水的混凝土花篱笆。"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档案中我们找到了一张建筑地图,发现原来的屋顶围栏是一块砖瓦砌体。佐维亚说,施工最终采用了修复物理围栏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建筑物的原始外观。小到房子的窗户上的风钩,为了保持原样,这一切都需要从上海的制造商那里订购。

历经2年“考古”修复,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即将开放迎客,武汉又添一个“打卡”好去处

翻新的徐源公馆。

为了修复一次屋顶坍塌,墙体歪歪扭扭的中式建筑,设计施工人员特意查阅了建筑师梁思诚的著作《清式建筑规则》,从中寻找依据,保留房屋的柱石、飞蛾、横梁、蛞蝓、蛞蝓等结构,并利用现代泥浆技术加强对受损墙体的处理, 成功修复了屋顶小绿瓦、青砖水墙的中式建筑风格。

不仅保护了修缮,更刺激了老房子的"活"功能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装修工程不仅要还原建筑的历史风格,还要激发"生活"老房子功能的使用。

下斗公堂一间房子的屋顶倒塌了,墙壁被长出的树木打破了,房子几乎被毁了。为了恢复房屋的旧外观,武昌区房屋委员会邀请文化保护专家现场勘察,召开技术协调会议,多方论证评估,拆除受损的墙体,重建原址房屋主体结构,使用原有38000块灰砖厚墙,保留原有屋檐的建筑和2根爱奥尼克柱。

施工方采用适度创新技术,对原有破损的屋面进行改造,采用电缆式吊梁木框架,屋面采用中空新玻璃与红瓦屋面相结合,营造出空间透水的视觉效果。当房子被修复时,它将在未来被用作露天剧院。

经过修复,旭源厅保留了原有的木质窗框,窗户彩绘玻璃被双层中空彩色玻璃取代,不仅美观,而且具有隔热、防紫外线的功能。在房屋中,消防、暖通空调、空调等设施都巧妙植入,大大提高了现代使用房屋的功能。

抢救和保护历史遗迹,就是挖掘和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

在武昌古城中,全市优秀历史建筑多达26座。其中,玉花林历史文化区共占22栋建筑。这些历史文物可以保存到今天,特别珍贵。

"玉华林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罕见文化遗产。武昌古城保护开发中心表示,对玉花林历史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开发利用不仅对城市的历史负责,而且对未来的发展负责,对于挖掘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加快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武昌区政府邀请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院等专家,对瑞典教区旧址、徐源公馆、夏斗峪公馆的保护改造设计进行评审。 不是流动文物和杰出的历史建筑。

专家组建议,要突出玉花林区历史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原则,充分体现原有按山而建建筑群的整体环境特征,坚持真伪保护、老旧修复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建筑, 旧构件和材料,尽量采用原有的施工工艺和类似材料施工,避免修缮后"刷新",保留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出建筑的身份。

"历史建筑的修复是一个'考古'过程,需要使用刺绣般的精度,没有修复的痕迹,这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武昌区房委会住房安全监察站主任周启明表示,从目前的修复效果来看,这批优秀历史建筑的修复基本达到了预期。在他看来,我们这一代人通过修缮一座历史建筑,为子孙后代回顾历史、遗产,展望未来提供思路和参考。

(温/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记者吴迪美辰、官方人物/长江日报记者苗健)

编辑:贺方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