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毛墩文学奖得主阿来再次提到他32年前写的诗《漫游豪尔赫草原30岁》。那时候他有点迷茫,但也没有放弃去观察生活,观察时代,并一直写到现在......他本不该想到,多年后,他会成为"观察"的对象——10月18日,天府书展接近尾声时,一本不是阿来写但与他关系密切的新书,举行了首映式。

除了在书中对阿莱创作生涯进行回顾外,两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还结合他们的古典表现,来分析和解释为什么阿莱成为"阿来"而不是其他作家这一独特的原因。
这次带来《阿来理论》的两位作者,一位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轩,他的研究兴趣是中国当代文学,曾获得首届"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奖",另一位评论家梁海是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其中一位作者梁海教授告诉记者,他最初被阿莱的杰作《尘埃落定》所震撼,"我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诗意的景象。之后,她开始了对阿莱的后续研究: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以及对阿莱文学年表的补充。张学轩教授的切入点是偏向于这个职业。如《朴阿莱短篇小说的诗学》和《我们的灵魂需要美——在云中阅读阿莱的长篇小说》和《历史尽头的神话重述——论阿莱的阿来之王》等,都是比较标准的文学评论风格。他还特别赞扬了阿莱在作品中揭示的自然历史和生活知识。张学轩认为,阿来的作品、阅读、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开始写作之前,他们俩多年来一直将阿莱作为"样本"。正因为如此,当他听说自己变成了"样本"时,阿来也对着记者笑了笑,感觉就像被放进玻璃瓶里进行人类研究。
这种"观察"的待遇使得阿莱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30岁漫游豪尔赫草原"。八月份来到重庆时,他也提到了这部作品,那是他在1989年写的。"当时我对写作有点困惑。A、我觉得很多是要写下来,写下来又如何写呢?"过去,文学理论曾说过,地球会给你答案,我会试一试。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草原上徒步旅行。第一天没有答案,第二天没有,第三天没有,但是走路比较多,独自一人慢慢找到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一生中总能写出的自信。"阿莱总结说,这种信仰的核心是爱,包括对亲人的爱,对异性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土地的爱,对山树的爱。
到目前为止,阿莱已经写了40年。在他看来,只要对生活充满热爱,即对自己生活的肯定,就可以用我建构的文学作品。他特别提到,他在写作中直面人性的消极面,不是为了揭露丑陋,而是为了希望社会能治愈这些不完美。
和之前的重庆之行一样,阿来再次提到,他在写作上其实"没有野心"。"但我希望每一本书都能给我带来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扩展。它要么是写作技术的一个小进步,要么是社会知识的一些扩展。"
A、文学界有一个已经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作家们一直在寻找这两种可能性,文学也在向前发展。
上游记者余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