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毛墩文學獎得主阿來再次提到他32年前寫的詩《漫遊豪爾赫草原30歲》。那時候他有點迷茫,但也沒有放棄去觀察生活,觀察時代,并一直寫到現在......他本不該想到,多年後,他會成為"觀察"的對象——10月18日,天府書展接近尾聲時,一本不是阿來寫但與他關系密切的新書,舉行了首映式。

除了在書中對阿萊創作生涯進行回顧外,兩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還結合他們的古典表現,來分析和解釋為什麼阿萊成為"阿來"而不是其他作家這一獨特的原因。
這次帶來《阿來理論》的兩位作者,一位是遼甯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學軒,他的研究興趣是中國當代文學,曾獲得首屆"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家獎",另一位評論家梁海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和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其中一位作者梁海教授告訴記者,他最初被阿萊的傑作《塵埃落定》所震撼,"我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詩意的景象。之後,她開始了對阿萊的後續研究:對這部作品的深入閱讀,以及對阿萊文學年表的補充。張學軒教授的切入點是偏向于這個職業。如《樸阿萊短篇小說的詩學》和《我們的靈魂需要美——在雲中閱讀阿萊的長篇小說》和《曆史盡頭的神話重述——論阿萊的阿來之王》等,都是比較标準的文學評論風格。他還特别贊揚了阿萊在作品中揭示的自然曆史和生活知識。張學軒認為,阿來的作品、閱讀、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開始寫作之前,他們倆多年來一直将阿萊作為"樣本"。正因為如此,當他聽說自己變成了"樣本"時,阿來也對着記者笑了笑,感覺就像被放進玻璃瓶裡進行人類研究。
這種"觀察"的待遇使得阿萊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提到"30歲漫遊豪爾赫草原"。八月份來到重慶時,他也提到了這部作品,那是他在1989年寫的。"當時我對寫作有點困惑。A、我覺得很多是要寫下來,寫下來又如何寫呢?"過去,文學理論曾說過,地球會給你答案,我會試一試。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草原上徒步旅行。第一天沒有答案,第二天沒有,第三天沒有,但是走路比較多,獨自一人慢慢找到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是我一生中總能寫出的自信。"阿萊總結說,這種信仰的核心是愛,包括對親人的愛,對異性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土地的愛,對山樹的愛。
到目前為止,阿萊已經寫了40年。在他看來,隻要對生活充滿熱愛,即對自己生活的肯定,就可以用我建構的文學作品。他特别提到,他在寫作中直面人性的消極面,不是為了揭露醜陋,而是為了希望社會能治愈這些不完美。
和之前的重慶之行一樣,阿來再次提到,他在寫作上其實"沒有野心"。"但我希望每一本書都能給我帶來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擴充。它要麼是寫作技術的一個小進步,要麼是社會知識的一些擴充。"
A、文學界有一個已經讨論了很多年的問題: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間存在着辯證的關系。"作家們一直在尋找這兩種可能性,文學也在向前發展。
上遊記者餘金軒